2008年1月30日

现代艺术(八)鉴赏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
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
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
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
……”

--林徽因《莲灯》

这几天怕是今冬天气最冷的几天了,气温低的车都很难启动,在风雪中开过四十迈,回家吃过晚饭,已经是很晚了。打开电脑,文化走廊里已经在纷纷扬扬地谈论着中国的特大雪灾--据说是十六年罕见。北方的雪在这个季节里不是奇事,记忆里,因雪大待在家里不能上学也是有过的。雪季里的北方银装素裹,层林尽染,庄严肃穆,气象万千。然而,这南方的雪,确是闻所未闻,莫非又是《窦娥冤》?百无一用是书生,能做些什么呢?只有为中国祷告了。



闫大侠在饶有兴趣地谈论着章含之与毛泽东的陈年旧事,遭到了领袖的捍卫者猛烈进攻。这样的情景看多了,已经不以为然了,不过是“前朝老宫女,闲坐说玄宗”的文人雅事,何必伤了和气?

以前读过的关于章含之的回忆,真是褒贬不一,那一代人相互之间的仇恨之深,实在是让人心寒,随时都可以爆发战争。总而言之,章含之的心中没有一盏长明的《莲灯》。不过,试想那过去的荒唐,宦海之沉浮,旦夕之祸福,把命运系在随风飘动的风筝上,哪一个不是颤颤惊惊的赌徒?又有几人能在无边的黑暗中,孤灯一点。安息吧,劫后的灵魂,曾经不安的灵魂!期盼上苍的垂怜,我们不再要经历那过往的一切。

女人是男人永恒的话题,名女尤甚。

让我们继续扯淡现代艺术。互联网的喧嚣断断续续地流传着毕加索的故事,而笔者对毕加索的认识却是从解读《梦》开始的。《梦》看起来光怪陆离、神奇莫测,盯着看久了,却是一幅模糊了边界线的工程制图。把不同侧面的影像绘成一幅,给了读者重组立体影像的可能--一个充满欲望的美女!雅典式笔直的鼻梁,月亮般的面容,丰满的肩和坚挺的胸。这对看惯了工程制图的人太明显了,太有诱惑力了。

这个人是谁,是毕加索梦中的情人吗?是怎样的激情让毕加索把这位美丽的女子揉碎?是铭心刻骨的爱情,还是疯狂无极的占有欲?大师把这美貌女子的每个侧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可抗拒的美,足以点燃拥有和揉碎地欲望,这不正是上一个世纪工业革命的疯狂吗!



是大师的思想之深邃,幻化出对女人每个部位透骨的把握,还是对女人铭心的疯狂,幻化出其思想的深邃?我们就不得而知了。然而大师对这个女人的透视和表达--欲望的表达,足以让他的艺术登峰造极--对事物表达的全面和真切,无人可以和大师比拟。如果我们用大师的眼光看待过往地一切,一切就会恢复到其本来面目。

这就是毕加索,和他不朽的关于生命最原始冲动和本源的探索。《毕加索的自画像》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位思想者的艰辛,一位思想者的贪婪--一个耗干了血气的灵魂,仍然用大大的眼睛看着。毕加索在看什么呢,是女人还是这个世界?记得在高中时,一个女生总是低着头,问其所以,曰:“男人的目光象刀子”,在毕加索的自画像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眼睛。

[1]梦
[2]照镜子的女孩
[3]毕加索自画像

2008年1月28日

现代艺术(七)

看了张大中的《流金的岁月》(《现代艺术(四)》),很少有人不赞美其笔下红卫兵的天真烂漫、意气风发,由不得你又一次身处曾经少年的浪漫之中。那些女红卫兵仿佛是邻居漂亮的女孩,仿佛连作者的友情和爱情都融化入其中了--这是作者创作的全部吗?

让我们看看作者创作这个作品的大环境,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当年的女红卫兵在人们思想里几乎是洪水猛兽--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人们的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掩卷深思,这是什么造成的?政治的引导是一个原因,文攻武卫煽动人们阴暗、邪恶的一面--善良的人,也难以再善良了,在那样的环境里,洁身自好太难了!中国文化里的匪气、痞气一经煽动,就会酿成大的祸患。这就是文化为什么要提升人们的人格和情操,人类文明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升人们人格和情操的过程。所以说,一个好的艺术作品,是一个长长的故事,含意深远,余味无穷,发人深省。

情感上的共鸣的创作,就是艺术。艺术有三个要素:表达、形式和承载,这是笔者对艺术的理解。表达就是上面所讲的情感上的共鸣,作品的某一部分,象手指敲击钢琴的键盘,触动着观众的心灵。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则没有表达。作品引起读者某种情绪的这一部分可称作意象。一个意象可以是绘画的一部分,一个故事情节或一组音符。一个作品通常有多个意象,称作意群,形式就是指意群的结构,意群结构明显的作品在艺术上称作“形式主义”的作品。在文学上,这种意群结构,称作“文学性”。然而,并不是作品的形式--意群的结构引起读者情绪的跌宕起伏,给人美的享受。每一个意象,必须有内容,可称作“承载”。表达、形式和承载的有机结合和演进,才赋予作品音乐般的层峦叠嶂。

西方的艺术理论,多见于文艺批评,往往把艺术作品的这三个要素对立起来,片面地追求某一个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文艺理论方面的成就,要比西方早得多,成熟得多。就书法而言,每一个字的功力,字与字之间的呼应,篇章的结构布局,文章的文学方面的成就,是中国书法审美的基础,在很久以前就有论述。就绘画而言,中国水墨画在世界艺术种类之中,也是一枝独秀。国外许多人至今不能欣赏中国书法,他们确实没有太多这方面的涵养,这对他们很难。读者情绪(表达)、情绪的跌宕起伏(形式)和作品的人文价值(承载)的高度统一,也不是西方人所轻易能理解的。绘画语言、文学作品和音乐之间的表达的统一,结构的借鉴以及作品对提升人格和情操的作用,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课题。所有的艺术是相通的,在人的审美感上转化成同一种情绪符号。

《人生》是毕加索艺术的一个顶峰,这个作品有四个重要部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最左边的幸福的裸女和几乎是淫荡的性,再就是男子满脸的冷漠和敌意,右边是另一个抱着婴儿的女子,同样是敌意和冷漠。背景里是一对男女的哀怨,然后同样在背景里,是一个女子的绝望--这近乎是一幅《婚变》第三者插足的直白。怎么就成了艺术的顶峰了?多浮浅啊。如果说顶峰,唯一可能就是--裸体!这张裸体打破了那个时代的禁区!中世纪的绘画,通常要在裸的部位放一朵花。毕加索后期的作品确有创新,早期作品不敢恭维,宁愿看看郑板桥的书法去。

现代艺术(六)

文化走廊里有一帖,提到《围炉夜话》里这样的一句话:“泼妇之啼哭怒骂,伎俩要也无多;惟静而镇之,则自止矣。馋人之拨弄挑唆,情形虽若甚迫;苟淡而置之,则自消矣。”

文化走廊里还有一个现代行为艺术的帖子:一个人正襟危坐在大粪池里,任凭污垢沾满。《围炉夜话》里的话受到人的赞扬,而大粪池里的人却受到嘲笑。其实这两段说的是一回事--独立人格。大粪池里的人任凭污垢沾满,任人嘲笑,而泰然自若,难道不是“惟静而镇之,则自止矣。苟淡而置之,则自消矣”?

再说另一个行为艺术,一群人倒在了沙滩上,像枪决犯人的杀场--我们虽然有一息尚存,但我们作为人,已经死了--我们的思想没有出路,现实枪决了我们的思想!没有谁真正地反对传统,反对的只有现实的枷锁--那些长期限制我们自由的枷锁!

这些是不是好的艺术品呢?这首先是个艺术境界问题。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女人说:“如果哪个男人可以裸体奔过大街,就嫁给他。”于是,男人就脱光了衣服,奔了出去。这个男人会是什么下场呢?有一种人认为,这个男人是神经病,太可笑啦。又有一种人认为这个男人不是个傻子,就是个流氓。还有一种人认为,他确实爱这个女人。而这个男人正在爱的激情中,向世人宣告:“我对这个女人的爱可以超越一切世俗的系绊--我将愿意付出我的一切。”多么伟大的爱情。在世人眼里,可就各有不同了。让这三种人写这件事,各有各的表达。

再举一个例子。一对夫妇带着孩子去巴黎玩,回来后,诉说巴黎印象,孩子说,巴黎街头有各种各样的汽车。年轻的母亲说,巴黎的建筑真雄伟。男子说,巴黎的女孩真漂亮。什么才是真正的巴黎呢?由此看待我们的历史,什么才是历史的真实?通篇青史谎连篇啊。

改变了我们文化艺术的境界,历史也就重写了。文化艺术的革命,可以,也正在改变着现实,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时代!

那么,一个根本的问题,什么是艺术。专家说“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那我们就看看所有艺术品共有的品质,包括电影,绘画,等等--那些能够引起我们情感上的共鸣的创作,就是艺术。现在有许多人欣赏毕加索,好像只有那才是艺术,又说,要理解毕加索的艺术,先要理解毕加索。且慢,且慢,在人们不理解毕加索之前,他的作品又是什么呢?毕加索的作品离我们太遥远了。

姥姥去世很多年了,有一次回家看舅妈,舅妈正在做饭。灶中的柴草正在燃烧,火苗窜出炉膛,把灶台周围照得通红。一个草垫放在炉膛边,那是姥姥曾经坐着烧火的地方。仿佛间,姥姥就在身旁。物是人非,泪水在不知不觉间就流了下来。那炉膛草垫,在瞬间就成了永恒。这瞬间的画面,就是我的艺术,我的所爱!和毕加索的作品从未有过这样强烈的情感交流!

艺术就是这样通过我们熟悉的事物记录着我们的情感,给我们美的享受。了解西洋文化艺术确实要一点底功,但东方的美一点也不比她逊色。象网上名人[江上一郎],这个爱漂亮女人的老先生画的,和女人结为一体的山--山川的秀丽给人们像美丽女人一样的情感。

与美相对的是丑--丑也能给人强烈的情感。延安正在上映《放下你的鞭子》,一个战士愤怒了,拔枪就打。反复的表演,反复的印象,人民的苦难就和地主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于是一个罪恶的形象--地主,就产生了。情感创造艺术,艺术可以控制人们的情感。为了强化这种情感--《泥塑收租院》产生了。当这种罪恶和血腥不断出现,社会就变得麻木了。现在,即使在街上杀了人,也没有太多人愤怒了。

鲁迅的《狂人日记》上写,中国历史的字里行间全是血。血腥、暴力和歧视充斥着我们的文化--像《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会不会有一天,如果有人在大街上一刀把另一个人的头砍下来,孩子看见了,回家说:“爸爸,和电影里一样啊。”--这太可怕了。这些传统的糟粕--血腥和暴力,该清扫一下了。

西方文化对美的感觉也迟钝了,听说贝多芬的交响乐已经改成用大炮演奏了。艺术不能提升人民的人格和情操,这样的艺术不是扯淡吗?现代艺术就是扯淡。

现代艺术(五)

《现代艺术》主要谈的是自己对现在艺术的感知,对“现代艺术”一词,文中采用的是一个通俗概念,指超前于传统的艺术。“现代艺术”的另一个概念是指“在当代艺术和古典艺术之间”的艺术,是艺术史上的一个特定时期的艺术,不是文中所谈的。通俗而言,所有的传统艺术理论上都曾经是超前于某一个时代的。探索在艺术背后的文化才是真正了解艺术史、艺术思想史的关键。任何创造--艺术的创造和其他的创造--都要先经过思想的创造,艺术和其他创造--美的创造、恶的创造--出自同一个思想的土壤,所以艺术的境界,也是时代文化的境界。

那么什么才是我们现代文化的境界?[加勒比女海盗]关心现代行为艺术,那么我们就从现代行为艺术谈现代文化的境界。其实,现代行为艺术可以扯淡的“海了去了”。有哪些现代行为艺术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文化呢?

例 1. 央视(2008年元月20日) 播出了钱文忠跪倒在地,给季羡林三次磕头的画面。一个被誉为当今国学泰斗,一个号称新锐领军人物。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正襟危坐接受徒儿跪拜大礼,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屈膝俯首以头触地。

例 2. 土地改革时的斗地主和文化大革命时的“喷气式”,体现着人类恶念的膨胀,和煽动人类恶念的大社会环境。

这就是我们接触的行为艺术,这些创意几乎可以看作是时代的标签,渲染着封建等级制度、歧视、血腥和暴力,毒害着一代人的心灵。比现在的所谓创意可深刻多了。这样的思想创造出的氛围,环境和社会,就可想而知了。这样的恶性的血腥的行为艺术,会有什么结果呢?所以艺术思想引领的不仅是艺术,也是思想,是整个社会的追求。恶念的引领,必然是恶欲的膨胀,必然是一个堕落的社会,必是人欲横流。而文艺复兴的清新、和谐和完美,与近代中国文艺思想实在不是同一个境界。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文艺复兴--社会对人格和情操上的完美追求?


有人说我们的思想复古了,可仔细观察,许多好的传统的文化,并没有继承下来。我们砸烂了一个旧世界,也仅仅是砸烂了而已。中华文明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被砸烂,砸烂。。。外国列强火烧了圆明园,我们自己砸烂了旧世界。我们还剩下多少文明可以被砸烂。一张白纸,可以写最新最美的图画。什么是最新最美的图画,不能总这样信手涂污吧。

没有人否定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求解放的伟大历程,我们总不能在我们的敌人被消灭以后,再不断地树立假想的敌人,就这样斗下去?最近流沙河发表了一通讲话,国共两方势力又干起来了。仇恨入心要发芽,我们的文化又没有法治的土壤,想一想真是怪可怕的。社会体制的变革问题,也是一个文化境界问题,要有蒋经国,要有华盛顿。

2008年1月27日

现代艺术(四)鉴赏



在张大中的文革女红卫兵系列创作中,最欣赏的就是这一副《流金岁月》--童真和欢乐伴随着歌声,青春和爱情刚刚萌芽,思想贪婪地吸收着环境可以提供的各种各样的营养,生命在最旺盛时期。。。

让我们跳起来吧,青春是我们生命的主旋律。眉眼间,我们交换着欢乐,手足上,我们协调着动作,我们是无忧无虑的新一代。父亲们给了我们可以依靠的臂膀,母亲们为我们打开遮挡风雨和烈日的伞,举手投足间,我们挥洒着生命的辉煌。

让我们唱起来吧,爱情--这个多么让人羞涩的字眼--是我们生命的和声。同学情,我们体会着彼此的关心,战友意,我们传递着相互的眷恋。鸟儿飞来了,伴随着我们阵阵的笑声。清风拂起的杨柳,拨动着我们爱情的遐思,月夜闪烁的星辰,点燃着我们对未来的向往。

主旋律刚劲地奏响,在天地间轰鸣,我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让我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用我们的双手建设一个富饶的家园。让我们翱翔在真理的天空,用我们的意志和生命,把我们的家园塑造为圣洁的天堂。我们的理想在天地间回荡!和声在悠扬地伴唱,草地同游,我们同心放飞风筝。江河泛舟,我们共力荡起双桨。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不能忘记的:文革时期女红卫兵故事(转载)

2008年1月25日

现代艺术(三)

“一味的反传统并不意味着进步”。这是一个很中肯的观点,传统和现代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提升艺术境界不是一味地反对传统艺术,而是想法把那些影响艺术品之毒素挤出来。怎样挤呢?办法还是有的。

突然想起最近在国内网站上和一位作家的一个对话。这位作家做了很多工作,试图说明国民党政府在抗战时期是腐败透顶的。事实上,国民党政府在那个时期的腐败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那位作家问:“腐败的政府要不要推翻?”--政府腐败了,大家想到的不是反腐败而是去推翻政府。推翻政府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是一个政变的问题,解决国内矛盾的途径有多种,政变是一种,但绝不是最好的一种,解决国内矛盾的最佳方法必须是最大程度的保护人民的利益的方法。国内革命战争的实践,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巨大灾难,说明政变不是最佳的方法。想一想二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刚刚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自清末,战乱不断,军队和政府的改造确实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贪污腐败与其说是国民党政府的问题,不如说是由连年战争引起的文化堕落--坯子文化。

再回到传统艺术。传统艺术里有许多优秀的、可以借鉴的元素,也有许多糟粕,去伪存精才是正确的途径。肯定地说,传统的大多数是好的--它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怎么才能去伪存精?文化大革命啊。

不是要彻底否认文化大革命么?有这样的想法,就是上面的话白说了。过去的“文化大革命”充满了仇恨、歧视和暴力,是一场浩劫。但文化大革命的里面,却很值得研究。说一个生活上的常识,村里有两家打架,互相叫骂。好事的人就在一边听,听来听去,大致上就知道这是两家什么人了。因为大凡骂架,就是互相“揭短”。文化大革命所批判的,确实是社会污垢--像反贪污、反腐败、砸乱孔家店!反文化大革命,要知道反什么,拥护文化大革命要知道拥护什么。观察以后,知道了,反派和拥派实在没有必要针锋相对--他们对文化大革命的理解不一样。而仇恨、歧视和暴力是他们共同的敌人--大家是一个战壕的战友。专制只能生存在仇恨、歧视和暴力的污泥里。

新的文化大革命是怎样?还是要我们的敌人那里找办法。大凡独裁专制政府都做一件事--大兴文字狱。古今中外的专制政府在这一点上非常一致--压制民众文化和思想。我们的敌人已经告诉了我们它们最害怕的了。思想解放之日,就是专制灭亡之期。随之而去的还有仇恨、歧视和暴力。二战时,许多人觉得中国人民没有希望了,法西斯到了胜利的边缘--这个时候,上帝给我们送来了原子弹。当人性沉沦的时候,上帝又给我们送来了互联网--文化的交流谁也挡不住了。就这个意义而言,互联网就是原子弹!新的一轮文化大革命已经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开始了。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对社会文化改良而言,在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了的今天,艺术比科学技术教育更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教给人们谋生的手段,而文化艺术却可以提高人格和情操。

2008年1月22日

现代艺术(二)

昨天在[一个人的亲密]那里读了他的《闻香识文化》,感到了片刻的文化艺术的魅力,这种魅力不在于文化艺术的创造,而在于它的超脱世俗的思想的光芒。古希腊文化的境界似乎在告诫我们,现代文明缺少了点什么。这种缺陷是物质欲望的膨胀占据我们生活的全部,还是封建的社会秩序束缚了我们自由的思想?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在这段社会秩序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什么?昨天读下面的一段话,很有感触,今天再看,就什么感觉也没有了,思想总是在片刻地升华后,习惯性地龟缩于世俗的污泥中去了。

It means that at certain epochs man has felt conscious of something about himself---body and spirit—which was outside the day-to-day struggle for existence and the night-to-night struggle with fear; and he has felt the need to develop these qualities of thought and feeling so that they might approach as nearly as possible to an ideal of perfection—reason, justice, physical beauty, all of them in equilibrium.

“这意味着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的自我意识的升华,超脱了日日夜夜的维持生存的劳作,和对抗畏惧的挣扎。感到了发展思想和情感的必要性,而尽可能地追求,在理性、正义和健美上,达到一个平衡的完美境界。”

古人近于完美的艺术,包括书籍篆刻雕塑,表达的不仅是艺术的完美,似乎也是人格和情操上的完美追求(an ideal of perfection)。好的艺术品给人的震撼,完美所表达的境界,似乎不需要语言,是没有国界的。

近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似乎对艺术的完美毫无帮助--我们似乎再也创造不出古代那样精美的艺术品了--那种精益求精的神韵,那种和谐、安详和蓬勃向上。

2008年1月21日

现代艺术(一)


现代艺术就是扯淡。这话让那些现代艺术家们很是气愤了一阵子。其实这话没错,是那些现代艺术家们不知道什么是扯淡。

任何有明确定义的艺术,都是传统艺术。所以没有现在艺术--如果说有那就是扯淡(现代艺术)和扯淡的过程(现代行为艺术)。现代艺术是扯淡扯出来的艺术。

扯淡和现代艺术在形式上都是创新,漫无边际的创新。扯淡和现代艺术在内容上是奇特,不拘一格地奇特。大部分现代艺术家不算太成功,因为大部分人没有非常地天赋。扯淡追求“语不惊人誓不休”,现代艺术也是这样。

例 1 笔者接触最早的现代艺术是一个打碎了的陶制便器,在其破乱不堪污迹斑斑的残体下,镶嵌着一个高贵典雅的黑色白花的大理石底座。

例 2 大粪叉提过一个行为艺术计划是“高价买一件美国造西服,穿上它用双肩从东京的新宿滚向原宿,用彻底的美国文化体验彻底的日本本土文化。然后在网上卖掉西服的碎片。”

例 3 一个五岁的孩子,看到二十只羊,他可是从来也没有看见这么多只羊。当父亲问他有几只羊时,他说:“有一万只!”并且很夸张地在空中比划了一下。父亲说:“扯淡!”孩子很委屈,就拉着父亲去看,并说:“就是一万只么。”看着孩子严肃的样子,任何一个细心的父亲都会立即察觉到,不是孩子撒谎,而是这件事超出了孩子的认知能力。现代艺术就是超出认知能力的扯淡,严肃的扯淡。

现代艺术没有明确的形式和内容,它的作用是启发突破传统的思维的想象,以某一奇特的表象在读者/观众思想中产生一个深刻的意象。表象是指艺术的表达,陶罐(例 1)。意象就是观众的思想,这个陶罐让人想起什么呢?它可以让观众想到中国历史--在华美郑重的外表下,一团污七八糟。它可以让人想起过去苦难的岁月,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可以让人想起在现在文明中,那些西装革履的达官贵人,其实是一肚子谷糠的绣花枕头。现在艺术由于没有明确的定义,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看是空洞,扯淡,实是更深刻。现代艺术的特点是寻求与读者/观众的共鸣,所以现在艺术是作者和读者/观众共同创作的--不同的阅历,又不同地体验。没有明确的定义,想到什么就是什么,现代艺术是扯淡。

意象的深刻是现代艺术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巧妙构思的表象,有时会触及人们心灵最隐秘最敏感的地方,让人们产生心灵的震动,从一个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浑浑沌沌地动物,重新找回人的感觉,灵的感觉。共鸣,震动--现代艺术是诗,是歌。言之不足而歌而诗。诗歌赋皆不足,就有了现代艺术,用以表达一种超出自我感知的思维和悟性。超出作者的自我,读者/观众的自我。看是荒唐,实是感悟。现代艺术和诗一样,不是创作出来的,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读者/观众如果没有同样的感悟,就很难理解现代艺术。而大的感悟不经过大的沧桑磨难是决不会得到的,现代艺术往往曲高和寡。读懂看懂现代艺术要很高的悟性,而天生悟性高的人并不多见,常见的悟性来之于际遇,所以现代艺术对读者/观众很有选择性--你喜欢的,我不一定喜欢。

追求现代艺术是传统的禁锢和思维的发展的必然结果,思想在有限的空间内总要找个出路,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之处。现代艺术是艺术的先锋,艺术之光,艺术之剑,现代艺术将永远刺激着人们去发现,去探索,象达芬奇,象梵高,像毕加索。

现代艺术将永远没有明确的定义,现代艺术是扯淡。你认为这篇文章是扯淡,很严肃的扯淡吗?那么,很荣幸,它是现代艺术。(图:毕加索超现实主义及抽象主义画)



。。。俺这里没有否定艺术的理性,进而言之,理性是非理性的过滤和整合,非理性到理性的飞跃正是现在艺术的诉求--思维得到了突破和扩张。大家看到的现代艺术,已经是整合过的结果,也就是说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不再是现代艺术了。俺这里强调现代艺术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同时对现代艺术的内涵提出了挑战。现代艺术是艺术的前沿,a bleeding edge, 流血的边缘,是继承和发展,是延伸。

2008年1月13日

私刑纪念馆在德卢斯揭幕


译者:张戟

A Lynching Memorial Unveiled in Duluth

纽约时报
发表时间:二〇〇三年十二月五日

The New York Times
Published: December 5, 2003

各个国家的人们处理恶梦的方式是一样的-那就是试图忘记他们。在美国,直到最近,在那些公众记忆已经淡忘了的恶梦中,没有比这个国家从1880年至1930年的种族恐怖运动更加的阴森可怕--成千上万的黑人被吊死,被肢解,被活活烧死或拖到死,而大批游人观看。

Nations deal with nightmares the same way people do -- by trying to forget them. Among the nightmares that had faded from public memory in the United States until recently, none are more ghastly than the campaign of racial terror that gripped this country from the 1880's to the 1930's, when thousands of black Americans were hanged, mutilated, burned alive or dragged to death while huge crowds looked on.


这些事件有时也被称为“私刑蜜蜂”或“黑人烤肉”, 是以一种可怕的嘉年华会的形式,吸引人潮带着儿童和野餐的食物,从几英里之外赶来。受害者的尸体被拍照成明信片,作为恐吓工具,直到邮寄这种明信片在20世纪初被禁止。私刑,不是总是偶发的暴力。有时是由白人导演的半官方的暴力,他们担心新兴黑人企业家的商业竞争,和仇视那些黑人记者号召性的报纸,这些报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开始紧迫而积极地为黑人争取全部的公民权。

Sometimes called ''lynching bees'' or ''Negro barbecues,'' these events were cast as macabre carnivals, which drew crowds with children and picnic baskets from miles around. The victims' bodies were sometimes photographed for postcards, which were used as instruments of terror until mailing such postcards was barr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Lynching was not always just random violence. It was sometimes semiofficial violence, directed by whites who feared business competition from emerging black entrepreneurs and who hated the crusading newspapers of the Negro press, which began pressing aggressively for full citizenship for black people around World War I.


知道这段期间这种暴力的美国人,倾向于认为这只局限于种族隔离的南部。但事实上,这种私刑发生在该国许多地方。最近在明尼苏达州北部城市德卢斯市推出的移动纪念馆强调了这种暴力的普遍性,这个纪念馆用以纪念在这期间死亡的三名年轻的黑人男子,埃尔默-杰克逊,埃利亚斯-克莱顿和以扫-麦克基,他们的私刑是在1920年的德卢斯,有10000名暴徒观看。

Americans who know of the violence of this period at all tend to believe that it was confined to the segregationist South. But the fact that lynchings took place in many parts of the country was underscored recently in the northern Minnesota city of Duluth when the city unveiled a moving memorial commemorating the deaths of Elmer Jackson, Elias Clayton and Isaac McGhie, three young black men who were lynched in Duluth in 1920 while a mob of 10,000 looked on.


这个纪念馆吸引了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人。激情的高潮来自华伦-雷德的演讲,雷德先生是华盛顿州的一位四年级的老师,他在研究家族史时发现他的高曾祖父曾协助领导那些冲进当地监狱的暴民,并把那三名黑人男子从各自的牢房里带走,这三位黑人男子原是马戏班的工人。他的声音哽咽感慨,他向死难者和他们的家人道歉。

The dedication drew thousands of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area. The emotional high point came with a speech by Warren Read, a fourth-grade teacher from Kingston, Wash., who had learned while researching his family that his great-grandfather had helped lead the mob that stormed the local jail and took the three men, who were circus workers, from their cells. His voice choking with emotion, he apologized to the victims and their families.

在德卢斯的纪念馆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民族之旅的一部分,学者们和众多的博物馆开始揭开一个可耻的和可怕的时期的遮羞布。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转折,这个国家现在似乎作好了准备来正视自己那段不堪回首的噩梦。

The memorial in Duluth is part of a national journey that began in the 1990's, when scholars and museums began to pull back the covers on a shameful and horrific period. After nearly a half-century of turning away, the country now seems more ready to look its nightmare squarely in the eye.

1935 lynching of Rubin Stacy in Fort Lauderdale, Florida

2008年1月12日

人间的冷暖自有上苍的守护


那是一个潮湿的夏季。

依然还可以记得,那种燥热的潮湿,潮湿的燥热,人们在各个角落里挣扎着,像沙滩上翻滚着的一息相存的鱼。世界在热的虐待中挣扎,一切的繁华和美丽都不重要了。

夜半时分,墙角里的风呼啸着,催动着木的房屋,吱吱地哀鸣。

空气还是那样的燥热,熟睡的孩子在风的哭泣与恶嚎中,将其汗津津的躯体向母亲靠了靠,这是孩子下意识的自我保护。

人间依然是不能承受的燥热。

有几滴雨打在窗户上,很是沉重,像来自极其遥远的所在,是雨的前哨。母亲的心中有一阵风透过。一阵雷声滚过,在天地的接缝处,一阵耀眼的明亮,照亮了空中浓浓黑云的沉重。

黑云在空中翻滚着,随着一阵阵地闪电的明亮,在滚滚的雷声中,扭动着巨大的丑恶的躯体挣扎着,挣扎着。一场暴雨在风的怒吼中,呼啸而至,肆虐着这人间的一切,像千军万马,要荡平世界!

云在雷声中颤抖着。闪电在雷神的催动下,有节奏的一阵亮似一阵,激战着顽强着的黑云。风和雨在大地上同树木、房屋短兵相接。树的叶子和果实在强烈的风雨中抛掷开去,在空中旋转着,然后砸在不知什么地方。树在风雨中不肯屈服地弯曲着,抵抗着。空气中凝聚着一场远古征战的壮烈。

争战在持续着。云依然扭动着依然巨大而丑恶的躯体,挣扎着向角落里退去。一道闪电划过,把巨大的黑云从中间撕开。扯成碎片的黑云,依然巨大着,在空中翻滚着,却不再是沉重。风也不再猛烈了,雨却更大了,啪啪地落在窗户上,是雷电打碎了的云的尸体。

月光从云的缝隙中透了出来,月亮在空中时隐时现地傲视着大地,一会儿动人的忧伤,一会儿醉人的明亮。母亲贪婪地吸着新鲜的空气,心中不再因燥热而压抑。孩子在睡梦中伸了伸懒腰,翻了个身,母亲笑了,她知道,明天将是风和日丽。

母亲和孩子在安详中睡去。人间的冷暖自有上苍的守护。

雨停了,一阵轻风拂摸着这对母子的脸,月光下的母亲依然是那样的年轻、秀丽。

2008年1月5日

人性的复杂与人性的冷漠




在关于胡紫薇和王佳之的评述中所体现的人性的冷漠,令人心寒。这或许是长期政治斗争使人们的心坚硬。千万条理由,驳不倒一个理由--向痛苦中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冬笋是国内一所大学的教师,有一次同系主任吵架,突然昏死,醒来后讲了一个故事:文革时期冬笋的父亲是南京军区的司令员,冬笋是一个少年。有一次,冬笋在家中发高烧,通知他父母后,她父母因为革命需要不肯回家。冬笋高烧三天,以致昏死,父亲命令其警卫员用自行车将其送到医院,而司令部的一部轿车就在院子里,父亲硬是不许用。到了医院,孩子是抢救过来了,但脑血管却因高烧变了形,粗细不一。

李建的母亲是中学老师。那一年的夏天,公社借用学校的校舍开常委会,把所有的电话拿到了会议现场。李建那时还是个小孩,因高烧失去了知觉。李建的母亲抱着昏迷不醒的孩子到了会场,书记让她到周围的村里去看是否另有电话可用。万般无奈,李建的母亲在会场门口嚎啕大哭,直到不知哪位高官动了恻隐之心,才让李建的母亲给李建的父亲通了电话。到了医院,医生批评李建的父母不把孩子放在心上。孩子没死,李家只有千恩万谢了,医生骂两句,那算啥。

把李建的事告诉了冬笋,冬笋非但没有批评李建母亲的觉悟,反而大赞李家的母亲。说自己的父亲,受党多年教育,还不如一个中学教员。回到今天,又有谁知胡紫薇之苦,王佳之之痛。

时间回朔到土地改革,姥姥家乡斗地主。据姥姥说,村里许多人都接受过那位地主的资助和接济。那年冬天,农会纠集了一帮人脱了那位地主的裤子,让他跪在玻璃碴子上。姥姥实在看不下去了,喊了起来:“他是好人啊,你们不能对他这样啊!!”村干部让人把姥姥叫上会场,当知道姥姥的两个儿子都是解放军时,对姥姥说:“大娘,这是革命斗争的需要,你不懂!”并叫人把姥姥送回家。

[张戟]

2008年1月3日

王佳之之痛与胡紫薇之苦



我震惊!这之前我几乎忘记了震惊是什么样的感觉!
--王丽:《毁灭在卡布季诺的香氲中》


淑女司令对《色戒》的理解无疑是正确的。她对《色戒》的理解无疑是点睛之笔:美丽光明的理想的实现总是要借助于政治,政治游戏总是人性善恶的较量,善的人性总是不敌恶的人性。最后,丑恶的政治总是恣意地玷污美丽光明的理想。

青铜骑士撰文说胡紫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又分析证明了法国一位外交部长说过,“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这句话基本上是无稽之谈。骑士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当王佳之作出必死的选择时她是含着泪的。作为一个巾帼英雄,忍耻负重,无疑是一个痛苦的抉择,一个无路可走的选择。王佳之是有荣耻感的。《色戒》作为一个文艺作品,抑其荣,扬其耻,无疑是对英雄们的咒骂。人活着还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是所谓民族的脊梁。李安是活脱脱的一个精神乞丐,这与其生存环境相关。失败和再失败会造就两种人,一种人接受了失败,一种人更加坚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然而,当胡紫薇走上舞台时,她的心在流血。当她勇敢地走上舞台,面对那个背信弃义、道貌岸然的丈夫时,她的勇气令人佩服。让人想起《色戒》里的王佳之而热血沸腾!

还是想骂一句李安导演宣扬男盗女娼。不能欣赏你们的冷漠和无情,不能欣赏张爱玲面对尸体横陈的街头大谈吃冰棒的冷漠。张爱玲这个没落贵族小姐对人性的冷漠让人心寒。

然而,你们无疑是正确的。。。

一个颠倒黑白,冷漠无情的民族,才是最没有希望的民族。不能对在痛苦中颤栗的弱女子伸出援助之手,妄称骑士!

切不可把这种张爱玲、李安式的无情传给孩子,救救孩子!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