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6日

转载:中国的新左派与自由主义

转载:中国的新左派与自由主义 2008-05-26 20:42:06

从1999年4月开始,中国大陆学术界中青年学者展开了极为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并未引起美国政策界、媒体、美国大众和华人社区的重视。

自由主义和新左派之争,意味著中国大陆热忱的爱国者们,面对2000年世界新格局,对未来中国的经济政治道路的再次抉择前的理论和文化意识的认真探讨。

自由主义派,也就是自由派,约在四十多岁到五十岁左右的一代人,他们中不乏文革的红卫兵。但是,经历了人生几十年的学习、研究、思考,他们主张中国全面的政经改革、开放。同时,他们主张深度批判文化大革命,反思社会,反省个人。他们激烈批判新左派美化文革的做法,他们还强调批判新左派把毛泽东思想作为资源来进行“制度创新”的荒谬。自由派主张“宪政治国”才能既达到“社会公正”,又避免“以暴易暴的历史恶性循环”。自由派认为,目前中国大陆的贪腐严重,并不是所谓资本主义的“西方病”所致,反驳新左派把“权力机制的帐算到市场机制头上”。中国大陆的问题,是因为政治体制改革尚未真正上轨,关键是应该建立权力监督机制。

新左派很年轻,三十多岁。新左派反对经济全球化,反对垄断资本,反对金融和政治寡头主导的世界,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反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经济的经济开放持谨慎保守态度。他们在理论上是受到美国的新马克思主义派的影响,或简言之,受到美国同年龄的新马克思主义派的美籍华人教授、学者的影响。新左派也主张政治改革,但是他们强调,社会公正与政治民主必须推进到经济领域。他们不承认自己是排外主义,认为孙中山先生、蔡元培先生的共和主义者,是将民族主义和民主运动、平等政治和平等诉求看得同样重要的革命家。

无论是自由派和新左派,他们都是理性和激情交融的学者。其心理的沉重感,其情绪的焦灼感,其痛彻灵魂的急迫感,其追求社会正义公平的迫切感,其呼唤政治改革的炽热心,一一显现于他们争论的文章中。

这个争论预示著,未来中国大陆对美对西方的外交战略和政策,将缠绕著“保守治国”和“自由治国”的双重主题。自由派方面,今後不管如何强大,追求政经体系的全面改革,他将受到新左派的牵制,自由派不得不为了所谓“民族利益”放缓改革的脚步。而新左派方面,今後不管如何强大,欲图封闭中国的市场,欲图用激烈的民族主义制定对外政策,总是会受到自由派的激烈反对,自由派将以更成熟的思考,来应付中国大陆的复杂情势,保持中国与世界交融的态势。

从年龄上,从人生历练上,中年的一代“自由派”要比青年的一代“新左派”更具有智慧。如果未来中国民主政治的版图将由这两个派别构成,中国将会出现类似美国共和党的自由派,以及类似美国民主党的新左派,前者强调自由竞争刺激经济,民主宪政治理国家;後者则强调,以保护行为来保卫民族利益,以国家行为来达到均富公平。

从很大的成份上,是美国近八年的对中国政策的失误部分(我们当然有成功的方面),造成了中国大陆的新左派,非常有反讽意义的是,这个新左派的成员,在十年前,有不少人正是在天安门广场强烈抗议中国政府、争取民主的示威学生。

美国的外交政策和美国的对外文化政策,不应该再度失误。在任何情况下和战争状态下,美国总统和有关军事高层领导人,不应该再允许“误炸”事件的发生,即便有军事制裁“情报或窝藏敌人”的行为理由,也没有必要因此激发中国民众尤其是中青年民众“反美”的民族情绪。须知,他们曾是热烈拥抱美国和美国价值的两代人,他们是曾经热烈喊出“进口一个美国总统”的口号的两代人。如今,这两代人,是对美国在内心还是充满崇拜,但在感情上则是憎爱相交的两代人。而且,年轻的一代新左派中,他们憎怨的成份要超过中年的一代自由派。

美国国会应该学习这种复杂情势,因为美国国会对於造成这种情势负有很大的责任。美国国会应深入了解这两代人心路历程,中国社会目前的态势和走向,而不是一味地批判中国大陆是“专制社会,没有任何自由,没有一点人权”。客观地了解中国大陆,是美国国会几乎所有的议员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让那些在中国目前政治现状下追求政治改革和自由的中、青两代人感到美国国会是在帮助中国改革,而不是在树中国为敌,这是至为重要的。

对於美国战略界和政策界来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如何制定引导中国改革和走向世界,如何制定出美国的现行政策和战略,能够引导这两代中年人年轻人正确及完整理解和吸收人类的宝贵政治文化遗产,包括吸收美国的宝贵政治文化遗产。这是美国战略和政策界极为严峻的任务。

如果我们再度失误,像反对中国申办奥运会那样,像“误炸”中国驻南大使馆那样,那么,这个失误将不再给我们修复的机会。我们不能再失误。如果我们再度严重失误,将使我们偏离历史的正确轨道,将使我们付出十倍甚至几十倍于越南战争的代价。将使我们付出前所未有的惨痛的代价。如果现在,美国选择中国的中青年两代作朋友,他们就是朋友。如果现在,美国选择他们是“敌人”,他们就是“敌人”。

而且在这个“敌人”中,有像美国人一样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热爱他们祖国,热望改革他们祖国的中国中、青年两代人

转载:汶川小英雄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9岁半的林浩与同学一起被压在了汶川县映秀小学的废墟下。为了鼓励哭泣的女同学,他在废墟下给同学唱歌。后来他爬出废墟,但没有离开,而是返回废墟,将两名同学拉了出来。走了7个小时的山路,他逃出映秀,后来被安置到了四川省儿童活动中心。听到小林浩的事迹后,中心决定在六一儿童节时,带他到北京来。

地震废墟中救出两名同学

小林浩是映秀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地震发生时大家都往外跑,但被板子砸倒在地。“当时石板后面传来一个女同学的哭声。我就告诉她,别哭了,我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唱学校教的歌。最后一首《大中国》唱完后,女同学不哭了。”

两个小时后,小林浩开始慢慢挪动身子向外爬。由于个子小,他几经努力终于爬出了废墟。逃出生天的他没有跑,而是又爬了回去,连拖带拽地将两个昏迷的同学拉出废墟,交给了校长。在救援过程中,小林浩的头部和上身有多数受伤。

他在映秀留守了两天,找到了自己的表妹和两个姐姐。走了7个小时的山路后,他们来到了都江堰,而后又辗转到成都找到了在那里的堂哥。

19日,小林浩和姐姐、表妹被送到了四川省儿童活动中心。

志愿者都叫他“班长”

被问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小林浩说:“我是班长。”从那天起,儿童中心的人都叫他“班长”。

因为救同学,小林浩的头部多处被砸破,左手臂严重拉伤,志愿者每天都用热毛巾为他热敷。志愿者张朝芝透露:“小林浩刚来时和父母联系不上,情绪很不好。后来联系上了在外打工的父母,孩子才平静下来。”

昨天上午,小林浩用泡沫围起一个直径约两米的圆圈,随后把被子和枕头放在里面。“这是我搭起的新家。”他说。

六一将来京参加活动

儿童中心的崔主任表示,他们已经决定,六一儿童节时带小林浩和另外几名灾区小朋友一起到北京,参加由中国儿童中心、全国少年儿童“双有”主题活动组委会举办的儿童节活动,但这个决定还没告诉小林浩。

儿童节毕竟还有些遥远。昨天14点,小林浩皱着眉,认真地折着小白花。他要在14点28分默哀时,用小白花悼念那些在地震中死去的人们。(张伟 《京华时报》图片编辑)

2008年5月21日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当国旗徐徐地降下,连日的悲哀得到了释放,我们这个国家终于把人民的存亡看作头等大事了。建国以来,我们国家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天灾人祸,为哀悼民众的死难,这还是第一次,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新的纪元开始了。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也为中国死难者降下了半旗,中国终于和世界走在了一起。

连日来,电视上滚动着四川地震的新闻,总理的眼泪,总书记的倦容,子弟兵的汗水,全世界的关注,这一切随着流淌着的泪水,唤起了人性的善良和正义。往日的中央电视台“党八股”式的宣传说教消失了,镜头对准了百姓的生活,对准了真实的情感,动人的故事。。。在镜头拉近了我们和灾区的同时,也拉近了我们和媒体。

在一次演讲中,美国的一位议员讲了《美国总统和桥的故事》,托马斯·杰弗逊和他的内阁过一个独木桥,途中遇到一个农人。由于桥的载重量限制,农人要把车上的货物分批运过桥。农人需要帮忙,就径直地走向托马斯·杰弗逊,说:“先生,我请求你的帮助。”

内阁中的一位,上前阻拦,说:“你最不应当向他请求帮助。他是美国总统。”

“我观察你们很久了,当我的目光扫过你们每一个人的脸时,你们每个人脸上都写着拒绝。只有在这个人的脸上,我看到了援助。”农人满怀深情地说,

“我很高兴我们有这样的总统。”

当胡总书记和温总理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时,那脸上的疲劳,就是无限的荣耀,是人民的爱戴和世界的赞许。

这场抗震救灾,这场抗震救灾报道,没有构思,没有设计,没有预演,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场景,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我们的媒体,我们的领袖,我们的人民,在这举国同悲的时刻,凝聚在一起,同世界凝聚在一起。也许,这件事过后,报纸和电视会继续充斥着谎言和说教,国家政治会继续充斥着傲慢和“党八股”。我有理由相信,许多年过后,人民会记住抗震救灾这一刻,会记住天安门广场上,为人民的苦难降下的五星红旗。

五星红旗,我为你祝福,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人民的利益,比什么都重要。



震区的惨象,目不忍睹。

然而,最让我不能忘怀的是都江堰新建小学的废墟。记者站在废墟上,看到的是,小学的四周有一座老宿舍楼,一所幼儿园,一座宾馆,这些建筑物,高高地站着,从照片上看不出震坏的迹象。唯独那座小学,垮塌了,一堆土下,盖住了上百的学生。

清晨开着车,我问自己,这是为什么,不争气的眼睛,默默地流着泪。

美国和加拿大的学校,都是非常坚固的,县里有专门的建筑审查机构。在建筑物内部,又有特定的区域,用于躲避自然灾害。每年还要进行训练--当警报响起时,大家放下手中的工作,到避难的区域,等待警报的解除。那些渎职的贪官和奸商,骗走了我们多少血汗。

感激我们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孩子们的生命,高唱了一首祖国园丁的赞歌。孩子们,我们为你们祈祷,死难的孩子们,有那些最最善良的人民教师与你们同行,在天堂上也会有欢歌笑语,和朗朗的读书声。

地震是否可以预报,说法不一,但是,地理上的反常,地震的可能性,人民是有知情权的。知道了,就可以有准备。大自然是预警过的,四川地震前三天数十万只蟾蜍异动,没有引起专业人员的警觉,官方把民间的议论当作谣言。一月份南方的大雪,这种明显的气象异常,是否和地磁有关,是否与这次地震有关,也应当做些专门研究。凤凰台的《唐山大地震真相》触目惊心,却讲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故事:

唐山附近有一个青龙镇,镇领导和包括唐山地区领导人一起,参加了当年的地震预测会议。在上级领导封锁消息的情况下,冒着丢官的危险,把地震的可能性通知道镇上的每一个人。47万人口,在大地震中,无一伤亡,世界叹为观止。有一段对话,让人记忆犹深。

有人问:“预报错了怎么办?”

这位镇领导说:“错了,就多让蚊子咬几下。”又说:“大不了我给大家鞠个躬,然后下台。”

又有人问:“防震会不会影响批邓?”

这位领导说:“不会的,屋子里批,和院子里批没什么两样。”

这就是知情权,这就是“以人为本。”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我们国家有这样的干部,顶住了谎报产量,留下了群众活命的粮食。在土改复查中,我们国家有这样的干部,放走了偷渡的盲流,给民众一条生路。在苛政猛如虎的时候,也是到处显现着“以人为本”的光芒。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位干部,设身处地地为民众着想,深刻地领会国家政策,独立思考问题,而不是保官、盲从。

我们的军队是一支优秀的军队。勇于献身,不怕牺牲。

这次救灾,我看到了冲天的热情和牺牲精神,然而,在技术上,略显不足。几十万救灾人员,几乎是赤手空拳,没有专家的指导,没有器械的配备,没有在第一时间内,发挥最大的作用。

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国家,要有一个完备的灾害防御系统,救灾物资储备,和必要的人员训练。看着时间匆匆而过,还有人埋在下面,真是心悸。



前几日,占了一卦,比卦。卦辞曰:“吉祥,长久坚持正道的人,不会有过失。”要顺应世界潮流,相亲相辅,和平相处,才能精诚团结。这是创造共同幸福的根本,又比卦的爻辞强调相亲相辅的原则,应以诚信为本,动机纯正发自内心,亲近的物件,必须择善巩固,远恶亲贤。

水地比卦,经过了惊涛骇浪,水急流深,我们看到了绿洲,看到了一个最适合于人类居住的地方,没有独裁,永不称霸。

2008年5月18日

转载:唐山大地震真相(节选)

唐山大地震真相 (上)



唐山大地震真相(下)

转载:泪祭 谭千秋


(图:迎候谭千秋魂归故里的大学生们心情沉痛,有位女生忍不住掩面而泣)

谭千秋

新华网德阳市汉旺镇(四川)5月14日电(新华社记者孙闻、田雨)“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昨天晚上就听说有个老师救了4个娃儿,我哪知道就是你……”张关蓉扑到丈夫的遗体上放声恸哭。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冷雨凄厉,悲声四处,呼啸而过的救护车最能给人带来一丝慰藉,那意味着又有一个生命在奔向希望。

  5月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在德阳市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了4个学生。

  “我侄女是高二一班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

  “那个老师呢?”

  “唉……他可是个大好人,大英雄噢!”说着,刘红丽舅舅的眼圈红了。他告诉记者,那是一位男老师,快50岁了。

  13日一早,设在学校操场上的临时停尸场上,记者从工作人员手中的遗体登记册里查到了这位英雄教师的名字——谭千秋。他的遗体是13日22时12分从废墟中扒出来的。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谭老师的妻子张关蓉正在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被轻轻拭去;细细梳理蓬乱的头发,梳成他生前习惯的发型。谭老师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当张关蓉拉起谭千秋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时,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昨天抬过来的时候还是软软的,咋就变得这么硬啊!”张关蓉轻揉着丈夫的手臂,恸哭失声……

  就是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伤痕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那天早上他还跟平常一样,6点就起来了,给我们的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了。这一走就再也没回。女儿还在家里喊着爸爸啊!”张关蓉泣不成声。

  “谭老师是我们学校的教导主任,兼着高二和高三年级的政治课。”陪着张关蓉守在谭老师遗体旁的同事夏开秀老师说,“在我们学校的老师里他是最心疼学生的一个,走在校园里的时候,远远地看到地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走过去捡走,怕学生们玩耍的时候受伤。”

  操场上,学生家长按当地习俗为谭老师燃起了一串鞭炮……


沉痛哀悼四川地震死难者


关于下半旗,《国旗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全国政协主席、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对世界和平或者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逝世,应下半旗志哀。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可以下半旗志哀。

国务院决定,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资料来自网络)

2008年5月17日

转载:默默地仰望天空

            --《毛泽东的晚年生活》〔节选〕

             【摘自《大地》1992年第8期】

                ·郭金荣·

  十六、他默默地仰望天空

  又是一个夕阳残照的黄昏。宽敞的卧室里依然那样沉静。

  毛泽东半躺半靠在那宽大的床上,不知一本什么书吸引了他。他已经一个多小时一动不动了。

  小孟坐在沙发上,正在翻看当天的报纸,也许是翻动报纸的细微声音惊动了毛泽东,也许是毛泽东感到了疲劳。他在床上转了个身,顺手把书放在一旁。

  正在翻看报纸的小孟,大概是护士职业养成的习惯,毛泽东这一不大的动作和声音,使她马上察觉。她顺着声音望过去,此时,毛泽东正在望着她,她刚要站起来,毛泽东却向她做了个手势,把手向下按了两下,意思是让她坐下来。然后毛泽东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问道:“报上都有些什么新闻啊?读一段听听,不过,我可不要听什么大批判的成果,要听新闻”。说来也巧,当时小孟也正在看一段新闻,主席的这个要求,也正中下怀。

  “您要听新闻,这儿正好有一段,我正想做个记号,等您不看书的时候,读给您听听呢”。

  “噢,一个想读,一个想听,巧合,巧合,你就读读看。”

  “新华社长春1976年4月21日电:最近,在我国东北吉林地区降落了一次世界历史上罕见的陨石雨。

  “今年3月8日下午,宇宙空间一颗陨石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以每秒十几公里的速度坠入地球大气层中。由于这颗陨石与稠密的大气发生剧烈的摩擦,飞至吉林地区上空时,燃烧、发光、成为一个大火球,于8日15时01分59秒在吉林市郊区金珠公社上空发生爆炸。陨石爆炸后,以辐射状向四面散落。”

  读着读着,小孟突然发现主席坐了起来,这可是从来没见过的事。

  记得有一次,唐闻生送来一份文件清样,读主席接见外宾的名单,因为这个外国代表团是文艺团体,而且有xx夫人参加,所以列上了江青的名字。小孟读完名单之后,只见主席点头同意。后来,秘书问起此事:“主席听到江青的名字,没有提出去掉?”

  “没有啊,反正我是念了江青的名字。”

  “也许主席没听清吧,他一般不会同意江青去接见外宾的。”

  好多次读文件、读报纸,主席都是听听而已。一般他总是静静地听着,很少发表什么不同意见,也很少改变或卧或坐的姿势,所以小孟感到,主席对给他读的东西,多半没有什么大兴趣。

  而这一次,主席坐起来听了。小孟感到有些奇怪,忙放下手里的报纸,准备去问主席有什么事,但主席又是用手势制止了她,并说:

  “读下去,我在听。”

  小孟又接着读起来:

  “大量碎小陨石散落在吉林市郊区……最大的三块陨石沿着原来飞行的方向继续向西偏南方向飞去……最后一块陨石在15时2分36秒坠地时,穿破1.7米厚的冻土层,陷入地下6。5米深处,在地面造成一个深3米,直径2米多的大坑,当时震起的土浪高达数十米,土块飞溅到百米以外……最大的三块陨石,每块重量超过了100公斤,最大的一块重量为1770公斤,大大超过了美国收藏的目前世界上最大陨石的重量(1078公斤)。这次陨石雨,无论是数量,重量和散落的范围,都是世界上罕见的……”

  小孟读完这段消息之后,又开始读另一段新闻,主席马上说:

  “小孟,就读到里吧,不用再往下读了。”毛泽东边说,边穿上了拖鞋,小孟上前搀扶,他慢慢地向前走去。

  看来,毛泽东被一种情绪笼罩着,他的脸上现出一种思虑,一种不安,一种激动。

  毛泽东在屋里走了几步,让小孟把窗帘打开。这又是很少有过的要求。毛泽东站在窗边,望着那夕阳渐落的天际,望了很久很久,望得那样出神。

  小孟见主席转过身来,便问道:

  “主席,天上怎么会一下子落下那么多的石头呢?也太巧了,还没伤人。”

  毛泽东若有所思地回答小孟的提问:

  “这种事情,历史上可屡见不鲜噢,史有明载的就不少,野史上的更多了。”

  看来,今天主席很有兴致,他又问小孟:

  “这方面的记载你见过没有?你们家里人有什么说法?”

  小孟摇摇头,她也只能摇摇头,因为她对此确实了解得太少。

  “这方面的记载我没有看见过,小时候,听我妈讲过,在我们家乡的一个村边上,一天夜里,突然掉下了一块大石头,有磨盘那么大。后来,这块石头,又被风刮走了。咳,都是瞎说,我才不信呢。”

  “噢,你妈妈讲过这样的事,你还不相信。”

  “我是不相信,您能相信?”“我相信噢,中国有一派学说,叫做天人感应。说的是人间有什么大变化,大自然就会有所表示,给人们预报一下,吉有吉兆,凶有凶兆。”

  毛泽东说到这里,稍稍停了一下,然后接着说:

  “天摇地动,天上掉下大石头,就是要死人哩。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赵云死时,都掉过石头,折过旗杆。大人物、名人,真是与众不同,死都死得有声有色,不同凡响噢。”

  毛泽东说这些话的时候,带着少有的感慨,少有的激动。

  毛泽东似乎压抑了自己的激动,转换了个平静的语调:

  “不过,要是谁死都掉石头,地球恐怕早就沉得转不动了……”

  毛泽东又在屋里走了几步,然后坐在沙发上又问小孟:

  “我说的这些,你信不信呢?”

  小孟看了主席一眼,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还是不信,那全是迷信,是古人瞎编的。”

  小孟说完之后,似乎又觉得没有把握,她也很想听听主席的看法。于是,她又好奇地反问:

  “大人物要死的时候,天上会掉下大石头您真信吗?”

  毛泽东没有马上回答,他沉思了一会儿,才说:

  “古人为什么要编造这些?”

  像是回答,又像是提问。

  陨石雨的这一则消息,后来在民间,在老百姓那里,确实引起了不少传说,不少议论:

  “这陨石雨,可是百年不遇,听说落下了三块大石头。这三块大石头,就是说中国必有三个大人物要归天了。”

  “可不是嘛,三个领袖,周恩来、朱老总、毛主席,都是1976年逝世。”

  “那块最大的陨石,1700多公斤,就是象征着毛主席……”

  “那些小的陨石,就是指唐山大地震死的那些人。”

  “还真灵验呢。”

  “你不能不信,有道理,我看也是这样。”

  ……

  1976年底,陨石雨的消息,还在人们中间这样议论着,解释着。

  1976年4月22日,毛泽东听到陨石雨消息的这一天下午,他不止一次地站到窗前,望着渐渐昏暗下来的天空,每次时间都很长很长。

  仿佛那神秘昏暗的天空上,有谁书写了只有他才读得懂的文字。

  十七、唐山大地震发生之后

  1976年7月28日凌晨。

  毛泽东安安静静地躺在他那张宽大的木制床上。他那均匀的呼吸,那安详的脸庞,那微微张启的双唇,使小孟感到毛泽东今天睡很舒坦,她放心了。

  自从7月中旬以来,毛泽东的睡眠总的不好。本来,多少年了,包括那些远逝的战争年代,毛泽东的睡眠就是个大问题。国事、家事、天下事,搅得他常常彻夜难眠,他苦苦地思索,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在屋里来回踱步,就这样,送走了一个个黑夜,迎来了一个个明天。当然,这种情景是指他早已过去了的壮年时期。为了能入睡,曾想了各种办法。睡前散步,看书看报,吃安眠药,由医护人员按摩,这已经是多年来所采用的办法了。

  进入80高龄的毛泽东,入睡,更成了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小孟来到毛泽东身边防工作之后,也常常为他的睡眠而发愁,使他能睡好觉,这成了小孟的一个很重要的护理任务。不然,如果他睡不好觉,必然要有一系列连锁反应,脾气烦躁,饮食不好,心肺病,脑系科病加重。自小孟进中南海以来,在她的记忆中,毛泽东每天都要服安眠药。说起来也很有意思,小张、小孟,再加上毛泽东,三个人每天都服一种药,有时毛泽东看小孟吃药,便说:

  “怎么,服安眠药,看来是近朱者赤噢,受了我的传染。”

  小孟边吞药,边说:

  “那可不是,现在吃安眠药都成了瘾,不吃简直睡不了觉。”

  当然,小张小孟服药的目地是为了抓紧时间休息,每次一共四小时的睡觉时间,若不马上入睡,就很难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了。

  毛泽东服安眠药已有多年的历史,甚至对种药已产生了抗药性,有时不得不超剂量地服用。方能生效。为此小孟曾对他说:

  “主席,您天天吃安眠药,会不会产生副作用?听说,总服这种药结身体不好呢。”

  “孟夫子说得对,可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只能用这种办法噢,任何东西吃了都有正、副作用,只要正作用大,那就可以取之。”

  毛泽东很难一气睡上四五个小时,能连续睡上两三个小时也就很不错了。

  今天,看到毛泽东睡得好,小孟心里简直是一块石头落了地。不然,她又要在本上写下“7月28日1点--4点,睡眠不好”的记录了。看见毛泽东睡得那么酣畅,小孟忽然想起了以前秘书曾给毛泽东提的建议:

  “主席,您睡觉之后,是不是可以由护士长来看着您睡觉,护士长比我们的经验多,更会护理。”

  毛泽东听了秘书的话,摆摆手说:

  “不行,我不放心。”

  小孟当时听了这话,心里感到奇怪,有什么不放心呢?打针都可以,护理着睡觉不行?

  一年多来,小孟倒是发现了毛泽东的一个特点,毛泽东身边用的人,都是他自己认识的人,他熟悉的人,他自己用惯了的人,他就信任,不是他自己认识的人,他一般不同意用,而且他也不喜欢身边有很多人。小孟又想起另一件事:

  有一段时间,小孟感到毛泽东总有一种寂寞孤独的情绪笼罩着他,有时卧室里,大厅里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沉闷,缺少活力,缺少欢声笑语,毛泽东自己看来并不喜欢这样,所以他自己除了读书,批文件之外,常常让小孟、秘书给他讲点笑话,而小孟又不怎么会讲,一个笑话也不能讲多少次啊。这样,她有一次,便也给毛泽东建议,我看您应该多找几个护理人员。省得您一睁眼,不是小张,就是小孟,人多了,热热闹闹的,今天小张给您讲讲这个,明天小王给您讲讲那个,小张,小冯,小李,都来说说笑笑,那多好。省得您这儿老那么静。毛泽东听了小孟的建议,马上回答说:

  “静有静的好处,动有动的麻烦,还是那句老话,甘蔗难得两头甜嘛。”

  小孟听了毛泽东的话之后,也摸不透他是怎么回事,也就不再提出这样的建议。

  今天,小孟又出现了这种思法。她想着想着,便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忽然,小孟觉得有人在用力摇她的椅子,她被惊醒了,马上站起来,发生了什么事?耳边传来了玻璃震动的哗哗的响声。她发现卧室里的窗帘正在抖动。她往毛泽东的床上一望,看见他依旧躺在那里,很踏实,好象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已经睁开了眼睛,神态像是在想什么。

  当小孟还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时,护士小李、小俞已经从卧室门口进来了,实际上是急忙跑进来的。只听小俞慌里慌张地说:

  “小孟,地震了,大厅里的窗户震得好响。主席怎么样?没事吧?”

  按平时的规定,她们不得允许是不能随便进入毛泽东卧室的,但今天是特殊情况。也就顾不得这些了。

  也不知是谁的主意,小孟她们几个人,从毛泽东床边的小柜子里拿出一条床单,几个人一人抻一个角,撑在毛泽东床上面,为的是怕天花板上掉下什么东西砸着他。她们一声不响地抻着,几分钟过去了,毛泽东又睁开了眼睛,翻了翻身,他好象忽然发现了自己头上面的那条床单,那条白色的细棉布床单在他头顶上面抻着。他略微转动头,向上面,向左右看看,他有些奇怪了,微微一笑,然后说:

  “怎么?抻床单做什么?”

  小孟听见毛泽东笑着发问,便马上回答:

  “主席,刚才发生了强烈地震,小李他们吓得不得了,赶快跑来,保护您呢。”

  毛泽东听了,似乎觉得十分好笑,又很好玩。他不慌不忙地说:

  “地震了,越震我倒睡得越香噢,这叫地震不醒安如山嘛。”

  小孟说:“我们都紧张坏了,您还有心思开玩笑。”

  小俞说:“主席,这次地震可厉害了得很,比邢台那次感觉明显多了。”

  “总有一天,会天塌地陷,自然规律么,不用怕。”

  “您什么都不怕,我们可害怕死呢,可能还要有余震呢。”

  小李也补充了这么一句。

  “怕也好,不怕也好,我看你们抻着单子倒没必要。房子塌下来,一条单子能顶住?”

  毛泽东做了个落下来的手势,他用手向下挥了两下,几个工作人员才把单子放下来,叠=好放在一边。她们也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些莫名其妙。

  大约4点59分的样子,张耀祠来到了毛泽东的会客厅。他通知小张小孟: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根据预测,近期很可能还会有余震。主席目前住的房子不太牢固,需要让他马上搬家,搬到新建的202房间去。那所房子安全些。

  毛泽东现在现在住的房子,被称为游泳池。游泳池的住所是60年代用毛泽东的游泳池改建的,房子的四面都有宽大的玻璃窗,毛泽东卧室里的窗户位置很高,平时全用白色帷幔挡住。中南海里的工作人员和一些熟悉毛泽东的中央领导同志,都知道毛泽东的住处叫游泳池。“游泳池”已成了毛泽东住所的代称。这所房子,他已经住了十几年了,据测不甚牢固,所以又给他盖了202新房,早在地震之前就几次劝他搬家,但他始终不肯。

  唐山大地震之后,小孟根据张耀祠的意见,对毛泽东说:

  “主席,汪东兴、张耀祠都来过了,他们讲了这次大地震的情况.还讲您现在住的这所房子不太结实,可能还要有余震,希望您赶快搬家。”

  毛泽东听了这话之后,对搬家的事没有表态,只是紧接着问:

  “这次地震的情况怎么样?有没有简报?”

  小孟听到毛泽东询问有关地震的情况,她便赶紧把刚刚送来没多久的一份简报清样拿来给他读了一遍:

  “……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7月28日3时42分发生强烈地震,天津、北京市也有较强震感,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为7。5级,震中在北纬39。4度,东经118。1度,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毛泽东听了之后,显出一种少有和焦虑,小孟赶紧说:“您不怕,我们还害怕呢,您也不替我们想想?”

  小孟故意用这样的话去激毛泽东,没想到这办法还真灵验,毛泽东听了这话,没有摇头,也没有摆手,而是闭上眼睛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

  “你们怕,那就搬吧。”

  毛泽东终于被说服了。他同意搬家的消息,几分钟后就传到了汪东兴、张耀祠那里。二十多分钟之后,搬家就开始了。所谓搬家,其实,比一般人搬家简单多了。202那所房子,虽然毛泽东一直末搬进去住,但一切都是按随时赤住在管理着,每天打扫卫生,开窗换空气,调节温度,里面的一切设施齐备,只要进来就能住。

  1976年7月31日上午,毛泽东搬进了202新房。这是在唐山大地震之后的第三天,但在这里住了不到40天,他就永远离别了尘世。

  十八、走向人生的终点(上)

  除了极少数的人之外,大多数的人始终认为:毛泽东每天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毛泽东永远是神采奕奕,精神矍铄。毛泽东总是如人们在书报上看到的照片那样,经常伏案执笔,批阅文件,在会议室里开会,在工厂家田头视察……

  直到1976年9月9日,人们才在不知所措的茫然中结束了这种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