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7日

转载:默默地仰望天空

            --《毛泽东的晚年生活》〔节选〕

             【摘自《大地》1992年第8期】

                ·郭金荣·

  十六、他默默地仰望天空

  又是一个夕阳残照的黄昏。宽敞的卧室里依然那样沉静。

  毛泽东半躺半靠在那宽大的床上,不知一本什么书吸引了他。他已经一个多小时一动不动了。

  小孟坐在沙发上,正在翻看当天的报纸,也许是翻动报纸的细微声音惊动了毛泽东,也许是毛泽东感到了疲劳。他在床上转了个身,顺手把书放在一旁。

  正在翻看报纸的小孟,大概是护士职业养成的习惯,毛泽东这一不大的动作和声音,使她马上察觉。她顺着声音望过去,此时,毛泽东正在望着她,她刚要站起来,毛泽东却向她做了个手势,把手向下按了两下,意思是让她坐下来。然后毛泽东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问道:“报上都有些什么新闻啊?读一段听听,不过,我可不要听什么大批判的成果,要听新闻”。说来也巧,当时小孟也正在看一段新闻,主席的这个要求,也正中下怀。

  “您要听新闻,这儿正好有一段,我正想做个记号,等您不看书的时候,读给您听听呢”。

  “噢,一个想读,一个想听,巧合,巧合,你就读读看。”

  “新华社长春1976年4月21日电:最近,在我国东北吉林地区降落了一次世界历史上罕见的陨石雨。

  “今年3月8日下午,宇宙空间一颗陨石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以每秒十几公里的速度坠入地球大气层中。由于这颗陨石与稠密的大气发生剧烈的摩擦,飞至吉林地区上空时,燃烧、发光、成为一个大火球,于8日15时01分59秒在吉林市郊区金珠公社上空发生爆炸。陨石爆炸后,以辐射状向四面散落。”

  读着读着,小孟突然发现主席坐了起来,这可是从来没见过的事。

  记得有一次,唐闻生送来一份文件清样,读主席接见外宾的名单,因为这个外国代表团是文艺团体,而且有xx夫人参加,所以列上了江青的名字。小孟读完名单之后,只见主席点头同意。后来,秘书问起此事:“主席听到江青的名字,没有提出去掉?”

  “没有啊,反正我是念了江青的名字。”

  “也许主席没听清吧,他一般不会同意江青去接见外宾的。”

  好多次读文件、读报纸,主席都是听听而已。一般他总是静静地听着,很少发表什么不同意见,也很少改变或卧或坐的姿势,所以小孟感到,主席对给他读的东西,多半没有什么大兴趣。

  而这一次,主席坐起来听了。小孟感到有些奇怪,忙放下手里的报纸,准备去问主席有什么事,但主席又是用手势制止了她,并说:

  “读下去,我在听。”

  小孟又接着读起来:

  “大量碎小陨石散落在吉林市郊区……最大的三块陨石沿着原来飞行的方向继续向西偏南方向飞去……最后一块陨石在15时2分36秒坠地时,穿破1.7米厚的冻土层,陷入地下6。5米深处,在地面造成一个深3米,直径2米多的大坑,当时震起的土浪高达数十米,土块飞溅到百米以外……最大的三块陨石,每块重量超过了100公斤,最大的一块重量为1770公斤,大大超过了美国收藏的目前世界上最大陨石的重量(1078公斤)。这次陨石雨,无论是数量,重量和散落的范围,都是世界上罕见的……”

  小孟读完这段消息之后,又开始读另一段新闻,主席马上说:

  “小孟,就读到里吧,不用再往下读了。”毛泽东边说,边穿上了拖鞋,小孟上前搀扶,他慢慢地向前走去。

  看来,毛泽东被一种情绪笼罩着,他的脸上现出一种思虑,一种不安,一种激动。

  毛泽东在屋里走了几步,让小孟把窗帘打开。这又是很少有过的要求。毛泽东站在窗边,望着那夕阳渐落的天际,望了很久很久,望得那样出神。

  小孟见主席转过身来,便问道:

  “主席,天上怎么会一下子落下那么多的石头呢?也太巧了,还没伤人。”

  毛泽东若有所思地回答小孟的提问:

  “这种事情,历史上可屡见不鲜噢,史有明载的就不少,野史上的更多了。”

  看来,今天主席很有兴致,他又问小孟:

  “这方面的记载你见过没有?你们家里人有什么说法?”

  小孟摇摇头,她也只能摇摇头,因为她对此确实了解得太少。

  “这方面的记载我没有看见过,小时候,听我妈讲过,在我们家乡的一个村边上,一天夜里,突然掉下了一块大石头,有磨盘那么大。后来,这块石头,又被风刮走了。咳,都是瞎说,我才不信呢。”

  “噢,你妈妈讲过这样的事,你还不相信。”

  “我是不相信,您能相信?”“我相信噢,中国有一派学说,叫做天人感应。说的是人间有什么大变化,大自然就会有所表示,给人们预报一下,吉有吉兆,凶有凶兆。”

  毛泽东说到这里,稍稍停了一下,然后接着说:

  “天摇地动,天上掉下大石头,就是要死人哩。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赵云死时,都掉过石头,折过旗杆。大人物、名人,真是与众不同,死都死得有声有色,不同凡响噢。”

  毛泽东说这些话的时候,带着少有的感慨,少有的激动。

  毛泽东似乎压抑了自己的激动,转换了个平静的语调:

  “不过,要是谁死都掉石头,地球恐怕早就沉得转不动了……”

  毛泽东又在屋里走了几步,然后坐在沙发上又问小孟:

  “我说的这些,你信不信呢?”

  小孟看了主席一眼,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还是不信,那全是迷信,是古人瞎编的。”

  小孟说完之后,似乎又觉得没有把握,她也很想听听主席的看法。于是,她又好奇地反问:

  “大人物要死的时候,天上会掉下大石头您真信吗?”

  毛泽东没有马上回答,他沉思了一会儿,才说:

  “古人为什么要编造这些?”

  像是回答,又像是提问。

  陨石雨的这一则消息,后来在民间,在老百姓那里,确实引起了不少传说,不少议论:

  “这陨石雨,可是百年不遇,听说落下了三块大石头。这三块大石头,就是说中国必有三个大人物要归天了。”

  “可不是嘛,三个领袖,周恩来、朱老总、毛主席,都是1976年逝世。”

  “那块最大的陨石,1700多公斤,就是象征着毛主席……”

  “那些小的陨石,就是指唐山大地震死的那些人。”

  “还真灵验呢。”

  “你不能不信,有道理,我看也是这样。”

  ……

  1976年底,陨石雨的消息,还在人们中间这样议论着,解释着。

  1976年4月22日,毛泽东听到陨石雨消息的这一天下午,他不止一次地站到窗前,望着渐渐昏暗下来的天空,每次时间都很长很长。

  仿佛那神秘昏暗的天空上,有谁书写了只有他才读得懂的文字。

  十七、唐山大地震发生之后

  1976年7月28日凌晨。

  毛泽东安安静静地躺在他那张宽大的木制床上。他那均匀的呼吸,那安详的脸庞,那微微张启的双唇,使小孟感到毛泽东今天睡很舒坦,她放心了。

  自从7月中旬以来,毛泽东的睡眠总的不好。本来,多少年了,包括那些远逝的战争年代,毛泽东的睡眠就是个大问题。国事、家事、天下事,搅得他常常彻夜难眠,他苦苦地思索,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在屋里来回踱步,就这样,送走了一个个黑夜,迎来了一个个明天。当然,这种情景是指他早已过去了的壮年时期。为了能入睡,曾想了各种办法。睡前散步,看书看报,吃安眠药,由医护人员按摩,这已经是多年来所采用的办法了。

  进入80高龄的毛泽东,入睡,更成了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小孟来到毛泽东身边防工作之后,也常常为他的睡眠而发愁,使他能睡好觉,这成了小孟的一个很重要的护理任务。不然,如果他睡不好觉,必然要有一系列连锁反应,脾气烦躁,饮食不好,心肺病,脑系科病加重。自小孟进中南海以来,在她的记忆中,毛泽东每天都要服安眠药。说起来也很有意思,小张、小孟,再加上毛泽东,三个人每天都服一种药,有时毛泽东看小孟吃药,便说:

  “怎么,服安眠药,看来是近朱者赤噢,受了我的传染。”

  小孟边吞药,边说:

  “那可不是,现在吃安眠药都成了瘾,不吃简直睡不了觉。”

  当然,小张小孟服药的目地是为了抓紧时间休息,每次一共四小时的睡觉时间,若不马上入睡,就很难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了。

  毛泽东服安眠药已有多年的历史,甚至对种药已产生了抗药性,有时不得不超剂量地服用。方能生效。为此小孟曾对他说:

  “主席,您天天吃安眠药,会不会产生副作用?听说,总服这种药结身体不好呢。”

  “孟夫子说得对,可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只能用这种办法噢,任何东西吃了都有正、副作用,只要正作用大,那就可以取之。”

  毛泽东很难一气睡上四五个小时,能连续睡上两三个小时也就很不错了。

  今天,看到毛泽东睡得好,小孟心里简直是一块石头落了地。不然,她又要在本上写下“7月28日1点--4点,睡眠不好”的记录了。看见毛泽东睡得那么酣畅,小孟忽然想起了以前秘书曾给毛泽东提的建议:

  “主席,您睡觉之后,是不是可以由护士长来看着您睡觉,护士长比我们的经验多,更会护理。”

  毛泽东听了秘书的话,摆摆手说:

  “不行,我不放心。”

  小孟当时听了这话,心里感到奇怪,有什么不放心呢?打针都可以,护理着睡觉不行?

  一年多来,小孟倒是发现了毛泽东的一个特点,毛泽东身边用的人,都是他自己认识的人,他熟悉的人,他自己用惯了的人,他就信任,不是他自己认识的人,他一般不同意用,而且他也不喜欢身边有很多人。小孟又想起另一件事:

  有一段时间,小孟感到毛泽东总有一种寂寞孤独的情绪笼罩着他,有时卧室里,大厅里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沉闷,缺少活力,缺少欢声笑语,毛泽东自己看来并不喜欢这样,所以他自己除了读书,批文件之外,常常让小孟、秘书给他讲点笑话,而小孟又不怎么会讲,一个笑话也不能讲多少次啊。这样,她有一次,便也给毛泽东建议,我看您应该多找几个护理人员。省得您一睁眼,不是小张,就是小孟,人多了,热热闹闹的,今天小张给您讲讲这个,明天小王给您讲讲那个,小张,小冯,小李,都来说说笑笑,那多好。省得您这儿老那么静。毛泽东听了小孟的建议,马上回答说:

  “静有静的好处,动有动的麻烦,还是那句老话,甘蔗难得两头甜嘛。”

  小孟听了毛泽东的话之后,也摸不透他是怎么回事,也就不再提出这样的建议。

  今天,小孟又出现了这种思法。她想着想着,便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忽然,小孟觉得有人在用力摇她的椅子,她被惊醒了,马上站起来,发生了什么事?耳边传来了玻璃震动的哗哗的响声。她发现卧室里的窗帘正在抖动。她往毛泽东的床上一望,看见他依旧躺在那里,很踏实,好象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已经睁开了眼睛,神态像是在想什么。

  当小孟还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时,护士小李、小俞已经从卧室门口进来了,实际上是急忙跑进来的。只听小俞慌里慌张地说:

  “小孟,地震了,大厅里的窗户震得好响。主席怎么样?没事吧?”

  按平时的规定,她们不得允许是不能随便进入毛泽东卧室的,但今天是特殊情况。也就顾不得这些了。

  也不知是谁的主意,小孟她们几个人,从毛泽东床边的小柜子里拿出一条床单,几个人一人抻一个角,撑在毛泽东床上面,为的是怕天花板上掉下什么东西砸着他。她们一声不响地抻着,几分钟过去了,毛泽东又睁开了眼睛,翻了翻身,他好象忽然发现了自己头上面的那条床单,那条白色的细棉布床单在他头顶上面抻着。他略微转动头,向上面,向左右看看,他有些奇怪了,微微一笑,然后说:

  “怎么?抻床单做什么?”

  小孟听见毛泽东笑着发问,便马上回答:

  “主席,刚才发生了强烈地震,小李他们吓得不得了,赶快跑来,保护您呢。”

  毛泽东听了,似乎觉得十分好笑,又很好玩。他不慌不忙地说:

  “地震了,越震我倒睡得越香噢,这叫地震不醒安如山嘛。”

  小孟说:“我们都紧张坏了,您还有心思开玩笑。”

  小俞说:“主席,这次地震可厉害了得很,比邢台那次感觉明显多了。”

  “总有一天,会天塌地陷,自然规律么,不用怕。”

  “您什么都不怕,我们可害怕死呢,可能还要有余震呢。”

  小李也补充了这么一句。

  “怕也好,不怕也好,我看你们抻着单子倒没必要。房子塌下来,一条单子能顶住?”

  毛泽东做了个落下来的手势,他用手向下挥了两下,几个工作人员才把单子放下来,叠=好放在一边。她们也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些莫名其妙。

  大约4点59分的样子,张耀祠来到了毛泽东的会客厅。他通知小张小孟: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根据预测,近期很可能还会有余震。主席目前住的房子不太牢固,需要让他马上搬家,搬到新建的202房间去。那所房子安全些。

  毛泽东现在现在住的房子,被称为游泳池。游泳池的住所是60年代用毛泽东的游泳池改建的,房子的四面都有宽大的玻璃窗,毛泽东卧室里的窗户位置很高,平时全用白色帷幔挡住。中南海里的工作人员和一些熟悉毛泽东的中央领导同志,都知道毛泽东的住处叫游泳池。“游泳池”已成了毛泽东住所的代称。这所房子,他已经住了十几年了,据测不甚牢固,所以又给他盖了202新房,早在地震之前就几次劝他搬家,但他始终不肯。

  唐山大地震之后,小孟根据张耀祠的意见,对毛泽东说:

  “主席,汪东兴、张耀祠都来过了,他们讲了这次大地震的情况.还讲您现在住的这所房子不太结实,可能还要有余震,希望您赶快搬家。”

  毛泽东听了这话之后,对搬家的事没有表态,只是紧接着问:

  “这次地震的情况怎么样?有没有简报?”

  小孟听到毛泽东询问有关地震的情况,她便赶紧把刚刚送来没多久的一份简报清样拿来给他读了一遍:

  “……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7月28日3时42分发生强烈地震,天津、北京市也有较强震感,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为7。5级,震中在北纬39。4度,东经118。1度,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毛泽东听了之后,显出一种少有和焦虑,小孟赶紧说:“您不怕,我们还害怕呢,您也不替我们想想?”

  小孟故意用这样的话去激毛泽东,没想到这办法还真灵验,毛泽东听了这话,没有摇头,也没有摆手,而是闭上眼睛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

  “你们怕,那就搬吧。”

  毛泽东终于被说服了。他同意搬家的消息,几分钟后就传到了汪东兴、张耀祠那里。二十多分钟之后,搬家就开始了。所谓搬家,其实,比一般人搬家简单多了。202那所房子,虽然毛泽东一直末搬进去住,但一切都是按随时赤住在管理着,每天打扫卫生,开窗换空气,调节温度,里面的一切设施齐备,只要进来就能住。

  1976年7月31日上午,毛泽东搬进了202新房。这是在唐山大地震之后的第三天,但在这里住了不到40天,他就永远离别了尘世。

  十八、走向人生的终点(上)

  除了极少数的人之外,大多数的人始终认为:毛泽东每天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毛泽东永远是神采奕奕,精神矍铄。毛泽东总是如人们在书报上看到的照片那样,经常伏案执笔,批阅文件,在会议室里开会,在工厂家田头视察……

  直到1976年9月9日,人们才在不知所措的茫然中结束了这种想法。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