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9日

曾国藩 -- 汇聚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曾国藩

-- 本文节选自《正说清史十二臣》, 余沐著 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清嘉庆十六年(1811)十月十一日,在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一个叫白杨坪的偏僻村庄,诞生了一位对晚清历史影响颇大的人物——曾国藩。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直到他的祖父曾玉屏时才成为当地一个拥有100多亩土地的小地主,而他的父亲曾麟书43岁时才考取一个秀才。但是中国人总是喜欢把一些灵异之事附会到大人物身上,对曾国藩也不例外。

出生:巨蟒转世的神话

传说曾国藩出生的前一天晚上,其曾祖父曾竟希公做了一个梦:一条巨蟒,盘旋空中,旋绕于宅之左右,接着入室庭,蹲踞良久。老人第二天早晨百思不得其解,随即有人告诉他:“恭喜公公,今早添了一个曾孙了。”老人一听,恍然大悟,认为这新出生的曾孙就是那条蟒蛇投的胎。他联想起唐朝名将郭子仪出生时其祖父也梦见大蟒蛇进门,因此认为曾家将来也要出一个大贵人。很快曾国藩是蟒蛇投胎之说就在当地传开了。随着曾国藩的名气越来越大,这个说法也就越传越远。

事也甚巧,曾国藩生有疥癣,小时还并无多大痒痛。到了35岁以后,曾国藩的功名官运,一天一天地高升,他身上的疥癣也随着一天一天地扩大,简直奇痒无比。曾国藩在日记中多次记载,苦不堪言。

在曾国藩祖屋的后面,“旧有古树一株,为藤所绕,树已槁而藤且益大且茂,矫若虬龙,垂荫一亩,亦世所罕见者”。这条巨藤,活像一条巨蟒,乡人称之为蟒蛇藤。曾国藩在世时,藤叶藤枝,迎风摇曳,得意洋洋;待曾国藩死后,该藤就叶落枝枯,不久就死了。人们对此觉得很是奇怪。

这样,巨蟒入梦,癣如鳞,祖屋藤似蟒蛇,种种异事都发生在曾国藩身上。有人因缘附会,杜撰了曾国藩是巨蟒转世的神话。

当然,上述传说或巧合、或附会、或杜撰,不足凭信。但是,如果我们抛开评判功过是非的定性评价,曾国藩一生为人处世、成就的事业,确实是常人所难以企及的,有时甚至真有点像是天佑神助。


出名:“曾剃头”、“曾屠户”与“中兴第一名臣”

可以说,曾国藩真正走上历史前台,施加他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独特影响,是以他在原籍襄办团练,协助地方官筹办“防剿”开始的。这不仅关系到曾国藩的一生荣辱,而且关系到大清王朝的气脉运数。从这时起,曾国藩的才能和个性逐渐得到展示;也是从这时起,人们给了他各式各样的骂名和美誉。


“曾剃头”、“曾屠户”。在太平军巨大声势的影响下,湖南政局动荡,许多不满地方官压迫和地主豪绅盘剥的农民趁机起来活动。曾国藩看到湖南的形势严峻,存在着爆发大规模起义的危险,因此断然采取铁腕高压政策。一方面,鼓励乡绅捕杀和捆送本乡、本族之敢于反抗之民,“轻则治以家刑,重则置之死地”,各地的土豪劣绅平时就欺压良善,此时更是为所欲为。另一方面,在团练大臣公馆直接设立审案局,“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审案局成为在司法部门之外可以随意捕人、审讯、杀人的机构。因为用刑苛酷,凡被抓入审讯者,很少能够生还。据曾国藩自己奏称,截止到咸丰三年(1853)六月,仅仅4个月,审案局就直接杀人137名,其中“立予正法”者就达104名,“立毙杖下”者2名,“监毙狱中”者31名。

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在家杀人,以至于该县县官熊某心知冤屈太甚,对自己不利,没有几天就要私哭一次。有人问他何故,他说:“曾四爷又欲假我手杀人矣。”

在曾国藩的恐怖政策下,湖南地方的地主豪绅势力又抬起头来,使湖南不仅没有成为太平天国革命新的策源地,反而成为曾国藩集团镇压太平天国牢固的后方基地。咸丰皇帝对曾国藩的做法十分赞赏,他在曾国藩的奏折上朱批道:“办理土匪,必须从严,务期根株净尽。”但是老百姓和社会舆论却激烈地抨击曾国藩的屠杀政策,“曾剃头”、“曾屠户”之类的诨号和诅咒传遍湘省。

“中兴第一名臣”。对于清廷而言,曾国藩能够带着他培养起来的湘军将几乎使清王朝灭亡的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下去,挽救了清王朝即将覆亡的命运,并将清王朝带向了所谓的“同治中兴”,自然是“功莫大焉”,也无愧于“中兴第一名臣”的“美誉”。关于曾国藩与太平军之战,许多历史读物中都有介绍,这里不必多言。而他以一介儒生开始带兵,从襄办团练开始,最后练就了近代中国第一支“兵为将有”的军队,并把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下去,其中的原因就不仅是“天佑神助”了,其人确有非凡之处。

从治军来看清朝的正规军主要为“八旗”和“绿营”两部分,八旗和绿营都有兵籍,父死子继,世代相沿。长期以来因为没有战事,养成骄惰的习气,战斗力很差。又因为兵归国有,“将与将不相习,兵与兵不相知,胜则相妒,败不相救”,所以战斗力很差。曾国藩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所以他要重起炉灶,编练新军。

首先,变世兵制为募兵制。从兵源来说,主要招募那些强健朴实的山乡农民,不收营兵,也不收奸狡之徒。从军官来说,主要招聘绅士、文生担任,曾国藩还提出湘军军官的几条标准:“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汲汲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可见其选拔很严。从军队组织来看,实行上级选拔下级的层层负责的制度,即统领由大帅挑选,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官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官挑选,士兵由什长挑选。曾国藩认为,这样由上级挑选下级,上下级经常是同乡、朋友、师生等关系,而且下级会感念上级的知遇之恩,这样平时容易团结,有了危难也会相互照应。他说:“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吾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这样,基本解决全军上下团结一心的问题。

其次,增加兵饷,诱之以利。湘军每月饷银是绿营兵的三四倍,这样,“将士愈饶乐,争求从军”。

再次,注意对军队进行纪律教育和政治教育。曾国藩看到清军因为军纪涣散,不仅战斗力差,而且在百姓中口碑很坏。为了取得政治上的主动,他强调军纪要严明,以争取民心。曾国藩作为一位文化型的军事长官,他以理学家的身份,每逢军队操演都要亲自训话,对那些以农民为主体的军人们进行儒家思想和精神的教育,“反复开说至千百语,但令其无扰百姓”。他还自撰一首《爱民歌》: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要先爱百姓。
  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人。
  百姓被贼吃了苦,全靠官兵来做主。
  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

  ……

可见,在曾国藩心目中,军队不仅要会打仗,而且要有思想、有信仰。这也是他选兵要选诚笃的农民,择将要择有文化的绅士和文生的原因所在。与同时代的将领相比,确实要高出一筹。

从政治来看在与太平军的较量中,曾国藩很注意争取政治上的主动。

首先,他把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美化成不仅是“保国”、而且是“保教”,《讨粤匪檄》中攻击洪秀全最激烈的一点就在于:

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
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焉能袖手坐视,不思一为之所也!

当以大清的名义已经很难唤起百姓支持的时候,他便抬出了孔子、孟子,攻击太平军信仰天父、天兄,其要害是要灭亡儒教、荡尽传统文化,那么他的镇压就成了为延续中国文化血脉而进行的正义行动。曾国藩的这一做法,确实赢得了一些人的支持。


出丑:处置天津教案不力

同治七年(1868),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就在他直隶总督任上,同治九年(1870)发生了天津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利用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特权,大量涌入中国,他们并不单纯地从事传教,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推行文化侵略政策的工具。由于他们背靠本国政府,在中国享受治外法权,使教会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权势力,成为西方列强侵略势力的突出代表。中国民众屡受欺压,清政府却一味忍让,使民众无处申诉,民族主义情绪越来越高涨,“怨毒积中,几有‘与尔偕亡’之愤”。因此,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民众多次掀起反对教会势力的所谓教案。天津教案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发生的。

天津作为当时清朝京师门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为对外通商口岸,也成为西方列强在中国北方的侵略基地。他们在这里划定租界,设立领事馆、教会,租地造屋,一味逞强,早为中国人民深恶痛绝。

同治九年五月,法国天主教育婴堂所收养的婴儿不明不白死亡的达三四十人,那时百姓的孩子也经常失踪,因此百姓中就流行着一种谣言,说是天主堂的神甫和修女经常派人用蒙汗药拐了孩子去挖眼剖心。而天主堂坟地的婴儿尸体又有不少暴露在野外,被野狗刨出吃了,“胸腹皆烂,腑肠外露”。百姓见了,更是群情汹汹,说这正是洋人挖眼剖心的证据。

5月21日,一个名叫武兰珍的拐犯被群众当场抓住,扭送天津县衙。经审讯,武兰珍供出系受教民、天主堂华人司事王三指使,迷药也是王三所授,先曾迷拐一人,得洋银5元。教民王三是一个开药铺的商人,依仗教会势力,欺压良善,早已引起公愤。

在这种情况下,通商大臣崇厚和天津道周家勋拜会法国领事丰大业,要求调查天主堂和提讯教民王三与武兰珍对质。

丰大业答应了这一要求,将王三交出与武兰珍对质。结果证明教堂并无挖眼剖心之事。哪知当衙役送王三回教堂时,一出署门,百姓就争骂王三,并用砖石掷他。王三向神父哭诉,神父又转告丰大业。丰大业两次派人要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派兵镇压。后见崇厚先后只派两人,不肯应命捕人,丰大业怒不可遏,不仅鞭打来弁,而且还倒拖其发辫,赶往三口通商大臣衙门找崇厚算账。他脚揣仪门,打砸家具,接连两次向崇厚开枪,幸被推开,没有伤人。但枪声传出,引起误解,街市哄传中法开战,鸣锣聚众,拥往通商大臣衙门“帮打”。崇厚怕出事,劝丰大业等民众散去后再回领事馆。丰不听劝告,狂吼不怕中国百姓,气势汹汹冲出门外。人们见丰出来,自动让道。不料丰大业走到浮桥时,遇到天津知县刘杰。丰不分青红皂白,就向刘开枪。虽没有打中刘,却打伤了刘的跟丁。这一来犯了众怒,百姓一拥而上,你一拳我一脚,将丰大业打死。发怒的民众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赶到天主堂,烧毁望海楼教堂,杀死神父两名,还到仁慈堂,杀死修女10名,又去了法国领事馆,杀死两人。就在同一天,还杀死法国商人两名和俄国人3名,信教的中国人三四十名,焚毁英国和美国教堂6座。这次事件中先后计打死外国人20人。这就是有名的天津教案。从事情的发展过程来看,天津教案是一次群众自发性的反帝斗争,根源还在于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侵略,是群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自卫行动。

天津教案发生后,法、英、美等国一面向清政府提出抗议,一面调集军队进行威胁。清政府大恐,一面要各地严格保护教堂,弹压群众,避免类似事情再发生,一面派直隶总督曾国藩前往天津查办。

曾国藩闻知天津教案后,十分惊恐。自从与洋人打交道以来,深知中国远非外人对手,因此对外一直主张让步,避免同洋人开仗,通过维护洋人在华利益,换取中外所谓“和好”局面。他认为以往教案,仅伤及教士,洋人就出动兵舰相威胁,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次殴毙领事,为前所未有,法国必不肯罢休。洋人凶悍成性,天津民风好斗,双方各不相让,很可能构怨兴兵,酿成大变,自己也可能丧命。因此他写下遗嘱,告诉长子曾纪泽在他死后如何处理丧事和遗物等。基于这种估计,他只得勉强硬撑,硬着头皮前往天津。

曾国藩于同治九年六月初十日一到天津,立即发布名为《谕天津士民》的告示,对天津人民的行动多方指责,诫其勿再挑起事端,引起天津绅民的不满;随后释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并在奏折中为洋人在中国的行为进行辩护和洗刷。该折传出后,全国舆论大哗,“自京师及各省皆斥为谬论,坚不肯信”,“议讥纷起”,“责问之书日数至”。曾国藩自己也承认:“敝处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护天主教本乖正理”,“物论沸腾,至使人不忍闻”。

尽管如此,曾国藩仍然坚持己见,按照法国人的要求在天津大肆搜捕五月二十三日参加反洋教的群众,名曰“缉拿凶手”。但天津民众却把他们当成英雄,致使曾国藩虽然抓了80多人,但其中供认不讳的所谓“真凶”只有七八人,其余都不肯吐供,也不愿指证。曾国藩认为只杀几个人数目太少,难以使洋人满意,仍不能很快结案。于是一面对被捕群众严刑拷打,一面加紧搜捕,一定要凑够20人,为丰大业等20个洋人抵命。曾国藩认为:“在中国戕(qiāng)官毙命,尚当按名拟抵,况伤害外国多命,几开边衅,刁风不可长。”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也认为“冀终归于一命一抵了案”。曾国藩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洋人满意,长保“和局”。他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认为“中国目前之力,断难遽启兵端,惟有委曲求全一法”。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结果是:判死刑20人,流放25人,天津知府、知县革职并流放黑龙江“效力赎罪”;支付抚恤费和赔偿财产损失银49万两;派崇厚作为中国特使到法国赔礼道歉。

天津教案办结之后,对曾国藩的谴责更甚,“诟詈之声大作,卖国贼之徽号竟加于国藩。京师湖南同乡尤引为乡人之大耻”,会馆中所悬曾国藩“官爵匾额”“悉被击毁”,并将名籍削去,即不再承认他是湖南籍人。曾国藩闻之引为大恨,中经几许周折,财、力兼施,只不过将难堪之处略为掩饰了一下。

这样,曾国藩这位“中兴名将”、“旷代功臣”,转瞬之间变成“谤讥纷纷,举国欲杀”的汉奸、卖国贼,“积年清望几于扫地以尽矣”。

客观地讲,曾国藩也只不过是秉承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意志行事,接替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李鸿章对最后判决并无多大改变,仅因俄国只索经济赔偿,不要中国人抵命,将原来20名死刑改为16名死刑、4名缓刑,其余无一更动。

曾国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我们摆脱各种政治因素后,从历史实际出发,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身上汇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他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补天者,他“承往古衰朽之续”,又“开近代风气之先”,他实现了从理学家到洋务派的转变;他是近代军阀的开山鼻祖,是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他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化身。

  

2007年11月27日

王蓉芬:撕裂“八.一八”的正气之花(下)

王蓉芬:撕裂“八.一八”的正气之花(下)
文章来源:篝火文丛 文章作者:守园人 发布时间:2007-11-16 字体: [大 中 小]
王蓉芬:撕裂“八.一八”的正气之花(下)

四、冰火“八.一八”

王容芬——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德语专业的四年级学生,是“八.一八”在天安门广场首批被接见的百万红卫兵和革命师生之一。那天,她在观礼台上,还是在红海洋中?其时她参加过红卫兵了吗?……绝对可以肯定的只是:她与同一天登上了城楼的宋彬彬——从十三天前校长惨死于麾下的阴影里,走到红司令巨大光环中的宋彬彬,那一天的观感之别,绝对不啻于霄与壤、冰与火——

彼日彼时的宋彬彬,如果原本还有所忐忑——如果说她尚有一丝未全泯灭的少女天性的慈柔,那么在城楼之上,这一切全被红太阳的光焰转化作了幸福、荣耀、骄傲、铁与血决心——有她次日登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的雄文为证;而十九岁的王容芬呢,却心坠冰谷,脑海里翻江倒海着从解放军报头版发《海瑞罢官》,讨村伐店的举国怒潮,到统帅欢呼“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掀起的神州狂浪,从8.5北师大女附中副校长卞仲耘被殴致死开始的红八月校园风暴,到红卫兵血腥地杀向社会……”

——“尊敬的毛泽东主席: 您在干什么?......
——请您以中国人民的名义想一想:您将把中国引向何处去?”

尤其是眼前发生的一切:“八.一八”撼天动地的红海啸,城楼上统帅与副统帅的一身戎装,宋彬彬亲手给红司令戴上红卫兵袖章,红司令“要武“的的耳提面命……无一不使对德国历史深有研究的王容芬,洞见城楼上“披上军装的皇帝”运动群众的暴力持仗;林彪的高腔长调,则让她想起希特勒睥睨世界、歇斯底里的录音——她说“两者简直没什么区别”!而广场上举着红宝书的欢呼呢,难道不像森林般的纳粹举手礼吗?!

——“文化大革命不是一场群众运动,是一个人在用枪杆子运动群众。”
——我郑重声明:从即日起退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五、淹没青春的苦难

抱着必死的决心发出这劫世之悲、邦国之忧、正气之吼之后——其时,遍体鳞伤的老舍早已自沉太平湖——喝下了四瓶敌敌畏的王容芬,已然倒在了苏联驻中国大使馆前!等她醒过来,她已经躺在公安医院;接着被送往监狱,开始了像林昭那样漫漫近十年的铁窗辗转。知情者说,“她在监狱受到非人的磨难。有一次看守把她的手拧在背後,上了半年的“背铐”,吃饭是滚在地上用嘴啃看守扔来的窝窝头。当背铐终于取下来时,锁已经锈住,用钢锯才锯开,手已经动不了……”直到在远离京城的一孔黄土窑洞里,一位当地专政人员疙疙瘩瘩地向她宣读了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她无期徒刑的判决书——迄今网传宣判王容芬无期之时是1978年1月,然而,既然后面这段文字所转述的,是依据王女士亲撰文字,笔者疑该是1976年中。

判刑后劳改了两年半,正当狱方以“拒不认罪、反抗改造”为名向京城申请给她加刑时,半人半神死后的神州,又在天旋地转:甚至一个在看守所给她上过刑的专政人员,竟也带着十年刑期被发配到她所在的监狱,还和她住一间牢房,成了名副其实的同窗。一九七九年三月,加刑的凭证也变成了平反的依据,“攻击无产阶级司令部”变成了“反对四人帮”。王女士辛酸的幽默,却是“法制中国”永恒的特色——“平反虽然留了尾巴,好在最后一句判词是:“宣布无罪,立即释放。”

进去时个十九岁的花季少女,等到出来时她已经三十三岁!

王容芬在狱中耗费了十三年的青春,与十年浩劫、三年徘徊完全同步的十三年!位卑与国难,思想与专制,监狱与劳役,在近5000个昼夜里交织绵延着一个大写女人的人生传奇,以致无数网贴这样感叹,又是女的!更多人则为这位巾帼肯定“壮烈”了而哀叹。十三年祖国啊——一个巨人用枪杆子运动的中国!历史的回音壁,终于以轮回反正而归趋于“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回应了花季少女当年早慧而勇敢的悲仰长天!这声音昭告天地人间:纵一代代青春仆下、老去,正气中国永恒!

——这样大写的“苟活者”,自与林昭、李九莲张志新烈士同在天地之间!

六、继续大写着的“苟活者”

感谢坎坷而古道热肠的的费孝通先生,为良知中国,顾念着这位巾帼。出狱后的王蓉芬被他推荐到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从事研究工作。她饱经磨难的体貌,显然与实际年龄不相称。然而不同于出狱后依然寄望于体制的胡风,更有别于曾经那么才气横溢、却木然于狱外的路翎,也与大洋彼岸用自然与大气包裹自己余生的宋彬彬大不一样——看到了造神运动的陨灭,并非王女士陶醉自得的界碑,而只是一颗悲悯心在精神天地不竭探掘的基石:“我如狼似虎读史书,补功课,一把年纪出国觅师写论文,求索人类历史上重大灾难的理论根源。......”

后来她终于成为著名的研究韦伯思想的专家,译介了大量德文社会科学名著,包括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与道教”。之所以1989年6月她前往德国,是由于她所申请和筹备的“韦伯与中国现代化国际学术会议”,原订于6月14日韦伯125诞辰开幕,万事俱备,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如期召开,只好改搬到韦伯故乡开。她甚至成了著名学者傅国涌回望中可以与太阳媲思想美的星星——傅先生深情地说:

“有幸以研究韦伯为业的王容芬曾是我最喜欢的学人。在韦伯的著作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王容芬译的《以政治为业》、《以学术为业》,我常常把韦伯的话当作格言。”

其实,继续大写着的“苟活者”——王蓉芬还出版了或正在出版《燧人氏》、《庖牺氏》、《有巢氏》等远古史小说系列。我相信,终有一天,她的文革红墙小说《乐人》也会面世——为了纪念文革四十周年,她不仅在读书公园以“我跟毛泽东不得不说的故事”序引了她的《庖牺氏》,还登陆了《乐人》的一章:《通天》。

七、为了正气中国,铭记

宋彬彬是“通天”并且留恋那“通天”时光的,她的“八.一八”风采才会穿越世纪,又走出玛雅《八、九点钟的太阳》的那团阴影,如此辉煌地出现在九月九日的母校庆典。不知道林彪的大女儿和章伯钧女儿那一天,会不会再一次,在电话两端唏嘘?倒是并非校友的我们,应该感谢宋彬彬——是恶之花,让我们不能不想起了美之花,想起美的追寻与守护同样应该穿越世纪!追寻着那十九岁的贞烈,原来依然还在如此执着、如此深情地呵护着正气中国!原来历史依然像四十一年前那样奇诡——王蓉芬也和宋彬彬一样,就六十岁了,还在不约而同,以依然各自花季那样的魂灵与方式、在另一个世纪继续着各自与一个巨人举世瞩目的故事。

为了中国,怎能不铭记这黑白故事——记住“八.一八”并蒂绽开的美与丑?!

王蓉芬:撕裂“八.一八”的正气之花(上)

王蓉芬:撕裂“八.一八”的正气之花(上)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守园人 发布时间:2007-11-16 字体: [大 中 小]
王蓉芬:撕裂“八.一八”的正气之花(上)

一、恶之花牵引着的追寻与守护

文革那年十九岁的姑娘,今年该正好六十岁了。所以举笔之际自己也茫然:究竟是难忘那正气浩然的花季巾帼呢,还是在遥祈王容芬女士的六十华诞?

也许都是吧。不过对于我,也许又都不是最重要的:是的,确实应该说,最是八.一八的恶之花——是九月九日宋彬彬穿越世纪的风采,牵引着王容芬几乎同时站在了我的追寻与守护之中!

王蓉芬:撕裂八.一八的美之花——正气之花!

追寻中才得知:也恰与恶之花高调穿越世纪不同,今年七月,奇迹般活着的美之花虽也现身读书网:上来第一句却是如此低调:

“苟活者与烈士天壤之别!”

不,历史就是历史!无情又有情的历史拒绝遗忘恶之花,也拒绝遗忘美之花。历史在本质上摒绝正邪黑白之间丝毫的茫然——宋彬彬穿越世纪的八.一八风采世所难容之时,就是撕裂八.一八的王蓉芬又一次被良知与正气拥紧之日。

政改维艰,但精神中国永远不会放弃这样的信念与努力:未来中国文革博物馆有耻辱柱、也一定会有正气馆;正气馆里,一定会有林昭致人民日报编辑部的那封信,一定会有李九莲的绝命书,一定会有遇罗克的《出身论》……也一定像不会忘记红八月符号的宋要武那样,绝不会忘记以正气撕裂八.一八的王容芬女士——作为八.一八宋彬彬为红司令亲自戴上红袖章的那张历史性照片对立的正气中国,一定会有王容芬写给毛泽东的这封退团信——

二、十九岁 撕裂八.一八的美之花

王容芬写给毛泽东的退团信

尊敬的毛泽东主席:
请您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义想一想,您在干什么?
请您以党的名义想一想:眼前发生的一切意味着什么?
请您以中国人民的名义想一想:您将把中国引向何处去?
文化大革命不是一场群众运动,是一个人在用枪杆子运动群众。
我郑重声明:从即日起退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四年级一班学生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德语专业

王容芬 1966年9月24日

是啊,林昭“告别组织性”的“良心”之花,孤绝地灿然着她25岁的绝代风华;叛逆的李九莲,由红卫兵团长转而全面抨击登峰造极的“九大”时,也已经23岁了;遇罗克写《出身论》是25岁。

那么历史怎能不把特别的敬意——赐予当年十九岁的王容芬?!仅仅十九岁啊!是慧气,是勇气,更是绝唱精神中国的正气:十九岁的王蓉芳竟能、竟敢、竟会那样石破天惊上书领袖:

您在干什么?

——在宋彬彬立马恪遵最高指示更名为“要武”的千万效颦、亿万狂醉之中,在那红潮滚滚、万马齐喑的日子!

历史竟是如此奇诡:即使在八一八,它也并开着恶之花与美之花!即使对七亿信徒疯狂顶礼的神,五千年正气中国也通过一个十九岁的尊严,大声请求:

请您想一想,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义,以中国人民的名义!

三、“那一天”还用问谁么?

这是文化大革命上书集中最著名、最脊梁、也最灵魂的正气篇!

是不是最青春的一篇呢?真是遗憾——月初在东郊送别包遵信先生时,老鬼引见的一位不就是《上书集》的主编吗?被他缠问好一阵李九莲,却忘了问问王容芬!
然而“1966年9月24日!”!

——王容芬上书的那一天,还用问谁么?

那一天,李九莲正在来北京朝圣的呼啸列车上——所有过道、连行李架、洗手间都层叠着躁动着狂热的青春的列车上。

——是的,即使对于同样正气的李九莲,王蓉芬也属早慧!

那一天的我呢,白天不是在人大门口参观冰心的高跟鞋展览,就是在冯友兰或作家协会的院子里虔诚地抄着大字报,或在北影等候老鬼电影版的妈妈——谢芳、崔嵬、于洋、葛兰等低着头、排着队劳改归来。怯怯回答着红卫兵的厉声喝问时,谢芳、葛兰那痉挛着的脸上,惨然着一缕不失优雅却因此更显凄然的笑,42年了,那恍然如昨惨笑,依然清晰而无限延伸地注释着王容芬上书中“眼前发生的一切”。

而也许正是那个晚上——我们学院是9.20到京等候“十.一”那次百万接见——在寄宿的北京矿冶学院某宿舍楼下,矿院红卫兵向列队而坐的我们所传之“经”所送之“宝”,竟然只是疯狂的铜头皮带下奄奄一息的一位教授与她的妻子。我至今记得那疯斗狂抽耸人听闻的罪名——“涉嫌杀害”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妹妹毛泽香!我也至今记得主持会议的那位红卫兵大姐,那张比宋彬彬还文静的脸上满是肃杀,比秋雾还阴沉。而且,正如宋要武(彬彬)是东北局首长的女儿,那位女红卫兵据介绍也是西南局某大员之女。不知道那教授夫妇是否能活过红八月开始的这场皮带风暴,1700场这样的风暴就是这样发生、展开着的!—— 或许就是在王容芬给“尊敬的毛泽东主席”上书分分秒秒里,在我眼前,呼啸着鞭子与呻吟!

毋庸讳言,面对在北京、在“眼前发生的一切”,最初确心随之痉挛,为之惊悸,也为之生发院系或社会运动环境层次上的忧疑与重新选择。可千百万个这样的“我”却何曾又何敢深想“眼前发生的一切意味着什么?”就更不曾疑问过伟大领袖“将把中国引向何处去?”了。——直到三年后,几乎同样的疑问在李九莲恋爱信中出现,我直到七年后为李九莲的悲悯与抗争中,还常常自扪是否异端?——相反,我永远不会忘记:所有的惊悸忧疑都淹没在十月一日海潮般的“万岁”声浪里——几乎可以说,大陆中国没有一个城市,不是被从北京朝圣回来,敬畏、麻木中虔诚而自负的我与我的几乎整整一代,亦步亦趋导入红色的疯狂!

——我和我的同代人这永远的耻辱,正是十九岁王蓉芬永与正气中国同在的荣光!

我的同代人啊,那一天,你眼前发生的难道不也是这些?那一天以及那一天之后你所做的不正如千百万个这样的“我”?当年我们是整整一代集体地疯狂和呐喊;四十一年了,我们又罕有例外地堕入沉默的大多数;权势的窒息与愈趋两极的现实,又从不同的方向共同地加深了这种沉默。无声的中国。拒绝为那一天和那一天之后忏悔的中国。狼图腾喧嚣的中国:宋彬彬的八.一八风采,不就是这样穿透着世纪中国的吗?


而那一天,王容芬在给中共中央、给共青团中央、给团校、给“伟大领袖”写的信上贴着邮票;然后买了四瓶敌敌畏喝下………

2007年11月23日

国运 -- 历史的转折

曾国藩

江山代有杰人出,各领风骚三十年。
-- 于右任

一八六〇年,曾国藩上奏折,洋务运动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14卷,第11页)。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欣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孙中山


一八九四年十一月,兴中会成立了

一八九四年十一月,在孙中山的积极推动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第一个团体--兴中会成立了。最初入会的会员有二十余人,以后陆续入会的又有九十余人。檀香山兴中会的章程是由孙中山起草的,这篇章程,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大声疾呼地指出当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说:“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在入会的秘密誓辞中,更明确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的革命纲领。

董必武同志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说:“孙中山在一八九四年的中日战争前后,开始他的革命活动。当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在中国民族遭遇到严重危机的时期发动了革命斗争。这个革命的直接目标是推翻那已经成为外国帝国主义走狗的清朝的腐朽统治。这个革命运动,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理想。”①[《新华半月刊》,1955年4号。]

李大钊
一九二一年三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这一天下午,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人民解放军三军受阅部队迈着威武雄壮的步伐通过天安门前。群众游行的队伍高举红旗,纵情欢呼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的诞生。


邓小平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讨论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会议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强调党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就是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WTO


二〇〇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國加入世贸组织

从2001年加入WTO,中国彻底告别了思想路线的争议,走上了融入全球经济潮流之路,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新的时代。虽然此后也发生过几次反思改革的争论,但也只是趋于完美的修正,再没有过去几十年间政策的大起大落。[ 21世纪经济报道: “伟大的社会”:一条路线的坚持]

东方网11月11日消息:据瑞典报纸11日报道,瑞典贸易大臣莱夫·帕格罗茨基10日在多哈发表讲话说,中国入世具有多重的重要历史意义。

帕格罗茨基说,首先,中国入世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成为一个以规则和解决争端为基础而不是建立在对抗和威胁之上的体制的组成部分,“世界现在变得更加完善起来”。

帕格罗茨基说,中国入世必将推动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正常化,其重要意义将不仅仅局限于亚太地区,并将波及全球。

帕格罗茨基还说,中国入世的第三重重要意义是,将加强发展中国家在世贸组织中的影响力。

此间媒体在11日的报道中高度评价了中国入世的重要意义。瑞典最大的晨报《每日新闻》说,中国入世将不仅给中国自身,而且也将给世贸组织其他成员和世贸组织带来巨大的变化,因此这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瑞典另一大报《瑞典日报》说,经过长征,中国终于实现了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性目标”。

新华网东京11月11日电(记者)日本主要报纸11日均以头版、多版详细报道了世界贸易组织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决定的消息,同时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经济本身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每日新闻》报道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加速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加剧竞争。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将在世贸组织内发挥与美国、欧盟不相上下的影响力。同时,中国因放宽限制,海外厂商加快抢滩步伐,也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 本文各段落全部节选于互联网

2007年11月20日

海外华人与文化渗透


关键词:海外华人,文化渗透


〇、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14卷,第11页)。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欣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一、

一八七九年,孙中山到檀香山后,在当了一个时期学徒后,就到英国教会所办的学校中读书,系统地接受了资本主义的教育。这种资本主义的教育,对孙中山思想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后来回忆说:“忆吾幼年,从学村塾,仅识之无。不数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学,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同国同学数人互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胞之愿,于是乎生。当时所怀,一着必使我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者。”因此,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榜样来“改良祖国”,就成为孙中山的朦胧的理想。[金冲及 胡绳武《论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兴中会的成立》 文章来源:《历史研究》1960年第5期]

二、

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日本成功地改变其在蒙古形象的主要做法是,除了经济援助以外,加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日本人知道,只有文化渗透才能在蒙古民众心中产生深远影响。[新闻来源:军事新闻网]

三、

中国驻比利时大使章启月表示,置身海外的每一位中国人,尤其是已经深入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身边的当地人,改变他们对中国的落后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位海外华人,都是一个国家的“发言人”[驻欧盟记者 杨丽明 - 中国青年报]


中国侨网消息:据马来西亚《国际时报》报道,中国驻古晋总领事谢福根拜访古晋海南公会时指出,海外华人不管是对中国或是各自所在国的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

他说,如今中国的崛起和经济腾飞,海外华人也是其中的推动因素之一。

同时他也认为,马来西亚能取得如今的发展、繁荣,华裔的贡献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无论是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亦或是教育都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谢福根也指出,倘若一个国家与社会没有文化,那么肯定也不会繁荣,甚至是没有前途。有鉴于此,他认为年长的一代在为了下一代着想,为国家的经济、教育及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文章来源:中国侨网]


四、

美国主要采取利用影视作品进行渗透的方式。实事求是地讲,美国电影工业确实发达,水平确实世界第一。美国所拍出的电影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美国式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融入其中。在你被电影情节吸引的同时,也接受了一些美国文化。在对美国大片痴迷的人中,绝大部分是青少年,由于知识层面和深度的限制,他们容易忽略一些问题,而只被情节吸引。

中国在文化渗透方面有自己的方法。这是一种“打入敌人内部”的方式。中国到美国留学和移民美国的人数越来越多,这些人就是文化的种子,他们在与美国社会相接处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开来。最长的电影也就3多个小时,鲜活的生命会用一生传播文化,并且他们的子孙会继承他们的工作。虽然他们也会渐渐的被美国文化同化,但这无法抹杀他们对中国文化传播所作的贡献。[MaJie - 新浪]


五、

对二十一世纪的海外华侨华人,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丘立本这样描述:人数将继续增加,主要聚集在欧美国家,最重要的是他们对居住国的认同感将增强,与当地的融合程度会更高。

这位多年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目前致力于人口国际迁移研究的专家说,二十一世纪人口的国际迁移是与资金、信息、商品的全球流动相一致的,是必然的和合理的,其趋势不可阻挡,华侨华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他认为二十一世纪华侨华人的心态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中国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移民到海外的中国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是一致的,华侨期待祖国的支持,祖国也对华侨寄予希望。二十一世纪的华侨华人则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可以做外国人,也可以保持中国人的身份,他们寻求自身的发展,他们可能作为当地的一个少数民族——华族而存在,他们与中国保持一种传统的民族关系的交往,从中华儿女变为中国人民的亲朋好友。

当然,中华文化仍旧会继续对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产生影响,但是海外华侨华人更多的属于世界。[赵海燕 - 畅想新世纪:海外华侨华人将为世界文明作出新贡献]

参考: 西学东渐的历程  

 
-- 本文各段落全部节选于与互联网

2007年10月13日

月华如练(十七)

阳阳身边不乏喜欢她的男孩子,从他们的目光里,她读到了那份爱慕。从他们的失态和夸张的动作,她读到了那份兴奋和真情。

每当到了这种场合,她就会想起梁梁,会象女主人一样招待着她的客人,或许是小地方人的与众不同,她的心中依然期盼着她的丈夫--那个曾经的丈夫。这个时候,阳阳就会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份喧闹,一种由衷的孤独感从心底慢慢地升腾,化作淡淡的忧伤。

又是一个秋季,教会里组织了一次秋游--看红叶。去的大多数是教会里的熟人,阳阳、玫瑰和吴淼都在应邀之列。

秋叶金黄,在秋水的湖畔,伴随着袅袅升起的烧烤的烟雾和蓝天白云,阳阳的心又回到了欢乐之中。阳阳永远属于大自然的,这可能是长期野外工作培养的习性吧。只要到了野外,阳阳就是一个自然的人。旷野中的新鲜空气可以吹走一切烦恼,也使她的灵魂得以净化,至少对阳阳是这样。

旅美华人太多爱情故事,幽怨哀伤,爱就是爱了,为什么要你死我活?阳阳看明白了,爱有两面性,奉献和索取。持奉献态度的爱是简单的,生活是满足的。持索取态度的爱是复杂的,自私的和痛苦的,人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爱在其中就只好争吵不休了。玫瑰爱情的唯一出路就是放弃,忘记吴淼的过失。分手也是一种选择,但分手并不是放弃,并不能中断这种情感上的折磨。这一层玫瑰不会明白,明白了也做不到。难道只是玫瑰吗?阳阳想起了吵了一辈子的父母。爱过就是幸福,阳阳从玫瑰的遭遇中唯一的收获就是一份洒脱。

玫瑰说吴淼象一个幽灵一样随时虐待着她的肉体和灵魂。阳阳劝导玫瑰说,这个幽灵或许并不是真实的吴淼,而是玫瑰想象出来的,多看吴淼的好处。玫瑰不以为然,坚持说她应当得到更好的生活,是丈夫手心里的宝。玫瑰还说她有机会会离开吴淼的,但不是现在。玫瑰认为要和一个人好或者和一个人分手,必须比现在好。 可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阳阳觉得实在不知如何改变玫瑰的这种心境和玫瑰近于自私的患得患失。

阳阳陷入深深的思索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番道理,有自己的公理体系!有时是那样的不相容,难以沟通,谁也改变不了谁。忧伤也罢,欢乐也罢,好也罢,坏也罢,全都是一些看法,就象仪器的一些参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数值,不同的预设值,只有自己能调节。于是就要求同存异,就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不同。阳阳想起梁梁,想他们共同的生活,想他们八一湖泛舟,想起了梁梁说过的要去娶别人为妻的话。不仅自问,难道这一切真的是冥冥中注定的?冤家啊。。。

当母亲把《离婚协议书》寄来时,阳阳用冰凉的心和颤抖的手在上面签了字,签了字就是把决定权给了粱梁。阳阳默默地注视着梁梁,他是个男子汉,会对自己的这段感情负责。毕竟真心地相爱过,她心里甚至为梁梁和小郑祝福,也为自己曾经的选择而欣慰,他们爱过,这就够了。。。

当她把信寄出的时候,她寄出了她的心和她的期盼。亲爱的人们啊,让我们一起在生活里长大。 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心爱的人们在欢乐中飞翔。

阳阳喜欢教会里的那份安静和那种放弃的平安,放弃就是平安!她喜欢圣歌优美的旋律,在那旋律中,她可以得到了放松。 与教会的人来往多了,一个个陌生的面孔就变得熟悉起来。

教会里的许多人生活中充满了不如意。或许是心灵的磨难,使他们的精神另有寄托,生活中充满了欢乐。欢乐实实在在地是一种选择!阳阳原来对教徒是有偏见的,来往多了,她从中得到不少教益。

不远处秋游的人群不断地传来欢乐的笑声,是老高的小儿子被埋到了落叶下了。 花开花落、新芽落叶、云开雾散都是欢乐,一切就这么简单,可爱童子纯真! 五岁的孩童银铃般的笑声打断了阳阳的沉思,她朝着笑声奔过去,捧起一把落叶。

阳阳对着落叶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秋天的味道进入了她的心田,那是乡土的清甜。

她把满把落叶慢慢地放在了小孩的头上,又是一阵稚气的笑声。这笑声让阳阳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爷爷奶奶。爷爷奶奶没有文化,生活得很简单,却比父母家庭和睦。

在学校自习室里,阳阳又见到了飞机上遇到的美国老人和她年轻的中国妻子。七旬老人每天送他娇巧玲珑的妻子到学校,然后安静地坐在她的旁边,听候呼唤,嘘寒问暖。那种情形曾让很多的中国来的太太们羡慕不已,叹为观止!那位女孩似乎每天都换一套新装,满脸洋溢着幸福和高傲,老人则是紧跟其后,或为其背着书包,或为其打开车门。做一个美国太太或许很好。

阳阳也很欣赏这位美国老男人的儒雅,只是搞不清这份儒雅是上流社会环境的造就,还是岁月的结晶。他们更像一对祖孙!玫瑰摇摇头说:

“这女孩嫁给这个老男人太不值。”

这种老少配是看破红尘的洒脱,还是另有所图,可就不得而知了。后来据“路透社”消息,这小女子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原来在一个私营企业工作,和企业老板好上了,通过私营企业老板,认识了跨国公司老板。。。老人是在一个宾馆里认识了这位小女子。小女子嫁给老人肯定更有远大抱负!

这样的一位风尘女子!阳阳不知该如何评价。“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想着老人弯着腰,提着书包跟着一个小女子的形象,阳阳心中一乐,想起了两个字;“性奴!” 转念又一想, 谁是性奴呢,美国老人,还是小女子,吴淼还是玫瑰? 这人间的事情,谁又猜的透!

自从秋游以后,吴淼和玫瑰了的关系不那么紧张了,玫瑰的脸上也渐渐地有了笑容。吴淼顺利地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照玫瑰的说法:“吴淼算熬到头了。”她给吴淼买了价格昂贵的公文包和西装准备申请工作。

吴淼找到了一个令人羡慕的高薪工作!玫瑰已经很长时间没来找阳阳了,偶尔看见阳阳也假装没看见,玫瑰再也不需要一个倾倒怨气的垃圾桶了。

月华如练(一)

2007年10月9日

月华如练(十六)

又过了两个星期,阳阳接到了妈妈的信,却怎么也不能相信,昔日的夫妻恩爱怎能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可妈妈的信,白纸黑字,她又怎能不信。

“我朝思梦想的丈夫,和我最好的朋友。。。”看着妈妈的信,阳阳手脚发凉,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走回了公寓,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把所有的电视频道搜索了一遍。恹恹的在床上躺了一会,头晕晕沉沉的,心里却很明白,“是我的还会是我的,不该是我的,已经不是我的了”。这时,有人敲门,玫瑰满脸阴云地站在门外。阳阳侧身让她进了门,两人坐在床上,一时相对无语。

玫瑰坐了一会儿,可能是察觉到了什么。“你生病了?” 玫瑰问,抬头看了看脸色苍白的阳阳,伸手摸了摸阳阳的前额。

“没。。。没有。”阳阳看着玫瑰,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

“你到底怎么了?” 玫瑰突然满脸正经,“谁欺负你啦?”两只手抓着阳阳的双臂,盯着阳阳的眼睛。

“没事,真的!”

阳阳笑了,有了一种灵魂重新附体了的感觉,轻松多了,只是浑身像抽了筋一样没劲,“你想到哪里去了? 我想我妈了。”阳阳笑着,泪水慢慢地流了下来,忙用袖子擦了擦。“你哭的时候也好看,我要是个男的非娶你不可。”玫瑰打趣地说。

这时,又有人敲门,吴淼站在门口。看到了玫瑰,吴淼说:

“你又脱下裤子给人家看。”

“这个流氓!”阳阳看着吴淼,心里骂了一句,“请你离开这儿。”阳阳把手伸向了门外,心里徒然对这个男人产生了一股恨意,脸上的表情有些怕人。吴淼知趣地离开了。自从玫瑰和阳阳的交往越来越多了以后,吴淼见了阳阳心里总是怯怯的,他怕玫瑰在阳阳面前翻他的旧帐。

吴淼其实是一个很要面子的人,他也一肚子委屈。

吴淼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的男人,他不能原谅自己对玫瑰所犯下的错误,愿意用一生去爱她,他真的爱玫瑰。可玫瑰这种不冷不热的态度让他发疯。他象捧着个刺猬在手里,拿起来刺手,放下心不甘。和玫瑰过了两年多了,玫瑰就是不肯和他结婚,也不想要孩子。

去年的冬天,玫瑰和吴淼决定分手了,虽然吴淼恋恋不舍,玫瑰却是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亲密接触。吴淼心情沮丧地回到了上海,在朋友的撮合下和美丽大方丁丽相识了,两人情投意合,很快缔结了月下之好。吴淼带着新婚妻子回到了美国,谁知玫瑰又改变了主意。

吴淼满面春风地回到了美国以后,玫瑰对吴淼又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觉得吴淼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并不是一无是处,于是对吴淼表现出空前的热情。玫瑰和吴淼同在一个屋檐下又有过去那么一层关系,丁小姐夹在其中反倒像一个外人。吴淼本来对玫瑰就是爱意夹杂着歉意,对玫瑰的情感表达也是来者不拒。开始时,如果丁小姐在,他们还以礼相待,书香门第的丁小姐也不以为怪,后来愈演愈烈,到了目中无人的程度,丁小姐心里有些苦不堪言。

满怀狐疑的丁小姐就只好打电话给在美国的一个远房表哥诉苦。表哥百般安慰,也劝吴淼,希望他俩好好过日子--可有玫瑰夹在其中,这日子怎么好好过?

终于有一天,表哥耐不住丁小姐的三番五次地打电话诉苦,把电话打到了吴淼的办公室,想和吴淼好好谈一谈。恰好吴淼不在,吴淼的一个同学接的电话。吴淼“花花公子”名声在外,他的故事外加演义早就传得纷纷扬扬。这位同学就把吴淼的事添枝加叶地向丁的表哥演义了一番,一个新时代陈世美的形象顿时出现了。丁的表哥大呼上当,把表妹一张机票接了过去。

这边的吴淼还蒙在鼓里,以为是玫瑰赶走了丁丽,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把玫瑰带到了住所和学校之间的小树林。小树林在一条高速公路边上,在里边打死个把人,很长时间也不会有人知道。玫瑰吓坏了。吴淼用枪指着玫瑰,问她为何坏他的事。玫瑰满腹委屈,说不是自己所为。吴淼就是不信,一扣扳机,一颗子弹擦过玫瑰的耳边,呼啸而去。气急生悲的吴淼,呜呜地哭了。玫瑰吓了一哆嗦,觉得自己必死无疑。后来看到吴淼在一边哭,在庆幸自己还活着的同时,对吴淼产生了同情,觉得自己在这件事上确实有责任,在吴淼的诘问下羞愧难当,只得答应和吴淼好。对外推说丁小姐跟男朋友跑了。

两个人过了一阵子算是风平浪静的日子,因为一些小事,吴淼又大打出手,两人之间又生分了。在玫瑰心里,真是就旧恨未了又添新愁。

玫瑰心里的苦闷是显而易见的,而校园的生活又不能提供一个环境是这种压抑得到释放,这种苦毒在日积月累中结作了情感的毒瘤,不断地流着毒液。偶尔的节日聚会往往结束于玫瑰的控诉,玫瑰的控诉也没有什么内容,无非是这种毒液的排泄。一两个月总要来一次,象女人的月经一样规律。玫瑰向往着自己的男人能向美国男人一样彬彬有礼,能在她的生日给她一朵鲜红的玫瑰,能在她睡眠时给她一个轻柔的吻。

玫瑰就这样把阳阳当作倾诉对象,不停地诉说着同一个故事,同一种向往。每当说到的向往时,玫瑰总是出神地望着远方,那么安静地望着,一缕秀发齐齐地像瀑布一样盖着半个脸,文静中透着幽怨。。。多少年以后,阳阳还记着这一幕。而吴淼则心情忧郁地陪着,有时也辩解,说自己是一个东方男子,更习惯于含蓄的表达方式,有时则只是听着,说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有时一个人在沙发上呼呼地睡觉。

“I deserve better” 玫瑰心里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话,一个人苦闷地挣扎着。阳阳的到来,玫瑰多了一个伙伴。特别是阳阳赶走吴淼这一幕,玫瑰觉得真解气!在玫瑰看来,她这一辈子就让吴淼糟蹋了。


“你们这样缠来缠去有什么意思。要拿得起放得下才好!”吴淼走后,阳阳对玫瑰说。阳阳真是从心里烦透了,“一个人过或许更好。”阳阳说着,忍不住眼圈又红了。

玫瑰低着头,没说啥。

月华如练(十七)

2007年10月7日

政治 -- 扩大还是缓解社会矛盾?

政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政府的行为和个人价值观。政治有强烈的目的性,这个目的性决定了策略和手段。政治是一门高级的管理艺术,是高层次上科学和艺术的统一。政治是科学中的艺术,是艺术中科学。如果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王冠,政治则是社会科学的王冠。

政治是政府的行为,是达到社会和谐和社会发展的手段,在这个意义上,缓解和消除社会争端和社会矛盾是政治的一个目的。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论语颜渊》),也就是率领人民正道。国父孙中山则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说:政治是实现正义、为民谋利,以达到最高“善业”的行为。这些观点体现了言者的价值观 -- 为人民谋福利。一种世界大同的信仰、感悟,一种“无我”的境界。我们的祖先在政治上是有先进性的。

从原始部落的对抗,到世界经济的繁荣,人类利益的共享是社会文明的必然,文明的发展是利益的均衡。政治的目的是协调、缓解社会矛盾,也就是利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解决问题,消除矛盾,让每个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政治作为一代帝王统治的手段,强暴了政治“众人之事”,和全民政治,成为了一种谋取个人或一个集团私利的手段。

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物质的贫乏和生存的竞争,使人性染上了根深蒂固的自私的色彩。自私是动物的本性,当生存第一需求都难以满足时,人类的动物性越发表现出来了。自私却不是人的本性,因为哪怕是在最艰难的情形下,也无处不闪现着人性的光芒,人类文明的光芒。

物质贫乏,利益的争夺是第一位的。由于政治带来的利益,强权强暴了政治的科学性。毛泽东认为,“政治,不论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不是少数个人的行为。”(《毛泽东选集》P3-868)《辞海》(1978年上海版):“在有阶级的社会里,‘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指阶级斗争,包括阶级内部的关系、阶级间的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

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和《辞海》没有超越历史和时代的影响,沿袭了封建帝王的价值观,发展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体系。这里我们看到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和古代帝王在夺取政权手段上的统一,那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堂而皇之地强暴了政治的全民性,政治的“大众”性,以获得个人或一个集团的快感。人治就是利用一个集团,实现个人利益。于是有了“杯酒释兵权”,有了“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说政治不是小数个人行为,是一个集团的行为,而这个集团却是小数个人控制的。这种帝王式的政治观,必须“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以灌输和强化某个人或集团利益的合法性,即个人利益“强暴”大众利益的合法性。

个人的贪欲是贫穷的产物,共产主义的实现的根本条件是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社会矛盾应当在法治的框架下解决。

一个阶级或一个集团“强暴”大众利益是个人贪欲发展的必然,归根结底是物质贫乏的产物。当物质利益极端贫乏时,对物质利益的丧心病狂的追求是生存的需要。当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之后,对物质利益的丧心病狂的追求,是一种病态,应当去看医生。从生存的挣扎中过来的每个人,在其价值观中,都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虽然,由于价值观不同,其个人利益的取向又有不同。人治、精英治国对大众利益的实现而言是没有希望的。即使是有个别领袖,像孙中山,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也不能持久。由于人类长期生存的挣扎而染上的“自私病”和“贪欲狂”,一代英明领袖的最杰出的贡献莫过于建立一个可以持续的法律体系和社会体制,以保证大众利益。从长远上讲,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和社会体制,没有大众利益,就没有个人利益。看看历代末代帝王的下场,看看刘少奇的下场,就知道了。

我们赞赏伟大的邓小平的经济体制改革,赞赏今天经济繁荣,我们看到了,看到了民族胜利的曙光!我们理解体制的改革需要一个过程,思想的改变需要时间,需要深入细致的工作。我们呼吁一个法治的国家,一个平民的政府。

给持不同政见的人应有的关爱,请不要把个人偏见带入国家政治,政治是“大众的事”,是人民利益的最高体现。

个人的价值观无不打上个人生存环境和个人遭遇的烙印,经过无数政治运动后,政治上、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伤痛,使中国人有着强烈的政治取向。对于在政治运动中,饱受创伤的人们而言,他们立场坚定,对过去的仇恨刻骨铭心。我曾经对一位大学教授谈过“文化大革命在思想解放上的进步意义”,老教授非常开明,末了说“我思想上赞同你的观点,肚子里不赞同,一想到原谅他们,常使我心绞痛”!再看文学城的文化走廊,当淑女司令用她那“亡魂无数”的利剑删贴时,一场政治冲突开始了。没有本贴的跟贴悬空地浮在那里,就像让炸弹炸飞的部分身体,悬在树上,然后落入尘埃,不见了。请允许不同思想的存在。请给一个角落,让人们治愈政治“战争的创伤”,请允许他们把不能愈合的创伤带入坟墓,给他们更多的关爱。爱他们就爱一个患有战争综合症的英雄!

人都是把最光亮的一面给人看,脱下衣服,人一样丑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华罗庚、郭沫若。。。鲁迅。。。汪精卫都一样。让我们讴歌每一个中国人曾经对民族的贡献,讴歌他们曾经的辉煌!

2007年10月4日

月华如练(十五)

阳阳在半梦半醒之间,阳光已经透过了半掩的窗帘,她就是不起来,她在等待闹钟把她叫醒。等了半天,突然明白了,自己已经到了海外,闹钟还在国内的卧室里呢。闹钟旁,阳阳的妈妈满含悲愤地在给阳阳写信,“梁梁真不是人,这么快就跟小郑好上了,离婚,离婚,咱可丢不起这个人!”

远在海外的阳阳正在为自己这种“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感觉发笑,顺手从枕头下拿出了梁梁的信,思念之情在梁梁的文字之间跳动着,这是她难得的闲暇时间的享受。那信虽然穿过了重洋,仍散发着一种男子汉的气味,阳阳一个人独处,想象着梁梁就在身边,真的就有了一种幸福感。她为梁梁的上进心而窃喜,为他的进步而骄傲,她渴望着他的到来,虽然现在看来是遥遥无期,但她相信,梁梁准行。海外华人离婚现象也让阳阳困惑过,梁梁又是那样一个出色的男孩,她有时也胡思乱想。不过她宁愿相信,梁梁是她的。她有这份自信。

阳阳起来,想继续昨天没有写完的信。

“虽然相隔万水千山,我们的心的呼唤,象白云和高山,象大海和远帆,彼此更依恋。我梦里伸出的手,仍然触摸着你的唇。。。”

随着笔尖的游走,心里的话就流淌出来了。激情在她的胸中膨胀起来,这种欲望很快地充满了、占据了她的身体,她的心跳急促起来了,唇部有些渴,瞬息间,这种欲望化作了画的美丽,诗的飞扬。。。阳阳在憧憬中想着、写着,不觉脸红了起来,把信纸揉成一团,丢在地上,又捡了起来。展平了和梁梁的来信放在一起,心里挺甜密,却又象做了贼。东方的女性,不习惯感情的外露。阳阳静下心来,给梁梁写了一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信。自从梁梁下岗,信要先到妈妈手里再托人带给梁梁,妈妈或者朋友肯定要拆开看的,阳阳才不会犯傻啦。那帮老人中有许多拆信高手,拆开看后糊起来,一点痕迹也没有。阳阳的信到了家,拆了都不用伪装。在妈妈心里,阳阳是她的私有财产,实现公有制的斗争经过几十年的风雨,从没有胜利过。

傍晌,玫瑰来了。

她昨晚已来过一次了,一副闷闷不乐、失魂落魄的样子。她想和阳阳一起,到商店里散散心。 路上,玫瑰说:“你知道吧,我和吴淼已经同居两年了。。。我不想结婚,结婚证就是一张纸,有没有都一样。。。关键是感情,有许多地方我看不上吴淼。。。他这个人不是人,他今天又打我了”玫瑰拉起衣袖,胳膊上青一块紫一块的。

“吴淼为什么打你?”阳阳很气愤,“他的手还真恨。”

“一件小事,记不清了,先是吵嘴,后来他就动手了。每次都是这样,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我们的生活陷于了恶性循环!”玫瑰两眼含着泪,幽幽地说,“我不能和他结婚,我这辈子不能就这样过了,I deserve better! (我应当得到更好的)”

玫瑰自说自话叨叨了一路,阳阳大体上清楚了吴淼和玫瑰的情形。末了,玫瑰说:“我就是想找个人聊聊,心里堵得慌。现在轻松多了。”阳阳笑着对玫瑰说:“你就想把感情的垃圾倒给了我,我心里好难受,你太自私了。”玫瑰一个劲地说“对不起。” 一副要哭的样子。阳阳回家后,心里还是觉得很堵得慌,没什么来由,就是被玫瑰的情绪感染的。

玫瑰也是象阳阳一样踏上美国的土地的,不过玫瑰的遭遇比阳阳不幸的多。

初进系里,玫瑰只有二十四岁,黄金的年龄,一个很是腼腆的女孩,苗条的身段,白净白净的,静静地或站着,或走着,过往的男人不免要多看她几眼。在一次午餐时,离婚两年的吴淼不由自主地凑近了她。“你好,我是吴淼。”吴淼伸出了手,用一种男人的目光看着她。

玫瑰握了握吴淼的手指,在吴淼的目光下有点脸红,不自然地说了一会话,鼻尖上就冒出细细的汗珠。以后的日子了,吴淼给了玫瑰很大的方便,玫瑰也像一个小妹妹一样,接受着他的帮助。同在一个系,又是同一个导师,没什么可说的。

玫瑰是一个要强的女孩,功课的压力让她喘不过气来。有一年冬天,玫瑰在读《工程热力学》,从没学过工程的玫瑰很是吃力。因为课程的成绩影响到奖学金,玫瑰在期中考试的前夕,几乎每天都在看这门课的资料,还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期中考试的前一个晚上,已经近午夜了,玫瑰还没有复习好,扒在书桌上哭了。

正在做实验的吴淼看到了,就过来安慰她,“其实一两门课的成绩不好,不会影响到奖学金的。” 还建议玫瑰参考一下往年的考题,说老师的思路每年变化不大。玫瑰没有往年的考题可以参考,吴淼开着车,午夜敲开了同学的门,到处借考题。还笑着说:“救场如救火。”

一段时间下来,文弱的玫瑰体力上挺不住了,终于有一天晕倒在教研室了,是吴淼照顾了她,送她上校医院,陪床。吴淼长玫瑰几岁,比起其他男孩来,要成熟得多,玫瑰远离亲人万里之遥,有时只好同吴淼商量。

有一天中午,玫瑰刚刚洗浴,吴淼来了。刚刚沐浴过的玫瑰一袭孕妇袍,湿漉漉的头发,娇美动人,吴淼抱起了她。。。

玫瑰就胡里胡涂地成了吴淼的人,玫瑰大哭了一场,真想去告他,但想一想吴淼对她的帮助,又不忍心。再说,到了法庭上,又怎么能说清楚?吴淼事后向玫瑰道歉,玫瑰觉得这有什么可道歉的?在吴淼的安排下,他们找到了现在这个远离学校的地方,没滋没味地同居了。

玫瑰有时也想一死了之,却没有勇气,没勇气就得活着。玫瑰有时觉得已经是他的人啦,就这样过算了。可后来发现,这个男人真“土”,简直是土得掉渣。同居后的吴淼像是换了一个人,把玫瑰看作了他的私有财产,经常不是打就是骂。玫瑰就这样在郁闷中打发着日子。

“I deserve better!” 玫瑰是不要和吴淼结婚的,这是她唯一表示她尊严的手段了。玫瑰心情好的时候,也和吴淼亲热一番。心情不好,几天不理他,也是有的。

月华如练(十六)

2007年10月1日

月华如练(十四)

信只写了几行,睡意又重新爬上了眉梢,阳阳倒在床上又睡了。这次睡得很沉,睡梦里见到了梁梁,穿着破烂地站在那里,倔强地看着她,一言不发。阳阳还看到了母亲、小郑和厂长一家。大家好像对着梁梁满面怒容。阳阳怕他们打梁梁,就走过去,拉了梁梁一把,想把他拉走。梁梁紧紧地抱住了她,抱得让她喘不过气来。醒来身上出了一身汗,觉得这梦不好,就把枕头反过来了。阳阳家乡有一个风俗,恶梦以后反过枕头,就可以把运气反过来。还说,小鬼儿看见枕头不是原来的样子,就会觉得认错人了。阳阳真的是好想好想他们,想得心疼。

一觉睡到了九点多,醒来已是艳阳高照,突然有人敲门。

“等一下。”阳阳便说着,披上衣服下了床,顺手把被子叠了起来。从门上小孔一看,门外站着两个人,看上去像是一对夫妻,四五十岁,头发有一些花白,亚洲人。阳阳打开门,探出头来,看着他们。“你早,”那位男子满面笑容,伸手向身边的女人优雅地一指,“这是我太太。”“可以进来吗?”夫妻两人望着阳阳。那男子的眼睛透过瓶底厚的眼镜闪着光芒。“请等一下。”阳阳回过头来,以审视的目光打量一下房间,从挎包里拿出镜子照了照,不是很情愿地打开了门。

“你是从大陆来的吧?我们是本地教会的,想请你到我们家度周末,在那里你可以认识很多中国来的学生。”那位男子和蔼地说。

“是啊,是啊,很多人哩。”那女子表情有一些不自然,像是期盼。

“我晚上要赶作业呢。”阳阳说。

阳阳确实有作业要做,不过不是很急,她对教会没太多兴趣。

“时间不很长,”男子平和地说,“你还可以早一点回来。”

“就是么。” 那女子表情有些复杂,好像看懂了阳阳的心事,有些着急又有些责怪。

“好吧,我去。”阳阳不忍心拒绝这对老人,可转念一想,说“我不会开车。”

“我们晚上六点来接你的。”

那男子站了起来,看了那女子一眼,“我们还要走一家。”

阳阳把他们送到了楼下,楼下有一群人围着条桌吃饭。阳阳默默地走进了厨房,想煎个鸡蛋吃。厨房里有一个非洲黑人和一个白人在做饭。那个黑人把绿色的香蕉剥了皮,放在一个深深的锅里煮,香蕉在锅里冒着泡,看起来让人有点反胃。这能好吃吗?阳阳从没见过这样吃香蕉的,有点好奇,又不好意思问。倒是那位白人凑了过来,大方地伸出手,

“我叫埃美丽,外语系学生,我在语言系已经八年了。”

“我是阳阳,生物系学生。你是读博士吗?”阳阳握了握女人的手,这女人的手很绵。

“不是,我对博士不感冒,只是在混,请不要告诉我的妈妈。”埃美丽开玩笑地说。

“学语言有意思吗?”阳阳好奇地问--八年,她都在干啥??

“就那么回事吧,当助教打发日子,我在这个公寓里年纪最大了。经济不景气,没有合适的工作,就在学校里混了下来。一晃八年了,头几年申请过几个正式的职位,不断地希望、失望,慢慢地就安于现状,不求上进了。”埃美丽索然无味、无可奈何地说, “我下午要去商场买衣服,我们一起去好吗?”

“谢谢,我下午要洗衣服,晚上又有个约会,改日吧。”埃美丽风风火火地上了楼,下来时已经是另外一身打扮,手里拿着个电话机,一扬手,就把电话丢到垃圾箱了。“电话坏了。”埃美丽对阳阳笑了笑,一阵刺耳的马达声过后, 几个女孩开着一辆卡车上路了。非洲女孩凑过来,“埃美丽又发薪水了,钱总是在埃美丽口袋里跳舞,捂也捂不住。一有钱埃美丽总想把它花掉。” 黑女孩说着,自己乐了,嘎嘎地笑着,用勺子挑起了糨糊状的香蕉,放在嘴里,厚厚的嘴唇蠕动着,散发着一股酸酸的味道。

阳阳把一个星期积攒起来的衣服洗干净,把室内也清扫了一遍,夜色已经覆盖了窗外的一切。六点,那对夫妇的车准时地到了公寓前。

阳阳把满是肥皂泡的手在身上蹭了蹭,把打扫卫生用的衣服脱了,把门锁了,匆匆地上了车。

车子慢慢地驶过学校区,过了一个桥洞和一个灯火通明的加油站,进入一个安静的小区。这个小区的房子矮矮的,不像吴淼那个区那样漂亮。树木却很高大,连成一片,使环境更加幽暗。红绿灯也比别处矮得多,仿佛伸手就可以摸到。路上的街灯与房子里透过的灯光,相互辉映,更添环境的寂静。车子慢慢地驶近一所两层小楼前,唱诗的声音由远及近的飘来,让阳阳感到了神话般的美丽。

这位男子姓高,台湾高山族人。老高说:“这片房子是二战时期盖的。”家里已经坐满了人,竟然有二三十位之多,有三分之二是大陆来的,全是亚洲人。高太太正在春风得意地弹着钢琴,圣歌优美的旋律从她跳动的手指下流出。大家忘情地唱着,满面圣洁的容光,仿佛是圣灵在他们的上方盘旋,起舞。圣歌一首又一首的唱着,不一会儿,阳阳就融进入这种气氛,一种天地合一的、忘我的境界--悠然忘忧,空灵奇妙。

唱诗后,大家开始聚餐,除了像阳阳这样的单身汉以外,几乎是每人/家都准备了一个菜,真可谓全国各地风味都有。阳阳吃过后,一个人聚精会神地看墙上高太太画的中国画,虽说是习作,画得蛮生动,一枝盛开的荷花,红白鲤鱼在游动,中国年画的韵味。

高太太问:“怎么样?”

“我不懂,只是喜欢。”阳阳笑着说。

“喜欢就好。” 听到阳阳和高太太谈话,一位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拐杖,有点颤颤巍巍的样子。在阳阳面前站定后,用双手扶着拐杖,问:“烟台人吗?”

“不是,我母亲是。”

“那就是半个老乡啦。”高太太忙把老先生介绍给阳阳,老先生姓丁,温文尔雅,一位纯朴仁厚的长者,满脸道德像。老先生曾是烟台大学的一位学生,国民党撤退时随蒋介石到了台湾,随后又在香港做事,晚年随着女儿到了美国,却没能再回祖国大陆。老人说,年纪大了,不能再激动了。

“当时打得厉害呀,本来都是老师和学生,共产党进了城,一夜之间,大家分了两派,人就给打死了。”老人摇了摇头说,“做基督徒吧,那些帮助中国的外国人都是基督徒。不是基督徒,谁会放弃国外的好日子不过,到中国去受苦?!”

阳阳听了,一时不知说啥好,这就是老人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苦难后,思想的的结晶。人力不及,只有求天了。“爷爷,”一个混血的女孩跑了过来,朝阳阳礼貌地摆了摆手,“爷爷你又激动了!”小姑娘以一种责怪的口吻对老人说。后来阳阳知道,老人已经是癌症晚期,不会有回到祖国大陆的机会,也看不见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了。。。

以后的时间,大家交流了信基督的经历,有人在赞美基督的灵验,有人在赞美信基督后的体验,人们在信仰中放弃了自己,灵魂得到了升华和解脱。阳阳静静地听着,理性的思维不断地做着判断,大家的信仰实在是处于不同的层面,都在信基督,信仰各不同!

高太太讲了她最近的一个经历。买可口可乐中奖的机会通常是很少的,她最近到饮料店买可口可乐,连续五次全中了奖。这时有人赞美上帝。高太太却说,我有点恐惧,不敢再到哪个商店买可口可乐啦。

从老高家回来,半夜了,冷风吹脸上,阳阳并不觉得冷,却有几分快意。人的、神的事今夜都接触了不少,有些兴奋。客厅里,大家正围坐在一起看电视,阳阳也找了个地方坐下。上演的是一个美国故事片,看过几遍了,总是记不住片名。

故事情节是,一条船在海中遇难,船翻了过来。船中有两个神父,一个让大家祷告,一个号召大家战胜困难。跟随第一位神父的人们,在祷告声中,忘却了痛苦,安静地进入了天国。跟随第二个神父的人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向着船的上方突围,却到了船的底部--一个封闭的空间。空气中的氧气越来越少了,没有可以探索的路了,生命已经到了尽头,大家开始祷告。。。

突然,大家听到船底有人走动的声音,激动不已。原来是救援的直升机来了,电焊机切开了厚厚的船底,大家得救了!茫茫人生,滚滚红尘,当生命到了尽头时,谁我切开船底?实在想象不出,太累了。

阳阳回到了卧室,看见门上一张字条: “阳阳,见字条后,给我打个电话。 --玫瑰” 看了看表,将近午夜了,就随手把字条放在桌子上。

月华如练(十五)

2007年9月28日

月华如练(十三)

阳阳算是有了自己的家。房间不是很大,和大家共用洗澡间,比当年上大学好多了。一切摆放整齐后,已经是午夜时分,虽然是非常疲劳,却没有睡意,就信步走到了楼下。

一台电视在客厅的一个角落里独自地说着,唱着。楼下刚刚打扫完毕,到处散发着浓浓的清洁剂的刺鼻的味道。客厅里一张长长的条桌,周围围着十几把椅子,是大家吃饭和聊天的地方。条桌的一头高高地立着一个橱,明晃晃的玻璃橱窗内,装饰性地放着几个花碟,木制的地板,清洗的干干净净。这环境虽然有一些陈旧,确实处处舒适宜人,阳阳对这个地方又添了几分好感。

厨房里一排橱子,橱子的格子里盛放着各式用品,每个格子上有一个名字。阳阳的名字也在其中。橱子下边是冰柜,打开冰柜的盖子,冰柜里也是一个个的小格子。一个身材瘦长的法国人正一个人慢条斯理地在切西红柿,在他面前的盘子里,整齐地摆放着切好的黄瓜,青菜,豆角,各占盘子的四分之一,非常精确。这位着装整齐法国人,对阳阳的到来没有一点反应,是那样地聚精会神、一丝不苟。

阳阳小心翼翼地走上楼,把买回来的食品分门别类地放到厨房的橱子里。那位法国人已经正襟危坐地条桌的一个角落里用餐了。这时一个美国人和一个印度人高谈阔论着,乒乒乓乓地从门外闯了进来。“咳,皮特,阳阳。你真漂亮。我们早就知道你要来。”美国人真是热情!阳阳客气地回应着,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在美国人和印度人也不想多说,就直奔厨房,又是一阵乒乒乓乓,美国人就坐在了电视机前吃着了面包,印度人就坐在条桌边的一张椅子上,吃起了黄色的米饭,房间里立刻充满了咖喱的味道。

阳阳回到了自己的房间躺在床上,一轮明月在空中皎洁非常,月光从轻纱半掩的窗户上透过,照着阳阳的脸,闭上了眼睛,身体的感觉好像还在飞机上。。。

第二天早上,阳阳到系里去报到,导师是一个络腮胡子的美国人,年纪在六十岁左右,很是和蔼,没有给阳阳安排任何工作。同来的还有几位中国人。中午吃饭时,大家交换了一下情况,对阳阳的遭遇羡慕又吃惊。

一位师兄道破了天机。原来阳阳的导师并没有什么课题,不过是需要一名研究生在其名下,可以拿农业研究中心的一份经费。接着的几天,导师一直没给阳阳安排工作。阳阳主动去看导师,导师只是过问了一下阳阳的学习。然后笑着说:“免费受教育,美国政府对中国学生真好啊!”

后来随着课程的进度,阳阳忙于教室与实验室之间,也不顾不上去找导师了。其他的同学可就苦了,工作繁重,学习也同样地紧张。看到阳阳的导师没给她安排试验,同学们戏说:

“我们系大家都是民办,只有阳阳是公办。”

从多个侧面了解,阳阳觉得导师确实是一个混日子的主,在庆幸自己轻松的同时,对自己的前途也有点担心。打电话同姨父商量,姨父笑着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己的路自己走。”于是阳阳就自己给自己加担子,比别人多修了两门课。

第一次听全是英文的课,阳阳感到非常吃力,每个单词像钉子一样敲到阳阳耳朵里,也知道每个词的意思,就是不知老师在讲啥,真是活见鬼!后来只好用收录机录下来,课后反复地听。生物统计课,有一次老师提问阳阳一个问题,阳阳心里很清楚,就是不会也不敢说。脸色红红地站在那。老师请阳阳坐下,说:

“你什么时候才能从小姑娘变成小夫人?”

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有一位多嘴的大陆同学说,阳阳已经是小夫人啦。“真的吗?”老师做出一副滑稽的样子。大家又是一阵大笑。自此以后,这位老师见到阳阳,总喊她“小夫人”。阳阳不喜欢这个称呼,但也不知是褒义还是贬义。看到老师和蔼的样子,觉得不会有啥恶意,也就默认了。辅导课上,这位老师对阳阳提出的问题总是很认真地解答,阳阳心里很喜欢这位老师。后来在阳阳看来,这小夫人的称谓倒象是表达一种师生之外的友谊--一种好感。

在忙于功课的同时,阳阳听到了吴淼和玫瑰的许多花边新闻,好心的同学也劝阳阳不要同吴淼来往,说吴淼是花花公子。吴淼离过两次婚,第一位是从国内一起来的,来美国一年就和吴离婚了。第二位是一位美丽的上海姑娘,美若天仙,引起华人圈内轰动,同吴淼住了三个月就离了,照吴淼的说法,他们并没有同居。吴不喜欢她。吴淼从此得到了一个花花公子的美名。

到处都是离婚的消息,阳阳很不以为然,在国内一味地批判美国的性解放,怎么一到国外自己先解放起来了?阳阳还听说过一个故事:一位上海姑娘爱上了一位彬彬有礼的台湾男子,两人形影不离,是大家公认的郎才女貌。突然有一天,女孩子说不能和这位台湾男子来往了,泰然地告诉他,自己的亲生丈夫来美了。

台湾男子惊讶得半天嘴巴不能合拢。然后是痛苦的不能自拔,这小子完全馅进感情的漩涡里。在一个酒吧里喝得不省人事,回家后一个星期,茶不思,饭不香。

许多中国学生说法不一。有说台湾青年没出息的 --天涯何处无芳草。有说这又是一次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伟大胜利。了解那位台湾青年的人很为他打抱不平,说没见过这样坏的女人,阳阳则是为台湾青年的痴情所感动。有一天,阳阳碰巧和这位上海姑娘乘同一辆车,这位美丽的姑娘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一袭白色的风雪大衣,显得端庄大方。车里显然有人知道这个故事,指指戳戳的气氛让每个人都感觉到了。这位姑娘高昂着头,坦然面对,光明正大,倒是使阳阳觉得自己小气了--人家是从大地方来的,毕竟是见过世面。

做自己的事,让别人吃吃喳喳地说去吧。这人间的恩怨谁又能说得清。

周末到了,要买菜了,阳阳才体会到了在美国车的重要性。一阵门铃响过之后,吴淼站在门外,他是来请阳阳一起买菜的。阳阳心里非常高兴。嘴里却说,她已经同别人约好了。吴淼有点失望地走了,看着吴淼消失在夜色里的背影,阳阳有些后悔--我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阳阳在地图上查好了菜市场的路径,觉得这个问题自己可以解决。一个人出发了,走了一半,才知道事情远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到处是汽车,步行太危险了,路也不好找。好不容易到了菜市,买好了菜,天已是全黑了下来,路上虽然是依然车水马龙,却不见一个人影,阳阳有点害怕。

“步行买菜?哈哈哈。。。”这时一辆车在阳阳身边减速,向阳阳打了一个招呼。车辆猛地加速,飞驰而去,飞溅的泥土,打湿了阳阳衣服。阳阳感到那笑声非常地刺耳。开车的是外系的一位大陆妹。

心身疲倦的阳阳走回学生公寓,已是半夜了。大家看到阳阳,都出来帮忙,争着约阳阳买下周的菜。看到这不同肤色的面孔和大家的友情,阳阳用袖口擦了擦眼睛,那是激动和感激的泪,当然也有些许的委屈。

回到自己的房间,阳阳先是洗了个澡,洗澡水哗哗地流着,温暖的水流过她年轻的身体,混合着楼下音响的震动,阳阳的心暗暗的。一周的紧张学习,加上今晚这趟买菜的经历,她太累了,觉得周围的灯光越来越暗了,她又困又累,匆匆地擦了身上几把,回到了房间。在床上胡乱堆放的被子里扒了个窝,卷曲在那里,睡着了。

半夜醒来,鼻子有点不通,找了件内衣穿上,两手放在头下,看着阴云密布的夜空,却怎么也睡不着了。索性坐在椅子上,给梁梁写信。

月华如练(十四)

2007年9月25日

How "c" and "l" turned into "d"

-- by F.Z., 7 years old

Once upon a time in a place far, far away. There was a world called alph-a-world. It was full of letters, a through z.

One day there was a sign about a dance party. In the dance party, you had to pick a partner, that night everybody was busy dressing up. "c" and "l" was first there, and the rest of the letters. "c" and "l" was dancing and had a little fight. And then c and l got stuck together, they had to help each other for their rest of their lives!

And that's the story of c and l.

THE END.

2007年9月24日

月华如练(十二)

当吴淼与玫瑰把阳阳介绍给老太太时,老太太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一圈白色的沙发,几瓶鲜花和落地的窗帘透过来的落日的余晖,使整个房间柔和而灰暗。老太太拉着阳阳的手,一只年轻的手和一只年老的青筋暴露的手就搭在了一起。可能是有所感触吧,老太太用一只手把另一只手的皮拉了起来,向阳阳做了个鬼脸。逗得在一边看的玫瑰笑了起来。

“你猜猜老太太有多大年纪?”

“大概有六十几岁吧”。这位保养得很好的老太太让人想起了路上见到的一些老房子--饱经沧桑而又气韵饱满,美国人似乎没有拆房子的“爱好”。玫瑰后来告诉阳阳,老太太七十有八了,当阳阳露出不相信的神情时,玫瑰肯定地说,她看过老太太的驾照。老太太有许多朋友,和她一样的年龄,经常聚会,并不寂寞。

在美国,年轻人非常忙碌,没有太多照顾老人的时间。可自小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老人们,似乎也懂的自得其乐的方法。女士们有自己的小圈子,男人们则忙于各种各样的爱好和活动。

阳阳突然记起自己的母亲,心里有一些隐隐作疼,母亲虽然没有这位老太太年纪这样大,人却比这位老人显得衰老得多。三年自然灾害没吃饱,文化革命受尽折磨,担惊受怕没睡好,孩子大了又一心一意想着孩子的事。但愿母亲能照顾好自己。阳阳看着这位老人,心里却似想着自己的母亲。母亲的每一天似乎多是心事重重的,而眼前的这位老人似乎就没有一点点心事。灾难深重的中国老人啊,即使在和平的今天,也背着重重的十字架。。。

阳阳想着想着眼睛有些湿润,母亲那张饱经沧桑的脸仿佛就在眼前。记得有一次到集市上买菜,正赶上城市改建。一排排的房屋在巨大的推土机下,化为灰烬。一大片的房子,或五年新,或十年新,就这样全拆了。

“造孽啊。”

随着房子倒塌的巨大响声,母亲痛苦地闭上了眼睛。母亲年轻时,总想有自己的房子,为革命东奔西跑,租房住了几十年。有时租不到好房子,只得租危房,担惊受怕的。那牛拉大车上的晃晃悠悠的感觉,搬家的杂乱与忙碌,街上高呼着的革命口号,母亲长年忧郁的表情,阳阳记忆犹深。母亲不是一个开朗的人,即使一个人独处,想的也是他人的事。这可能是中国老人的普遍现象吧。

一会儿,吴淼他们做好了饭。餐厅在另一个房间,有两排座位,有点像火车上的旅客车厢。老太太没有和他们一起吃饭,她已经吃过了。玫瑰说有时老太太也和他们一起吃饭,不过吃得很清淡,大部分时间是自己吃,或在外边吃。吴淼、玫瑰和老太太已经住在一起两年有余了,从来没看到她的孩子们。老太太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并不喜欢孩子们打扰,孩子们也忙着自己的事。老太太的孩子很孝顺的,只是中国人和美国人的生活习惯不同,玫瑰起初也不理解,觉得老人无依无靠。美国人居住空间大,人的独立性强,大部分人经济上独立。中国人居住在狭小的空间内,曾经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只得相互依存,这就养成了群居的生活习惯。其实,有教养的美国人,对老人的照顾可好啦。阳阳听着玫瑰在滔滔不绝地讲。从美国家庭到好莱坞影星,对阳阳都很新奇。

吃过饭,大家在房子的附近散步。这是一个封闭的小区,在暗淡的路灯下格外的幽静,绿色的草坪,大片的花卉,凝集着美国人的智慧和生活理念。偶尔可见几个戏耍的孩子,出没在街道和房屋之间,是那样的悠闲自得,阳阳几天的旅途劳累和心情焦虑也在这轻松淡雅中消散了。

夜幕下的小区,有时会有汽车的灯光扫过,伴随着汽车的轰鸣声。大部分时间是那样的寂静,听见的只是自己的脚步声和路边小溪的孱孱流水。

阳阳一行散步后,到附近的商场中买好菜,已经是很晚了,吴淼把阳阳送回了学生公寓。夜晚的路上已经没有很多的车辆,缺少了白天的喧闹,阳阳的心也静了下来,有机会看了看周围。路的两边偶尔有可见几个加油站,灯光的明亮不时地给阳阳一个豁然开朗的感觉。大部分地段是灰暗的路灯,和连成一片的松林。

阳阳还是第一次和一个陌生男子单独待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不喜欢这种过于安静的感觉。眼前松林在幽暗的路灯下的怪影也变得阴森恐怖起来了,一阵风吹过,卷起路上的积雪,象薄薄的轻纱,前方更显得神秘莫测。阳阳感到身上有点冷。阳阳心里尽量地想着妈妈,想着梁梁,来缓解自己的紧张。

好在很快就进入了学校区,阳阳问:“还有多远?”

“到了。”说着,阳阳看见了学生公寓。一种回家的感觉油然而生,阳阳很是惊诧于自己这种时空交错--原来哪里有安全,哪里就是家。

车停在房子后边的小停车场上,路边一棵杨树已经有合抱粗,多年前砍下的断枝,已经长成了大大的愈伤组织,看上去有点象大大的乳房。有这样的一位“老太太”站在那,阳阳心里踏实多了。

月华如练(十三)

2007年9月22日

职场的困惑

孩子他姨那一年十九岁,读完了一本乡村女教师的传记文学后,深感教育第一重要,坚决要去做“一名人类心灵的园丁”。辞去了公路局会计的职务,到一个偏远农村当小学教师。就凭着这一点,就令人刮目相待。

后来又觉得教师的工作太庸俗,又不受社会重视,自觉埋没了人才,又利用关系,到了乡镇企业局下属的一个职业中学,教授销售课程。工作认真扎实,聪明而又能吃苦,是学校的先进工作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县营销系统“点钞”大赛中,创造了万元点钞“快速、无差错”的最佳成绩。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夫出国,因无一技之长,在餐馆打工多年。有一位要好的老乡,其妻在美国的一个血样检验所里工作,每天在血样瓶上贴标签,工作定量是每天四十个,大家都很轻松,真是个不错的工作。所里一个人辞职了,老乡的夫人就把孩子他姨介绍过去了。

孩子他姨去了一个月,当年点钞的训练派到用场,她创造了贴标签的最高纪录--每天 100个!于是乎,所里展开了劳动竞赛,大家当然不是她的对手。年终所里给她长了工资,同时把劳动定量提高到了80个。所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和老太太们累得腰酸背疼、哭爹喊娘。大家处境都一样--因为没有学历,工作难找,只得忍受着所里由原来的天堂变成了地狱。

大家把所有的仇恨都记在了孩子他姨身上,开始时都不搭理她,后来竟然发展到了恶语相向。最不能容忍的是老乡的妻子也站在了她的对立面。所里当然明白其中的奥妙,开始还支持孩子她姨。后来觉得众怒难犯,也就听之任之。孩子他姨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不过,与孩子他姨真正作对的也就其中的几个,有一个竟是她当年打工的旧相识。两人“针尖对麦芒”,到了公开叫板的地步。有一天,这位旧相识的车胎爆了,在车胎前发现了钉子,竟然造谣说是孩子他姨所为。他姨真是百口难辩,打电话给母亲,不但没有得到同情,还挨了一顿臭骂。他姨痛哭了一场,一怒之下,辞去了这个工作,也和老乡一家成了仇人。

孩子他姨本是可以和所里说清楚的,在所有的人当中,只有她受过特种训练。80个的定量对普通人确实太高,如果他姨或者是老乡的妻子,能跟所里沟通,孩子他姨不但可以得到所里的赏识,也可以得到大家的尊重。事情闹到这一步,最大的赢家是检验所。大家只好忍气吞声,只食苦果。他姨丢了工作,得罪了好朋友,其他人工作量加倍。在美国工作,一定要学会沟通和积极的态度(positive and communication)。

痛定思痛,孩子她姨觉得她之所以这样“倒霉”,就是因为没有学历。于是在两年内,以超出常人的毅力,读完了计算机系研究生的课程,并通过了甲骨文的高级工程师资格考试,很快找到了一份数据库程序员的工作。恨她的那位同事很佩服她,说她脱胎换骨了,还向她道了歉。她也得意一阵子。

到新公司工作的第一天,她就接到了一个打印工资单的任务。她在一个女技术员手下工作。工资单产生的过程要用六个小时,他觉得超出了常理。于是利用所有时间,对数据库程序进行了研究,把执行时间由六小时,压缩到了20分钟。老板当然很高兴,可那位女技术员脸上挂不住了,就给她安排了很多工作,每天加班都干不完。每次开会都抱怨说孩子他姨工作效率太低。

一个月的试用期后,公司让她找工作,却不辞退她。那个职位由六个小时的工作,变成20分钟的工作,在公司里也不是像以前那样重要了。她的老板本来是站在她的立场上的,却有点怕那个女技术员,也批评孩子他姨不懂团队精神。可孩子他姨哪能听得进去,说她老板种族歧视。一怒之下又辞了。


后来,不得不到另一个部门工作。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她觉得这个部门的管理程序设计太繁琐,不符合程序设计原理,并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一个资深的工程师研究了她的方案,觉得确是一个优秀的设计。老工程师看着她说:“可惜不赚钱。” 一直到后来的许多年,她才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很深,很深。。。

这阵子,孩子他姨在经营房地产,拉着客户到处跑,她是眉开眼笑,少有的开心。工作之余费寝忘食地读圣经,见人就传道。这几年的心路历程艰难,她是比常人另有所得吧。写到这,我真心的祝她一切顺利。

她也许对我的祝福并不在意,她得着了主,自有平安。

2007年9月2日

诗的起源与欣赏


在文学城的《书香之家》看了豆豆转载的《中国诗歌艺术概述》,读后很有些想法,想与大家交流。

诗者,思也。

诗与其说写的是诗人的遭遇不如说写的是诗人的情怀。诗的最大特点是精炼。由于精炼也就隐瞒不了什么。诗人的感触透过了字句,直达读者的心灵。有时字句已经忘了,而是人的幽怨,感伤,豪气或喜乐,还在你心中激流澎湃。

诗写的诗人的情怀,具体事件的情节并不重要。所以有的诗直接抛去事件和原因,而借助于不相干的事物,去描写这种情绪,如失落,如忧伤。所以,诗是其他形式的作品所不能取代的。

好的诗多来之于大的际遇。“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面对群山,心潮起伏,如一幅油画跃然纸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唐)后主的惆怅、哀怨让人柔肠寸断!这时,你仿佛亲耳聆听诗人对你诉说,是他心灵的表述,而你透过时间的跨度,直接与诗人对话。为之震撼!

诗是歌。

俗语说,“女愁哭,男愁唱”,诗便是歌。诗的格律、平仄便是歌的形式和要求。在古代,诗人是不要花很多时间在平仄上的,因为歌就是那样唱的。后来,古曲不唱了,歌的节律丰富起来了,而诗的节律并没有变。这是诗与歌的的一次脱节。此后,追求古风是一种时尚,诗专有了古曲的节律,就是今天的平仄。由于物质文化生活的贫乏,诗仍是一种文人雅客的娱乐手段,人们对平仄并不陌生。这时的诗,由于严格遵守平仄,所以仍算是歌。

自西洋乐曲传入中国,古曲逐步从大众文化中消失,代之以现代歌曲。诗的节律的学习无异于考古。这是诗与歌的第二次脱节。而人们的情怀在歌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也就是诗在歌里得到了最好的表达。“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这是多好的诗啊。

诗以表达思想。

而现代诗的另一个分支,完全抛弃音乐的娱乐性,和节律的要求,以表达诗人的情怀,又有两个分支。一个是韵律诗,一个是白话诗。韵律诗(poem)仍有押韵的要求,或一韵到底,或中间转韵,或一读一韵;或一句一韵。仍有一种乐感的美。白话诗就什么也不讲了。

但诗的魂却无处不在。你可以小说中、散文中看到诗的影子。只要能在字面以外,与读者达到情感的共鸣,就是诗。谈到情感的共鸣,也就因人而异了。所以有的诗在一些人眼里是好诗,在另一些人眼里根本不是诗。我为毛泽东的诗所震骇,却读不出江泽民的情感,至少上文中的两首对我来说只是“糖水”。北岛的诗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这个时代的人有些读不懂了。

本文是笔者对诗的理解,没做考古性研究。笔者理科出身,虽然爱好文学,却没有过机会学习文学和历史,外行话是难免的,恳请大家斧正。

词谱是不是古曲的“歌谱”?

如果词牌是古曲的歌谱,那么现代歌曲的歌谱,也可以作词牌啦。基于这样一个理解,笔者用《澎湖湾》的歌谱添歌词一首,供大家欣赏:

[澎湖湾] 心中的老校园

晨风习习老校园,
朝霞布满天。
没有火树缀银花,
只是冰凌闪枝端。
行在周末的大道上一遍遍回想,
也是早晨的班车上总是耳边隆隆地响。
那是早行的人们呼唤城市出梦乡。
顶着星辰迎着薄雾振奋的老校园。
讨论功课争吵时弊活跃神采多飞扬,
直到时钟预示最后的班车在路上。
老校园,老校园,心中的老校园,
有我多少痴情的怀想,
阳光、草坪、大讲堂,
还有许多老师长。

有人说现代诗已死,笔者在歌曲里,却读到了许多诗。好诗。

附1: 关于《诗的起源与欣赏》

在《诗的起源与欣赏》中,笔者已向读者致歉--没做详尽的考古研究。这里把网友的讨论汇集起来,权作是对《诗的起源与欣赏》文的一个补充。笔者在尊重参入讨论者原意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删节,不当之处,请原谅。

胡焕:好文!也很喜欢北岛的诗。同意你对流行歌曲诗性的看法。依我看,罗大佑的很多歌词都是很好的诗。

豆豆:同意,现在的流行歌曲中, 如菊花台, 醉清风都有浓郁的词味,很动人。

你的《诗的起源与欣赏》写得不错。 写出了一个诗歌爱好者的真实感受。情感是诗词的源泉和灵魂。 很赞同。另外, 你的那篇《澎湖湾》心中的老校园,如果作为现代体的诗还是很不错的,但若把它当词对待,无论从格式和韵律, 就很不一样了。 并且。 《澎湖湾》并不是一个词牌。 唐诗宋词中的每一个词牌(如你提到的蝶恋花), 都是有严格的格式和平仄韵脚的。

张戟:词牌是不是古曲的歌谱?如果是,那么词就是歌词。《澎湖湾》是现代歌曲的歌谱,那么我的《老校园》就可以是《澎湖湾》的词--歌词。而《澎湖湾》就成了词牌啦。当然了,这只是一个想法。

豆豆:词牌是填词的一种格式(style) 如上所述...元曲中的一些词牌好象也是可以变成曲子唱出来的。

渔樵耕读:诗歌诗歌,诗即歌,或源于歌,也就是说,《诗经》的“风”是民歌,“雅”是宫廷乐,“颂”是祭祀乐。唐诗也是从“乐府”(上层社会的歌曲)演变而来,而且完善了格律(音韵,对称,平仄),唱起来更好听。宋词更是歌曲,所以才有那么多的“曲牌”。。。近体诗(唐诗以来),诗的文学性(“意”)更突出了,也就不仅仅是“曲”了。

张戟:谢谢,这就是我说得诗与歌先统一,后分离的过程。

没做太多的考古工作,向大家道歉。照耕读先生的说法,自唐宋以后,由于外民族的入侵,造成诗与歌的第一次脱节。只是猜测,请指正。在那时元曲在歌中是否占主导地位?元曲的出现是否抑制了汉文化以至于不再传唱古体诗?

豆豆: 不太清楚元曲在当时的地位。只是小时在家中的藏书中翻到些元明清杂剧的线装书, 还有王实甫的元曲西厢记偷读过, 确是妙语佳句。

张戟:再谢大家指教。

附录:中国古代用什么方法记谱?
附录:白香词谱
附录:元北曲谱简编
附录:湘楚文化论坛

附2:关于《诗的起源与欣赏》

作者:龙剑

古人云‘言之不足则歌之’,窃以为未必如此,应该是在采集渔猎中,为了减轻劳作之累,先有号子之类的‘歌’。随着人类感情和语言的丰富,才出现言之不足的歌谣。文字出现以后,一些流传传广,历史久的口头作品被记录下来,如‘击壤歌’(据说这是尧时的民歌)表现了乐天知命的心理,还有表现愤怒不满的‘时日遏丧,与汝偕亡’和表现忠贞爱情的‘上邪’之类的上古诗歌。现在已经无法唱了,只留下歌词成为最早的诗,当然这些诗意经过后人的修饰。先秦时代大致有三种场合会有歌唱的需要:老百姓抒发感情的民歌、会盟宴乐中助兴的曲调、祭祀祖先时奉献的乐章。这些歌词经过孔夫子的收集整理就成了包括风、雅、颂的诗经三百篇的内容。

诗应该可以唱,所以汉代有‘乐府’的设置专门管理有关事务,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诗和歌的分家。南朝沈约辨四声,无意中为诗歌进一步分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下认为魏晋六朝的乐府诗主要还是用来演唱的。长篇的‘孔雀东南飞’、‘陌上桑’、‘木兰辞’好比是后来的说唱文学。短篇的则是歌谣,有些歌题就相当于后世的词牌、曲牌,比如那个凄美爱情故事产生的‘华山畿’。即便到了唐代,主要是盛唐以前许多事还是可算作是歌词,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李白的清平调。李白是作乐府的高手,他的许多诗确实令人言之不足则歌之,比如‘将进酒’、‘侠客行’等等。中唐以后,近体诗的格律严谨了,诗和歌的界线越来越明显。即便如此,诗还是从民歌中吸取新的养料,刘禹锡的‘竹枝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诗中衬字竹枝和女儿就是伴唱者的唱词。

清代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是词的百代之祖,直到敦煌曲子词的发现,才纠正了人们的看法。同诗和歌一样,词和曲也是先有民间的曲调,敦煌曲子词文字都比较朴实,没有刻意雕琢,然后再有文人优美的词作。李白来自碎叶,对‘菩萨蛮’这个曲调是熟悉的,填词就和作乐府诗一样。词牌名特别五代以前的小令都比较通俗,高雅一些的大概是因为名人名作的关系,比如那个‘忆秦娥’,可能是由于李白及其做的词太有名了的缘故。五代以前的词人很少又是音乐家,宋代以后情况就不同了,柳永、周邦彦、姜夔等人不仅是著名词人,也是著名的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慢词。当时叫自度曲,就是既作歌词又作曲谱,如姜夔的白石道人自度曲十七首,这和今人只作词的所谓自度曲不同。词更应该是用来演唱的,所以前人有红牙檀板和铁板铜琵的说法。词谱应该是词牌的曲谱,曲谱佚失后词谱变成了格律谱。

2007年9月1日

你就是思想家

世界上哪有什么思想家?如果有思想家,那只是因为每个人只了解世界的一部分,而又渴望了解更多的外界的世界。如果你需要思想家,那你就是思想家,因为在你了解的部分里你比多数人有独到的深刻。

在蚂蚁的王国里有蚂蚁国王、蚂蚁将军、蚂蚁皇后、蚂蚁首富、蚂蚁还是蚂蚁,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有不同,因为那是自然的分工(蚂蚁没有思想吗?这就不得而知了。但愿有。最好是没有!)。

在人的王国里,无论你是谁,每一个人都不一样。因为都有着不相同的处境,又有了思想,也就有了每个人的不同。你就像茫茫大海里的小船,这个处境就是你唯一可以停靠的港湾!

无论是幸福,还是苦难,无论是欢喜,还是憎恨,这个处境--她是你心灵的依恋。。。人在变,处境在变,如果用心去拥抱世界,又是一片蓝蓝的天!

2007年8月29日

让老百姓过几天安稳日子吧

文学城里的《文化走廊》最近战火纷飞,谈什么独立思想。且不说作者思维如何混乱,就其立意,就值得深究。哪有什么独立思想?脱离了实际问题的思想只能是痴心妄想。“主义”也好,“理论”也好,在历史上出现过的,全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有明确的目的!当你为主义激动时,其后的动机,你了解多少?如果真要找一个独立思想的例子,金镛的武侠小说中的武学精义就算是吧,也不全是。

文章说我们这些没有独立思想的“贱人”,“其实没有自己的思想”。我们中的许多人在文革中就是“黑五类”、“狗崽子”或“臭老九”了,听到这个称谓应当是习惯了,谁叫我们生不逢时呢?但毕竟是心不甘!

让我们暂且放弃关于文章的探讨,看看中国近代史吧。因为运至贯穿封建社会的孔孟之道,近至今天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全已经实践过了。我们没必要只限于纸上谈兵。我看到的只是血火的灾难和生命的挣扎。如果真想了解中国现代的思想史,我建议阅读以下文章: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转载)
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不能忘记的:文革时期女红卫兵故事》
遇罗克的《出身论》
话《祖国母亲》

主义思想之争是要抛头颅洒热血的。该文中戏称我“大虾”,引我一笑,我们这些“贱人”就是一幅弯着腰,不堪重负的样子--一介草民,无足轻重。。。

草民自有草民的尊严。突然想起一篇旧文:


《花卉的启示...》


生了一月的病,家中花卉一片枯萎。

“自你执政以来,生灵涂炭。你这个暴君!”
我半开玩笑地说,

“我只是没管他们,算不上暴君吧。”妻淡淡地说。
“你会被推翻的。”

“谁能推翻我呢?”

妻望着垂死的花卉,不以为然。

花当然不能,却也以死相争!
在其位而不谋其政是不是暴君呢...

“还我的花”我的心哭着说。

。。。


谈主义太沉重,谈主义太沉重! 那里头有我父辈、祖辈的血!不要再谈主义了,多谈谈民生。谈谈如何解决中国的实质问题吧。


谈点轻松的吧。


古时候有一个拳师,跟一个名师学艺,自觉大功告成,所向披靡。与其妻因一事不合,便摆出架势,欲教训其妻。其妻大怒,手拿烧火棍,将其暴打一顿。其师觉得是很大的耻辱,问其原因,拳师说其妻不按招数进招,于是大败。其师不服,亲自一试,果然。我们那些理论家,遇到问题时,有几个不象这拳师?


群论是法国传奇式人物伽罗瓦( Galois,1811-1832)的发明。他用该理论,具体来说是伽罗瓦群,解决了五次方程问题。这里的故事与数学无关。

有一个心理学家和他的学生制作了许多旗子。上书:坚决支持伽罗瓦群!
心理学家又制作了一面大旗子自己打着,师生高呼着“坚决支持伽罗瓦群”在纽约街上游行,并把旗子发给跟随者。

从者甚众!

。。。


我们国家,这么多次运动,有几个人能明了其中的奥妙而不盲从?

休谈什么理论、主义,就会少给作恶者以可乘之机。

尊重而不是利用人性的弱点,让老百姓过几天安稳日子吧!

2007年8月28日

几件小事

小时候听爸爸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个书法家,因其资产阶级思想被勒令劳动改造,打扫厕所。此人因见厕所里流黄满地,便写了一个条幅,挂在厕所里,上书:不得随处小便。有人喜欢其书法艺术。便把这条幅请回家,剪裁、裱糊,一个新条幅就诞生了--

小处不得随便

这个故事作为文革后期的一个趣谈流传很广。因其主人翁的诙谐和机智而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而体会到这“小处的随便”和“厕所般的肮脏”之间的关系,却是以后的事。

有个很要好的朋友。

每次上商店去,总能买到很便宜的东西,比喻说,一个多美元十磅的排骨、三个多美元一双的鞋子。十年了,从没碰到这种机会。开始时总是觉得自己的运气不好。回家和太太说,太太常感叹道:“我们怎能象人家一样好运气。”有一次,又和这个朋友上商店买东西,看好了一个花盆,一看价格吓一跳。这位朋友微笑着走过来,把一个价格低的花盆的标签揭下来,贴到这个花盆上。我的心顿时忐忑不安起来,说:“我不要了。”“你不要我要。”这个朋友拿着花盆盎然地走到了收银处,很顺利的付了款。我却象做了一回贼。路上对朋友说:“这值得吗?”“这么大的商店还在乎这个?”朋友不以为然地说。

以后又有人说这位朋友运气好,总能买到便宜的东西,总是说“我不要这样的运气。”太太一撇嘴,说:“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我多次提醒过这个朋友,可人家总是不以为然。说的次数多了,连我自己都厌烦了。

尊敬的曹教授去世了。

曹教授是学校了最受人尊敬的教授之一。学风严谨,为人谦和认真,字写得龙飞凤舞,羽毛球打得出神入化。这样的老教授是学校的财富。可他不到五十岁就离开了我们。写到这里,他满脸的慈祥笑容,潇洒的扣球动作犹在眼前。曹教授是得癌症而死,是气死的。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曹教授接待了一个地方工厂的一群技术人员。他们是找曹教授把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的图纸重新设计,制作一台适应于家庭用的小型机,开价五百元。曹教授真是倾尽了一生之所学,和同学们花了整整一个暑假完成了这项任务。测绘很成功,制造的收割机很受用户欢迎。

小型联合收割机很畅销,问题也接踵而来。大型机制造厂控告小型机制造厂侵权。小型机制造厂说,图纸是曹教授的。曹教授百口难辩,只恨自己做事欠考虑,不了解相关的版权知识。四处求助,没人出来承担责任。于是乎一病不起,留下一位痛不欲生的妻子,和两个尚未婚配的孩子。

虽然后来法院判曹教授无罪,那时的曹教授已是癌症晚期了。我们去看他,他一个劲地说对不起妻子。一辈子没过几天舒心的日子。文革中受尽了挫折,文革后又遇这事。

一个中国人在美国联邦监狱里受刑十一个月。

田先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软件工程师,在美国六年做到了项目经理的位置。工作认真踏实,思想开放,理想远大。却因盗窃软件,受到了联邦法庭的调查。

田谎称家庭紧急情况向公司请了假,自己又在另一个公司找了一个工作。他拿着两份工资,并写电子邮件给原公司,制造自己在中国的假象。直到有一天,原公司通知他,如果再不来上班,就开除他。他没有按时上班,公司把他除名了。如果事情到此为止,真是天衣无缝。一个不到四十岁的人,他的计谋、胆量令人深思!不由得想起,国内有些所谓的知名人士,顶很多头衔,拿几份工资,这之间难道就没联系吗?

田先生在新公司工作期间,觉得他在原公司的工作有参考价值,就在一个深夜闯入原公司,把一个软件的源码拷贝出来。被原公司以非法盗用计算机资源告上法庭。原公司称源码价值二十万!真值不值这个价,谁又说得清。

不用再写下去了。许多小事,占小便宜吃大亏。腐败不就是从占小便宜开始的吗?小处的随便和厕所般的肮脏是连在一起的。为国家,为民族应当想想这个问题。

为你和你的后代,也想一想吧!纵观国人的法律意识,不仅要问:中国里依法治国还有多远??

2007年8月27日

独幕话剧: 着火的夏日

人物:

丁教授 -- 省支教团团长,某高校中文教授,老右派,率团来普城进行乡村教师培训。
汤教授 -- 支教团成员,哲学系教授,文革中因“打砸抢”受过处分。
林杰 -- 支教团成员,某高校外语系助教。
学生 -- 教师培训学校学生。



(一九八九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普城河堤广场上轻柳似烟,人来人往。在远处渺渺的音乐声中,有跑步的、压腿的、舞剑的,一片和祥景象。广场一角的凉亭下,丁教授闷闷不乐地坐在石凳上,汤教授在漫无目的地张望着。)


(林杰手里拿着一台短波收音机,听着耳塞里的广播,慢慢地走来。)

丁教授:林杰,来来,坐一会儿。《美国之音》有新消息吗?
林杰: (摘下耳机)没什么新东西。只是有些采访,也不知是真是假。(看了一眼汤教授)到处都是谣言。
丁教授:(激动地)满腔的爱国热情!当头浇了一桶冷水,人人都成了落汤鸡。我为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一哭!

汤教授:(同情地)你还是为你自己一哭吧。
林杰: 丁教授怎么了?
汤教授:老伴又住院了,没几天了。嗨,学校真是造孽啊,明明知道老丁家有一个老病号,偏偏派他来干这个团长。

丁教授:是我自己坚持来的。这次学校派车送我太太上医院,还允许我经常回家探视,很不错了。
汤教授:(突然转向林杰)林杰,我再问你一遍,前几天学生游行你有没有捐款?
林杰: (紧张地)没,没有。

(林杰戴上耳机,满脸不高兴地下)

汤教授:我看他是捐款了。这次运动他表现得可积极了。前几天,他还说捐款了。这几天又改口了。
丁教授:那么大的一个运动!前几天,连幼儿园都参加游行了,谁不动容!我如果在场,也会捐款的。
汤教授:我不是说这个。他在撒谎!我看他是个投机分子。他没捐款,就是在欺骗群众,他如果捐款了,就是在欺骗组织。

丁教授:青年人的政治热情是应当肯定的。林杰是很爱国的。我看了他父亲写给他的信,爱国之心可敬可叹。
汤教授:哼,那信林杰给许多人看了,我也看了。我看他在作假,是想捞取政治资本。

丁教授:即使是这样,也不能抓住不放!不要毁了人家的政治前途。
汤教授:老丁,你糊涂啊。小人得志,要不得啊。
丁教授:(若有所思地)这政治上的事,我这辈子是搞不清了。

(一男一女两个学生结伴走上,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看到了正在闲坐的两位教授。)

学生:丁教授、汤教授,在凉快啊。
丁教授:哎,没上自习课?
学生:上了。听说大学里正在追查前几天游行的事,同学们正在议论,我们出来走走。
丁教授:我们学校有没有游行?
学生:去了,参加了大学的游行队伍。大学生游行队伍的指挥说,我们不算大学生,我们半路上又回来了,这次没我们的事。

丁教授:(慈祥地一笑)太不像话!

(远处火光冲天)

学生:学校着火了!
汤教授:(向火光的方向望了望)是学校养鸡场。老丁,你就别去了。
丁教授:(坚定地)不行,我要去组织一下学生。

(丁教授和学生匆忙下。汤教授下。)
(远处的火光越来越大了。)

2007年8月24日

屺姆吟


屺姆[1]辉辉龙口上,一线西伸探海洋。鱼潜鸥翔百帆竞,红男绿女渔耕忙。

屺姆位尊近龙珠,修仙得道显灵气,仙风道骨日日增,意欲腾挪飞升去。唐王旗下有武将,生就神奇英武力,力挽屺姆镇海岛,丰功卓勋盖天地。将军寄母仙岛上,征战荣归思亲娘,神伤化石永相望,巍然屹立海岛旁。慈母神知孝子归,魂作白云绕岛翔。

唐王闻知轻叹息,远望青天良久立,赐名神乡屺姆岛,将军英名传后世!


注:[1]屺姆岛位于山东龙口西北十公里处,是个远伸海中似孤屿又连陆的奇特半岛,此岛南、北、西三面环海.

图片:屺姆岛将军石

2007年8月21日

月华如练(十一)

根岩石,四季碧,秀挺拔,雪融时。
--《松柏赞》

阳阳登上飞机后许久,心还沉浸在家庭的温馨中。这可真是这次美国之行的意外收获。

舷窗外的夜色暗了下来。阳阳环顾一下四周,有一个老人,坐在不远处一个座位上,怀里抱着一个熟悉的、中国产的黑提包。还有几个亚洲人面孔,但不能确定是中国人。飞机里人不多,人们有的在东倒西歪地看电视,有的在打瞌睡。阳阳站了起来,从头顶上的行李箱里拿了本杂志,一本中文的《八小时之外》,无聊地翻着。这些书是梁梁临行前赛给她的,一路上还真派上了用场。所有的文章都看了,有的看过几遍了。

“是来上学的?”

顺着声音看去,一个衣冠楚楚的美国老人坐在阳阳邻座,侧面和蔼地望着她。

“是。”阳阳用英语回答,她不得不利用一切机会练习英语。

“这里有很多中国人,我一看就知道。我老婆也是中国人,我们刚结婚。我太太是一位上海姑娘,象你一样年轻、漂亮。”老人还是用生硬的汉语,继续说着。阳阳看着这个老人,怕是有七十岁了。

“她说她爱我。”

“不会是骗子吧?”阳阳觉得饶有风趣,故意逗他。

“不会的,我们有法律文书,如果我们离婚,她就什么也得不到。”老人显然是有些焦急了,用英语说。

老人在兜里摸索着,拿出了一个钱包。一双像爷爷一样满是皱纹的老手,递过一位中国姑娘的照片,一个小眼睛的南方姑娘,靠着树站着。看不出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她很漂亮,也在上大学。”

“祝你们幸福。”她礼貌地说。

阳阳觉得不好对自己的同胞评头品足,心里却觉得怪怪的。阳阳仔细地打量了一下这位老人,可以说是文质彬彬,谦和有礼。但怎么也想不出为什么要嫁给这么老的一个人。是为了上学?为了来美国上学,嫁给这个老人,代价太大了。为了爱情?说不定真有忘年的爱情存在。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阳阳只能这样认为了。

老人是个中国通,在中国旅游时认识了这位上海姑娘的,也到姑娘家去过。和老人天南地北地聊着中外趣事,倒也减少了不小旅途的寂寞。飞机着陆了,老人很热情,给阳阳留了电话。阳阳把写有电话的纸揉成了一个团,丢掉双肩包的夹层里。照了照镜子,觉得还算整齐,便随着人流,走下了飞机。

阳阳远远地看见一个人举着一个写着阳阳名字的牌子站在那。按照姨父的安排,学校学生会派人来接站了。举牌子的是一个清瘦的男人,头发油亮地向后梳起,目光如炬地看着她。

“我是阳阳,谢谢你来接我。”阳阳伸出了手。

“我是吴淼。”吴淼握了握阳阳的手,很夸张地摇了摇。

这时一个花枝招展的女孩向他们这个方向飞来,手里拿着一束鲜花。到了和阳阳在飞机上聊天的那位老人跟前,满脸喜悦地把鲜花递给了老人,抱着老人的脖子,一个热烈的吻。阳阳饶有兴趣地看着他们拉着手走出了机场。

“取行李吧。”吴淼拿着阳阳的一个包,引着阳阳走向楼下的行李房。

行李房很拥挤,等了半天,运输带才把阳阳的行李运出来。好不容易取到行李后,阳阳他们向门外的一辆本田车走去。一阵凉风吹来,阳阳拉了拉衣衫的袖子。车门打开了,一个女孩的头探了出来。

“我是玫瑰。”女孩满脸笑容地对阳阳说,“我们都在同一个系学习。”

“我的女朋友。”吴淼一边把行李放到后车厢里,一边插话。这辆老本田好像不堪负重,吱吱地响个不停。

和姨父所在的城市不同,这个城市很新。街道和高速路标识得很清晰。在聊天中,阳阳知道了她所在的系是全校最古老的系之一,阳阳的教授使全校最有名的教授之一。系里刚刚扩建,面目焕然一新。说着说着,车子行进了花园一般的校区。车子在学校的林荫道上绕行了一会儿,停在了一所两层的小楼前,楼前挂着一块铜制的标牌,上面金字刻着英文的“学生俱乐部”。这大概就是姨父说的学生公寓了。

大家抬着阳阳的行李向学生公寓走去。学生公寓是个很老很老的建筑。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绅士,虽然是老旧,但保养得蛮好,仍是风度翩翩地挺立在那里。在周围的高大建筑烘托下,格外古色古香,有一种说不出的质朴和优雅。

办好了手续,阳阳进了自己的房间。房间里一张床,一面镜子还有一个衣橱。放好了行李,吴淼执意要阳阳到他家吃饭,玫瑰神色怪怪地没吱声。吴淼说吃完饭后还要买菜。阳阳不想去,问:

“在哪买菜?”

“不远,最近的只有两个迈。”阳阳算了一下,三公里多。只好打消了去买菜的念头,又上了吴淼的车。到了吴淼的住所,是一座独立房屋。一位看起来七十多岁的美国老太太的房子。老太太很和蔼,孩子在外地工作,老伴早已去世。两间房子,一间租给了吴淼,一间给了玫瑰。

房子里修饰非常的清洁整齐。这是阳阳第一次到美国人家里。

月华如练(十二)

2007年8月18日

小河


炎炎的夏日里鸟语又花香,轻风吹过一片清凉。我们结伴踏上了这细沙的河床。

这里是山清水秀,山清水秀春水荡漾。这里是鹰旋云翔,鹰旋云翔层峦叠嶂。远离了人间的喧闹,我们共同体验着这自然的赐赏。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河在缓缓地流淌。童年的记忆,穿过了积满了尘埃的时光。天真和欢乐,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

曾经是沙细水清,沙细水清波涛粼粼映朝阳。曾经是鱼戏蛙鸣,鱼戏蛙鸣树影婆娑牧童忙。田野里的蝈蝈和蝴蝶,是最难忘的童趣,沙滩上小伙伴的追逐,是友谊最好的分享。

伙伴啊,伙伴,是我心中的依恋。小河啊,小河,是我童真的欢畅。故乡啊,故乡,是我童年的天堂。

远去了昔日的欢笑,干枯了浅浅的河床,如今的世界已经变了模样。到何时-- 这浅浅的河流、鸭黄的草地和这满目的青山绿树,再来装点我童年的故乡。

我母亲的故乡。。。(图片:Taylors Falls-〉点击看大图)

2007年8月16日

性格决定命运


老部长是个传奇式的人物。可惜他一辈子南征百战,在家乡留下的传奇并不多。即使是不多,说他是个传奇式人物在家乡谁都信。听说当年跟鬼子拼刺刀,他是越战越勇。打到后来鬼子和八路都没劲了,他就象上紧了发条的陀螺。一把大刀,如入无人之境。各个野战军争着抢着要他。

老部长自己也说,他就希望打仗。打仗多好啊,全靠真本事。打一仗,排长升到连长,再打一仗,连长升到营长。和平时期,排长熬十年也升不到营长。打起仗来,两个星期。

老部长喜欢喝酒,酒喝得痛快、霸道。老部长在家乡是个传奇式的人物,给家乡办了不少事。有一天父亲去看他,他正在跟济南军区的一位司令员喝酒。陪客的由县长、副县长,全是头面人物。老部长派四个战士在门口把门,没他的命令谁也不能走。他就在和县长谈几位复员军人的待遇问题,骂得县长的脸红一阵白一阵。县长借故想离开,已经上了吉普车。战士们硬是把小车给抬了起来。车轮在半空中转,县长一点办法也没有。直到司令员发话说,复员军人政策一定要落实。县长的车才开出了武装部大院。当车屁股冒着烟向着县城开出后,大家好一阵欢呼。给老部长当战士也痛快。老部长说,当官就要给老百姓办点实事。老部长还说,他要想当官,早当大官了。

不过父亲倒是对老部长的官运另有见解。老部长如果当了大官,哼!其下场不是彭德怀就是林彪。倒是我们这个小地方保护了他。

老部长结婚也是速战速决的。从相亲到结婚,没几天。老部长看不上现在的年轻人,唧唧歪歪、死去活来地闹来闹去。结婚么,就是找个老婆生孩子。自古就是这样。他更看不起离婚。结了婚就是一家人了。把孩子他妈丢到大街上跟别人睡,自己再跟别人睡,哼!太不像话。他对爱情的认识也很简单。爱情就是爱自己的老婆孩子,还有老爹老娘。老部长有自己一套不土不洋的道理,谁也说服不了他。讲多了,就笑着摇摇头,说你读书中毒了。老部长特别尊重女人。说尊重或许不准确,应当说老部长特把老婆当成家里人。这不是废话吗?还是不准。反正就那个意思。是那种特大特大的大男子,对女人就象对孩子。老部长的妻子特别的幸福,老部长也幸福。

可惜幸福的日子不长,老部长的老婆难产死了。给他留下一个孩子。老部长带着孩子,一个人过。大家想帮她找个老伴,也有女人喜欢他,可他就是不肯。一会儿说,后妈对孩子不好啊。又一会儿说,有了孩子,结婚干啥?有个年轻人反驳他说“你就不想女人。”老部长一下子瞪大了眼睛:“这是你该问的吗?”

老部长就是一个人把孩子带大了。这个孩子调皮的很。开始时老部长很得意,他的儿子就应当这样。直到有一天,差点发生大事,他才意识到要管孩子。这孩子和邻居的孩子打架,邻居家的孩子先是吃了亏,后来邻居的孩子聚集一群人把这孩子打了一顿。回到学校,邻居的孩子又编了一套瞎话,结果是老部长的孩子又让老师打了一顿。这孩子可不是个肯吃亏的主,他要和邻居的孩子单挑。邻居的孩子藏着躲着,还是让他给逮着了。这孩子把邻居家的孩子打了一顿还不算。小孩不知轻重,又把邻居家的孩子埋到沙里,差点憋死。

老部长真生气了。就把这孩子用绳子绑了起来,打得鬼哭狼嚎。直到邻居家实在听不下去了,全家出来解劝,才算了事。打完了孩子,老部长就哭老伴,一个劲对着老伴的遗像说对不起。老部长的孩子调皮归调皮,可真是个孝子,当场跪在父母面前,发誓改正错误。

老部长的孩子倒是老实了几天。接着好了伤疤忘了疼,又调皮出了花样。老部长不断地打,他就不停地调皮。有一天老师又找老部长告状。老部长虎着脸,像抓小鸡一样把儿子放在自行车座上。老部长骑着自行车,一口气蹬出了二十里,到了海边松树林里。这时天已经黑了,松林里是一片坟地,松涛夹杂着海浪声,阴森森的。方圆十里外连个人影都没有。一个成年人白天进去,都起鸡皮疙瘩。老部长把儿子从车子上放下,从腰里拿出了手枪,对这儿子的脑门问:“你记住错误了吗?改不改?”儿子居然一声不吭。老部长突然怕了--别把孩子吓坏了。忙把孩子放上车座,向家里骑去。儿子在后边,拍了拍老部长的腰,对老部长说:“我早就知道你是吓我,你不会打死我的。”

从那以后,老部长有点服气了,也不再打儿子了。照老部长自己的说法是,不出大事就行。老部长说,战争时期,他打死不少叛徒,还没有像他儿子一样的从容。脸上竟然有几分自豪。村里人觉得这孩子调皮,但心里有数。同时觉得没娘的孩子,可怜啊!从这事以后,村里开始关心起这个孩子。同学和老师也开始爱护他,偶尔调皮也不再责备他了。

村里的老人开始谈论老部长的父亲。老部长的父亲是抗日烈士,在追认为烈士时,听说很有些争论。老部长的家乡是一个海港。海港有轮渡,轮渡由日本人经营,上轮渡要买票。老部长的父亲就聚集了一帮地痞流氓,“承包了”卖票的业务。乘客要先在老部长的父亲那儿买小票,再在日本人那买船票。开始,日本人不干,几个回合后,日本人认了。老部长的父亲成了乡土一霸,耀武扬威。不过,由于和日本人的关系,也救过几个抗日志士。是有功之臣,风光了一阵子。后来,抗日联军要取消小票制度,老部长的父亲就跟抗联对着干。抢过货船,偷过兵器。没有他不敢做的。印象最深的是卖电影票。电影开演时,冒充检票员,把票收起来,又到街上卖了。电影院里的人知道是他干的,也惹不起他。就这样,老部长的父亲上了抗联镇压的名单。

逮捕老部长的父亲那一天晚上,他跑了。又过了两年,乡政府接到一封信,信上说,老部长的父亲,曾是一位勇敢的抗日战士,牺牲在东北战场上。老部长的父亲死后,老部长发誓要报仇。他打不了日本鬼子,就打日本小孩。仗着自己水性好,把日本小孩拉到水里本想灌他几口水,却把他淹死了。闹得日本人到处抓他。抗联为了保护烈士后代,让他参了军。

。。。。。。

部长老了。老部长的儿子当了商场的总经理。老部长常和小孩一起聊当年的事解闷。他连说带比划的形象犹在眼前。

2007年8月15日

乾隆与和珅

本故事纯属虚构。

这乾隆爷和和珅,今天一袭轻装,让人觉得非商即民。宫里的人看见,都觉得乾隆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官。不过,乾隆爷今天可不是什么微服私访,他们刚从八大胡同里钻出来。

乾隆爷逛妓院了。

和珅大腹便便地招摇过市,那幅得意劲、那体态步伐真有一幅得宠奴才的张扬。乾隆爷在后面摇着折扇,心里这个气呀。“堂堂的大清皇帝,跟着和珅,竟干出了这样有伤风化的事情。毁了我一世清白!”乾隆爷这扇子越摇越急。“过几天一定找个借口,治和珅一个重罪。”

和珅这不知死的鬼,心里还乐呢。“跟上司干十件好事,不如一件坏事。”真想把这事宣传宣传,抖一抖。“和皇上一起逛妓院,那是多大的荣耀啊。”不过,高兴归高兴,和珅还是有原则性的。想是想,却从来没跟人炫耀过这事。有伤皇上体面的事,他从来不干!“和珅,最近有些趾高气扬啊。还是应当谦虚做人。”乾隆爷越来越看不上和珅了。和珅不知道呀,他越发得意起来了。“乾隆爷就是对我好!”

乾隆爷对和珅印象越来越坏了。“到时候了。”乾隆爷终于下了决心。过了不久,和珅下了大狱。这乾隆爷想做的事还有做不成的么。和珅莫名其妙啊,痛苦啊,反省啊。奏折写了一大摞,就是想不到逛妓院这事上。跟皇帝一块做的是还会有错吗?乾隆爷看着和珅的奏折,心里好笑。“这个笨蛋,在里边呆着吧。”作人君好啊。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

话说和珅在监狱里一呆就是几个月。人瘦了,毛长了,觉得人生真的没意义,想自杀了。突然,接到赦免令,官复原职了。和珅见到皇上后的第一件事--和乾隆爷逛妓院!“真是荣耀啊!”

原来,这乾隆爷上次逛妓院上了瘾。他不知道,只是觉得浑身不自在。琢磨了好几个月,明白了。想来想去,这事还得找和珅。刚出妓院门,这乾隆爷又后悔了。那就只好和珅倒霉。又下大狱了。不到一年,这和珅进进出出宗人府好几回了,精神都崩溃了。

和珅决定和乾隆爷摊牌。乾隆爷也痛苦啊,就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和珅。

“你想个办法吧。”
和珅说:“那就颁布典刑,杜绝有伤风化的事。”
“你就去办吧。”乾隆爷头也不抬地对和珅说。

这回和珅没有下监狱。和珅回家后,起草了圣旨。转念一想,这圣旨一下,皇上要是再逛妓院可不容易了。

“等等看吧。”和珅把圣旨放在书桌里了。这事以后又过了十几年,乾隆爷没再提这事。乾隆爷也不傻呀,谁愿意颁布一道圣旨管自己。乾隆爷还是上妓院,却没再因为这事让和珅下监狱。圣旨这事就不了了之了。可乾隆爷逛妓院的事却传了出来。哪有不透风的墙。

于是乎,官员、大臣纷纷逛妓院,竟成时尚。

又过了几十年,有人发现了那张没有颁布的圣旨,把圣旨交给了皇上。乾隆看着圣旨,心想:“当年如果颁布了这圣旨,风化何至于如此败坏。”心里越发恨和珅。长叹了一声,说:

“错过时机了。”





附:与雨飞谈《乾隆与和坤》

雨飞: 有趣的故事! 说得有板有眼、出神入化的。但这里是否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是不是一道思考题?

张戟:乾隆没杀和珅,嘉庆杀之。这是不是一道思考题?

雨飞: 乾隆没杀和珅,因为乾隆晚年偏信和珅;嘉庆杀之,因为嘉庆看清了和珅是酿成吏治腐败种种弊端的罪魁祸首?嘉庆虽然踌躇满志想全力整治吏治,但最终未能力挽狂澜,康熙乾隆盛世的大清社稷依然在颓败中。。。

这道思考题是什么呢?虽然嘉庆看人看事与他父皇不一样,虽然嘉庆杀了和珅,又如何?

你的故事结尾,挺有意思,有点儿发人深省,像是双关语?乾隆看着自己多年前没颁布的圣旨,心想:“当年如果颁布了这圣旨,风化何至于如此败坏。”心里越发恨和珅。长叹了一声,说:

“错过时机了。”

张戟: 你在给我要答案:)许多事情人人都觉得不对,可以一旦牵扯到自身利益、关系,就难以取舍,眼看着,没办法!

我也在想,问题在哪?

雨飞: 噢!不!其实我不是要答案,但愿更不是给你出难题:) 我这不是正抓瞎 --- 糊涂着吗?只是想读懂你的文章,仅此而已。我只是觉着,此文除了说故事外,似乎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

张戟::)

2007年8月14日

美的写意


细雨泪泪柳鸭黄(春)
涟漪淼淼粉荷芳(夏)
金菊楚楚鸳鸯戏(秋)
红梅妖娆冰百丈(冬)

雪地寒天袭暗香(梅)
柔情若水不红妆(兰)
杆杆青碧孔雀舞(竹)
盈枝黄华犹傲霜(菊)

2007年8月9日

女子貌美


文学城《品茶小轩》征文,谈心中的俊男靓女。女人么,当然是上帝给男人最好的礼物,是男人永恒的话题。从高雅到粗俗,女人的话题是全谱的。  

俊男靓女,当然要谈高雅的一面。那就从老祖宗的“温良恭俭让”谈起。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女子的温柔、温和应当是第一位的。小时候有一位很和善的阿姨,你心里真的是很喜欢。这位阿姨好像永远也不生气。因为和小朋友打架而生气的同学,经她和颜悦色地一说,你就破涕为笑了。温柔真真有破解冰霜的魅力。长大了,你琢磨着,这女子准有包容天下的胸怀。

女子的善良,是不可多得的。其实像由心生,美丽、温柔又善良,总是联在一起的。那种善良,让人放弃了一次戒心,紧张。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你永远是放松的。而那种纯自然的默契,让人如浴春风,心花怒放。这女子的美,让周围的人都美了。

女子的恭敬,对人处事的态度,影响着周围的一切各行其道。这种女子在默默无闻中,为朋友和家人营造了一份温馨。从温文尔雅的着装到一丝不苟的发髻,那份恭敬就像画着、写着、诉说着,不由得你,也收起习惯了的恶像,恭敬起来了。

女子的俭约,更有一份浓妆艳抹达不到的韵味。那种清水出芙蓉的美呀,真的让你怦然心动。那种天然的朴素,自在的婀娜,如皓月当空,万物无色。而那浓妆艳抹者,低下了满是金银的头,却没有一丝的嫉妒。

女子的谦逊,更有巾帼英雄的魅力。谦逊必是胸有百万雄兵、五千韬略。相夫教子,好一个女子了得!花木兰、穆桂英,伟哉,我中华女儿郎!

这样的女子,就像歌中唱道:只要得到她的拥抱,你就永远不会老。何止是你不会老,你的儿女,后代都不老。

革命家毛泽东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视温文尔雅、温良恭俭让为懦弱,错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哪有温文尔雅的从容。没有雄兵锦韬,哪有温良恭俭让的气度。“温良恭俭让”在许多人看来已是陈词滥调了,尝思用其它词代替,却实难出其左。

美是一种互动。“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意思。这女子貌美的特征,不就是俊男的特征么。真有这样的女子?有!那一天的你,就是这样。让天地作证。你瞬间的美让我动心。爱你,岂能不爱。



附《论语》: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郑康成注:「子禽,弟子陈亢也。子贡,姓端木名赐。」子禽问,夫子周游列国,所到之国,必与闻其国之政,此为求得之耶?抑其国君自愿与之为治耶?子贡不答以求之与之,乃曰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必曰求之,「其诸异乎人之求与。」此意是说,亦有异于他人之求之也。程氏集释引洪颐煊读书丛录:「其诸,是齐鲁间语。」其诸之诸,当在字讲,即在温良恭俭让五字上。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具此五者,可谓不求之求,乃令列国之君信而敬之,不疑忌其干人之政,故愿推诚咨以政事,实由人君自与。

2007年8月8日

随云逐月


烟云芭蕉处,默思人寰,细雨阵阵,声声入心田。

人来人往,云开雾散。苦辣酸甜心知,千难万险终远去,何必苦纠缠。雾里看花,水中月,影里婵娟。收尽甜美做花环,荷田百花绽。

随云逐月,春色阑珊,随意万紫千红。雨痕作泪,笑更甜。

2007年8月7日

雨痕作泪


烟云芭蕉处,默思人寰,细雨沙沙,声声入心田。人来人往,童稚耄年,岁岁荣枯,云聚雾散。

雾里花,水中月,影里婵娟暗相恋,魂里追随三十年。曾期小乔初嫁时,纤手抚琴,流水高山。梦幻里,并肩散步,收尽甜美做花环。恍惚中,携手泛舟,共享荷田百花绽。相思相怨,把酒祈青天。愿求今世喜相逢,安敢乞讨来生缘。少年情怀,风雪月。拊掌作笑谈。

随云逐月,春色阑珊。

多少事,闲话小亭边。英雄、流寇,昙花一瞬间。苦辣酸甜惟心知,千难万险身自践。谈笑红阳东流水,纵横彩云追皓月。

雨痕作泪,涕笑林间百鸟喧。秋来百花结硕果,最是无为在人间。

2007年8月2日

What is a good software requirement.

This is a job interview question. Many interviewers have questioned me. I also have learned from the discussions. Share with you. Your comments are welcome.

A good software requirement should have the following attributes.

1. Consistence. No conflicting requirement should exist in software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 Any term used in the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 must be defined first.

2. Completeness. The software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 should fully describe/model the business systems.

3. Effective. Always use the minimum set of requirements to model the systems. A software requirement is a restriction to the resulting systems. While satisfying business requirements, a minimum set of requirements enables software engineers to use their expertise and creativity to model high efficiency systems.

4. Implement-able. Software requirements should be defined based on the advancement of software technologies, and enable the software engineers the freedom to improve software systems performance.

5. Testable. Software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 is a contract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ftware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Software requirement should avoid implementation details and target to all the stakeholders.

A large system normally should be divided into subsystems, and clear boundaries should be declared. Human being uses 'divide and conquer' to reduce complexity. The subsystem connectivity/interfaces should be one of the major focuses of systems engineers. The subsystems and connectivity should be well-defined, and the terms will also used by all the stakeholders in project communications. A product architect document should be created to defined the systems connectivity.

2007年7月29日

月华如练(十)



同学的聚会当然是愉快而热闹,多年不见了,心里有许多话却不知从何说起。把酒挥盏几瓶高粱大曲下肚,环视一周,大家脸都红着。梁粱端起酒杯,给大家祝了个酒。心中有许多感慨。童年的记忆,随着酒精引起的兴奋,在脑海里浮现。大家都发福了,不再是少年的模样。如果是在路上突然相遇,还真是认不出来。但童年的友谊还是通过而立之年的成熟,在杯盏之间传递过来。

回家时,夜色已深,粱粱已是烂醉如泥。在半醉半醒之间。粱粱埋怨自己,何必贪杯如是。可能和自己的心情有关吧。当几位同学把梁粱送回家时,窗户里透着暗暗的灯光,如泣如诉的电视插曲,远远地传到粱粱的耳朵里,尽透着幽怨。粱粱知道父亲一个人在看连续剧《大宅门》。

听到了粱粱的脚步,父亲打开了客厅里的大灯,走廊里顿时明亮了起来。透过门的窗户,梁粱看到了父亲的卷曲的影子,慢慢地站了起来,父亲老了。。。

这浓浓的亲情、乡情、同学情。。。

同学们搀扶着粱粱,晕晕沉沉地推开了自己的家门。一个人站在客厅中间,看着粱粱。“阳阳。。。”粱粱感到一阵眩晕,忙扶住了父亲。他再也控制不住情感的闸门,泪水像决堤一样流了下来。

送走了同学们,父亲对阳阳说:“你照顾一下粱粱。”便走进了自己卧室。粱粱把阳阳揽在怀里,幽幽地说:“我还认为这辈子不会见面了。”阳阳脸红了。多少年以后,梁梁问阳阳为什么脸红,阳阳说:“我已经忘记了有人可以抱抱我。”

酒醉的粱粱已经完全的清醒了,身心疲惫地半躺在沙发上。沉沉的黑夜在一片死寂中凝注着厚重的激情,却又若透过黑云的残月,羞涩而朦胧。这一切都是真的吗?粱粱眼前又一次出现了阳阳登机时的泪眼。。。


阳阳心情复杂地走上去往北美的飞机。随着日航中日英三国语言的问候,阳阳的心飞向了一个陌生而神秘的世界。

是姨父到机场接待的她。姨父到美国已经八年了。起初怀着雄心壮志要回国做一个著名的学者,他不但顺利地读完了自己的学业,还选修了与本专业有关的几乎所有的课程,准备着日后回国后的学科发展。那些日子了,儿子由一个少年长大,现在已经是一个说话粗声粗气的半大小伙子。在学校里孩子在各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在文艺和数学方面已经在学区内外小有名气。得到了许多同龄人的青睐。姨妈在这期间也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象许多家庭一样,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日子越过越好了。当姨父读完了博士学位,却发现他的家在美国已经扎下了根。

由于孩子的学业,和国内情况的变化,回国已经是不现实了。姨父在他原来的合作单位找到了一个位置。可回国做教书匠的愿望,象海里的浮萍,不断地升起,又被强大的拉力,拉下去。不甘平庸的姨父,就这样的在寂寞中挣扎着,或者说等待着时机。

阳阳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喜悦。姨父请来了许多同学和朋友,拿出了银制的餐具,打开了尘封了的茅台和珍藏的香槟。当夜晚的烛光点燃的时候,姨妈拉着阳阳的手,端详着阳阳,然后转身把阳阳介绍给了在座各位。宴会是非常的热闹,姨父和朋友们谈论着各种各样的新闻、旧闻和工作中的事。姨妈尽地主之谊,不停地和阳阳说话,生怕冷落了阳阳。环视着这些亲切而又陌生的东方面孔,阳阳总是在不自觉地寻找着梁梁。她第一次体会到了热闹中的孤独。在姨父和朋友谈兴正浓的时候,阳阳默默地一个人去了客厅。

表弟已经在客厅里看电视了,上演的是一部卡通片,打斗的很热闹。表弟问了一句,好象是问阳阳要不要喝水,阳阳要了一杯橙汁。表弟又目不转睛地看了起来。阳阳和表弟一起面对电视坐着,心里很想姨妈早一点安排一个房间。筵席散了的时候已是午夜时分,告别了客人,阳阳早已是疲倦不堪了。

在姨妈家逗留的这两天里,阳阳对姨妈家的情况有了个大致了解。姨父刚刚工作,家里并不富裕。表弟很快要上大学了,花销越来越大起来,姨妈不能给阳阳提供很多经济上的资助,能给阳阳作担保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再说自尊心也不允许阳阳靠姨妈的供养过日子。姨妈说得很明白,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希望阳阳一年后有一份经济资助。

白天没有人陪阳阳。表弟上学,姨妈和姨夫上班。当家里只剩下阳阳一个人的时候,唯一能说话的就是那部电视机了。而电视上的英语她又听不太懂。有一次晚上回来,姨夫带阳阳和表弟去兜风,满目尽是英文的广告和招牌,阳阳的那份孤独感在无边的夜色和辉煌的路灯下,越发突出了出来。

表弟倒是一个快乐的孩子,不断地讲笑话给阳阳听,这种异国他乡的同胞之情,让她感到一丝的欣慰。她也完全改变了对表弟的看法。这个小小的男子汉还是蛮会体贴人的。当阳阳把这一看法告诉姨妈时,姨妈笑着说:“你太小瞧他了,人家已经有女朋友了。”这倒是在阳阳意料之外。姐弟俩自此后常常是谈笑风生。表弟总是一个劲的姐姐地叫个不停,阳阳的心情也好了不少。姨父对姨妈说:“我们是应当有一个女儿。”姨妈说:“我们当初没那个条件。”

有一次,姐弟俩看一部童话片,讲的是森林狼和松鼠的故事,一只漂亮的小松鼠在又唱又跳,阳阳自怨自艾地说:“小松鼠的英语比我讲得都好。”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表弟第二天给阳阳找出了许多姨父当年补习英语的书。这使阳阳很是激动。有个弟弟真好。

那时一个周末的下午,阳阳见到了表弟的女朋友,是一个美丽的美国女孩,活泼大方。倒是阳阳因为语言上的障碍,闹得自己窘迫不已。脸上一阵阵发烫。小女孩看了阳阳带来的照片,阳阳也看了他们的照片。小女孩对中国的庙宇和建筑群很是感兴趣,建议表弟毕业后学建筑,在美国建中国式样的房子。反复地说:“非常美丽,非常美丽。”

表弟很是自豪,给女朋友介绍了阳阳的情况,并请阳阳展示了一些植物的标本。那些精致的标本又一次赢得了小女孩的喝彩。姨父在车库门口准备着烤肉,烤肉的香气传到了屋内,大家都跑了出来。虽然在姨妈家已经不止一次吃过烤肉了,阳阳好象第一次吃出了烤肉的美味。这其乐融融的气氛,让阳阳的英语也变得流畅起来了。阳阳觉得自己好象第一次用英语讲这么多话。

小女孩走后,表弟说:“姐,你今天英语讲得真好。”

“我自己也觉得不错。”阳阳兴奋地说,红扑扑的脸更添几分俊俏。

“你表姐不会在你女朋友面前丢丑的。”姨妈在一边看着这一儿一女,幸福的笑容飞上了眉梢。

阳阳的学校在另一个州。

阳阳在姨妈家短暂的逗留很快结束了。临别的时候,姨妈哭了,阳阳也是心里有些依依不舍。表弟提着行李,默默地跟在身后。临上飞机时,表弟从包里拿出了一个新的“随身听”收录机送给阳阳。看来这个小小的男子汉早就准备好了。

“别了,亲爱的姨妈、表弟,别了,我美国之行的第一站。”阳阳登上了去往学校的飞机。

月华如练(十一)

2007年7月23日

话《祖国母亲》


(一)

他(刘少奇)叫机要秘书拿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怒气冲冲地抗议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一定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当刘少奇想到宪法的神圣,人民的权利应受到宪法保护时,可惜已经晚了。文革之初,无数家庭被抄,无数无辜的人被批斗、逮捕和杀害,又有谁去提到还有宪法?

没有一部宪法和健全的法律程序,公民没有法律意识,就摆脱不了“一言堂”,个人崇拜。个人崇拜的结果就是,社会随着一个人的意志而动荡不安。人民的利益就得不到根本的保障。以德治国可以教化社会,却不能规范社会的行为。

(二)

祖国,顾名思义,是我们祖先生活的地方。全世界的华裔的祖国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有中华民国。。。台湾人说“祖国大陆”就是这个意思。很多人现在是居住国的公民,这些人后代的祖国是中国和他们所在的国家。

清末的中国政治经济千疮百孔,仍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世界各国列强垂涎。更毋庸说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今天。谁说我们的祖国不是美丽夺人!

海外谈论丑陋的中国人无非是批评他们随地吐痰,旁若无人的高谈阔论,诸如此类。

小时候曾参加一次集体生产劳动,中午开饭时,炊事员就把饭菜挑在大粪池边上。看着黄橙橙的大粪,饭在碗里就是吃不下去。当值受到了班主任的严厉批评。班主任说:“农民老大爷能,你为何不能?”记得还有一句:“没有大粪臭,哪来得米饭香。”经过几次锻炼,可以看着大便吃饭了。那时没人教育我们吃饭要洗手。那年夏天,被评为“思想改造的标兵”。我们中的许多人和许多人的父母就是这样长大的。理解他们吧。他们中许多人比现在的人更优秀,更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少年读书的大学里,有一位导师当年六十岁多了。老伴和他生活的很幸福。老教授的父亲曾是北京一家银行的职员。老教授是很有教养的一个人。可是有一天因为某件事,竟然骂了一句很粗野的话。在场的人都惊呆了。等他反应过来,满脸通红,连声道歉。他老伴说“这是文革时,三年劳动改造的结果啊!”刚到工厂时,也不习惯,慢慢地就学会了。“只有这样才能跟咱工人心贴心啊。”另外一位老教授打趣地说。老教授的老伴说:“我们小时候讲温良恭俭让,这些传统的东西现在都不时兴了。”二十几年过去了,当时的情形如在昨天。

每当看到社会上一些恶行时,我们憎恨那些罪恶,对恶者却应常有宽容之心。常想,人莫非社会环境的产物。如果我们在他们的环境长大,一定比他们更好吗?谁不想做一个高尚文雅的人而受到尊敬?每个人都有廉耻之心。让我们一起教育好后代和家人吧。对社会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

(三)

弹指一挥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再读胡适先生的《少谈主义,多研究些问题》仍受益非浅。主义之争,害人非浅。主义也好,体制也罢,不过是为了解决现存的问题。离开问题去谈主义,谈体制简直是毫无意义。更可笑的是因路线、思想之争,吵得面红耳赤,而忘记了、或者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实际问题。反“右”和文化大革命都是路线之争,给我们带来的又是什么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才是最重要的。这应当是一个共识。

我们常讲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也就不会受体制束缚了。少谈体制,多研究些问题。

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变,这个世界新问题不断在出现。没有一个不变的体制,可以解决多变的问题。至于谈到政党之间的制衡问题,共产党内的路线斗争就从没有停止过。



图片:红卫兵批判刘少奇

2007年7月21日

祖国母亲 -- 美丽无瑕,光彩照人


祖国母亲美丽无瑕,光彩照人。

最近,一直在文学城读大家的帖子。每每谈到祖国时,大家以母亲相称,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心让人激动。

祖国,顾名思义,是我们祖先生长的地方。那里有秀丽的山川,灿烂的文化。那里的人们朴实勇敢,勤劳善良。天下游子,不管远离她又多远多久,祖国依然是心灵的归宿,梦魂牵绕的地方。

祖国自从有了国家就已经存在了。伴随着朝代更替,文化发展,中华民族已经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雨沧桑,她没有屈服于任何外来势力,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美丽照人令人神往。

自鸦片战争以来,祖国饱受磨难。然,杰人辈出,以救民族于水火为己任。路漫漫兮,上下而求索。孙中山、蒋介石、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他们以领袖的智慧和先知先觉,统领着中国的革命和实践。实现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

近六十年来,毛泽东同志领导了以文化大革命为代表的,自1949年至1978年,凡三十年的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刻革命,让人们看到了的共产主义实践和探索。邓小平同志领导了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出发点的,自1979年至2008年,又三十年的一场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让人们看到了经济技术的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应当有智慧、有勇气,分析和总结,吸收和批判这凡六十年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代表,顾名思义,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言人。举个例子,学校里举行运动会,班级派个代表去参加大会组织工作。这位代表是个瘸子。大会主席问:“你们班是否参加跨栏比赛。”班级代表说:“参加。”这位代表反映了班级的意愿,而不是他自己的。所代表的意愿有时和代表者本人的意愿相反,和平环境也需要为理想而牺牲的精神。中国的精英,在中国共产党内。中国共产党还会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领导着中国的革命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善于把党的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也是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

中国共产党应当有智慧、有能力,不断地改造自己,引领中国走一条繁荣富强的金光大道。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把中国引向一条正确的轨道。那就是让中国的每一个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记得在《傅雷家书》中看到,婚姻的唯一目的,就是建立一个环境,让后代健康、幸福的成长。而不是去满足不可告人的私欲。那么,政府的唯一职能就是让国民能够幸福的生活。而不是去保护某些集团的非法利益。

不要贬低中国人的素质,更不要一切错误归于社会体制。那不过是不法之徒的借口和遮羞布罢了。犯罪的要伏法,出卖良心的要下地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我们的祖国依然美丽。我们的人民依然朴实和善良。

社会体制、社会意识不断在变。毛泽东时代没有腐败,却物资贫乏、经济萧条。邓小平时代经济繁荣,却贪污腐败泛滥。记得《红星闪耀的中国》中有毛泽东和斯诺关于共产主义中国如何防止腐败的一段谈话。可能是毛泽东关于不断革命论的最初思考。不断革命,带来了党内的廉洁,却引起了社会的动荡。历史经验表明,一个人或一个集团的智慧总是有限的。应当有一个健全的、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程序用于保护和强化人民的根本利益。

创造一个民主和法制的国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这里,应当给某些社会诟病的既得利益者一个提醒。文章千古事,官宦一世荣。做官先从做人开始。不管现在有多大权势,作邪恶势力的附庸总不是长远的。本本分分做人,才是硬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现在这个契机,把中国建成一个健全的法制国家,得益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以及我们的子孙。哀莫大于心死也。岂能容忍、默许贪污腐败、娼妓泛滥。国人的麻木,贻害无穷。像鲁迅先生所说“救救孩子。”我们的孩子在这样麻木的环境中长大,没有一个分明的是非观念,未来会是怎样?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给日本带来了政治经济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将拥抱世界,世界将拥抱中国。斗转星移,掐指一算,中华巨龙到了腾飞的时候了。我们拭目以待。

祝福祖国!

2007年7月18日

月华如练(九)


梁梁爱他的母亲。梁梁和母亲的感情除了母子亲情又有一层,那就是相依为命。梁梁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家里的许多事情都是母子商量决定。大部分家里家外的事,梁梁也算是母亲的一条手臂。母亲在单位受了气,梁梁实在帮不忙,也可以开导、安慰。母亲对梁梁也是信任有加。这曾让弟弟和妹妹嫉妒。

近几年母亲心脏有些问题,找了许多医生,开了许多药,母亲一直在吃,也不见好转。梁梁这次回家,看见母亲一把一把地吃药,有些担心,和母亲讲,母亲说这都是医生开的药,一边说,还一边把处方指给梁梁看。梁梁很纳闷,这不同医生开的药能一块吃吗?

好在梁梁有个同学在医院,梁梁就打了电话。这位同学听说是梁梁,当时就约好到大家聚聚。梁梁也不好推辞,只是应许了下来。可目前的情况,梁梁连请客的钱都感到为难。母亲说:“在家里吃嘛。”看着母亲满头的白发,梁梁心里老大不忍,还是咬咬牙说:“到饭店吃嘛。”

梁梁在电话里说了母亲吃药的事,这个同学马上着急了起来。说:“先别要你妈吃药,我到你家看看再说。”等这位同学到了梁梁家,已经是掌灯时分。看着一大堆的药,这位同学摇头不止,叹着气说:“庸医误人啊。”便说边把药分成几堆,指给梁梁看,哪些药同性,哪些药相克。然后顺手把三分之二的药丢到垃圾箱了。并重新开了处方。梁梁心里很感激。梁梁的父亲好说歹说不让这位同学走。硬要和这位同学喝上几盅。这位同学感到盛情难却,就说:“酒,等同学聚会再喝吧。我再坐一会。”还说:“以后有事就直接找我。”

这位同学简单地问了问梁梁的情况。当知道梁梁下岗了时,一个劲地替梁梁惋惜,还说:“如果梁梁不去接班,一定会考个名牌大学。”这句话好像揭了梁梁母亲的疮疤,母亲充满仇恨地看着父亲。父亲内疚地说:“都怪我当时目光短浅。可那时接班是最好的事啊。”梁梁想了想当时的情况,依稀还记得朋友和同学羡慕的语言和目光。

话题很快转到当前的医药卫生上了。社会上流传着一种不良习惯。有病没病乱吃药。岂不知是药三分毒。这位同学还建议梁梁陪母亲去看看中医。梁梁不太相信中医。母亲却积极性很高。母亲说祖母的肺气肿就是上海的一位好中医治好的。祖母当时病的很重,并引起了并发症,许多指标都不正常。差不多到了准备后事的份上。也是一位西医建议去看中医。这位中医给祖母开了一副中药。祖母吃了,拉稀三天,连说活的气力都没了。如果不是老中医有言在先,大家全会被吓死。过了两个星期,祖母的病却奇迹般地好了。又活了整整二十年。只可惜没有把处方留下来。老中医却不在了。

梁梁的同学走的时候,给母亲推荐了一位中医,也是梁梁的同学。梁梁一家都很高兴。只是母亲有些惋惜垃圾箱里的药。花了不小钱买的呢。不过大家似乎都明白,花钱是小事,没吃出病来已经事万幸了。

梁梁记得在学英语时读过一边文章,说的是一次纽约医院大罢工。医院罢工一个星期,纽约人口死亡率下降了,记忆中好像百分之五。罢工结束后,死亡率也升上去了。

“中医西医各有所长。人的因素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梁梁若有所思地对父亲说。

父亲说:“对,有了人就好办事。”

“这哪跟哪呀。”梁梁看着父亲。

父亲知道没有跟上梁梁的思路。亲切地笑着,满脸高兴,充满了慈祥。梁梁也看着老父亲笑了。父亲却在梁梁的笑容里看到了年轻自己。。。


父亲在梁梁这个年龄时在烟台当学徒,并参加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那时的父亲风华正茂,斗志刚强。在父亲的脑子里,所有的地主都是土豪劣绅。他组织了几个人,搭了个台子,就把村里唯一的一位有钱的人押上了审判台。

村里的大钟一响,全村的人都到齐了。年轻的父亲滔滔不绝地讲着。好像没人听得懂,也没人感兴趣。大家正和押解地主的人争论,要给他松绑。双方成骑虎,各不相让,正在僵持中。爷爷走上台来。从腰里抽出系腰的绳子,朝着正在讲话的父亲抡去:“你这个丢人现眼的,祖宗的脸都让你丢尽了。”几鞭子就把父亲的革命打死在了摇篮里。

爷爷没读过几年书,却憎爱分明。老地主没有什么罪过,在村里也是与人为善,还是被害死了。没有死在父亲手里,全是爷爷的功劳。每当父亲想起这些时,对爷爷充满了怀念之情。爷爷有自己的朴实的思想,根于乡土的境界。却事事处处考虑的周全,对人厚道。

梁梁知道父亲想什么。爷爷的故事梁梁从小已是耳熟能详了。父亲每当想爷爷时,眼神里总是充满了忧伤,有时竟是泪水--爷爷死去五十多年了。梁梁怕父亲深陷于过去,轻轻地对父亲说:“又想爷爷了吧。”

月光清凉,洒满了万家灯火的楼房,像父亲深邃的目光。看着梁梁消瘦的面颊,父亲格外欣慰。梁梁处事为人大有爷爷的影子。

月华如练(十)

2007年6月19日

胡适:少谈些“主义”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作者:胡适
  
  现在舆论界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那些提倡尊孔祀天的人,固然是不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那些迷信军国民主义或无政府主义的人,就可算是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么?”
  
  “现在舆论界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那些提倡尊孔祀天的人,固然是不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那些迷信军国民主义或无政府主义的人,就可算是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么?”
  
  “要知道舆论家的第一天职,就是细心考察社会的实在情形。一切学理,一切'主义',都是这种考察的工具。有了学理作参考材料、便可使我们容易懂得所考察的情形,容易明白某神情形有什么意义。应该用什么救济的方法。”
  
  我这种议论,有许多人一定不愿意听。但前几天北京《公言报》、《新民国报》、《新民报》(皆安福部的报)和日本文的《新支那报》,都极力恭维安福部首领王揖唐主张民生主义的演说,并且恭维安福部设立“民生主义的研究会”的办法。有许多人自然嘲笑这种假充时髦的行为。但是我看了这种消息,发生-种感想。这种感想是:“安福部也来高谈民生主义了.这不够给我们这班新舆论家一个教训吗?”什么教训呢?这可分三层说:
  
  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到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器都能做的事。
  
  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好比医生单记得许多汤头歌诀、不去研究病人的症侯,如何能有用呢?
  
   第三,偏向纸上的“主义”,是很危险的。这种口头禅很容易;被无耻政客利用来做种种害人的事。欧洲政客和资本家利用国家主义的流毒,都是人所共知的。现在中国的政客,又要利用某种某主义来欺人。罗兰夫人说,“自由自由,天下乡少罪恶,都是借你的名做出的!”一切好听的主义,都有这种危险。
  
  这三条合起来看,可以看出“主义”的性质。凡“主义”都是应时势而起的。某种社会,到了某时代,受了某种的影响.呈现某种不满意的现状。于是有一些有心人,观察这种现象、想出某种救济的法子。这是“主义”的原起。主义初起时,大都是一种救时的具体主张。后来这种主张传播出去,传播的人要图简便,使用一两个字来代表这种具体的主张,所以叫他做“某某主义”。主张成了主义,便由具体计划,变成一个抽象的名词,“主义”的弱点和危险,就在这里。因为世间没有一个抽象名词能把某派的具体主张都包括在里面。比如“社会主义”一个名词,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和王揖唐的社会主义不同,你的社会主义和我的社会主义不同;决不是这一个抽象名词所能包括。你谈你的社会主义,我谈我的社会主义,王揖唐又谈他的社会主义,同用一个名词,中间也许隔开七八个世纪,也许隔开两三万里路.然而你和我和王揖唐都可自称社会主义家,都可用这一个抽象名词来骗人。这不是“主义”的大缺点和大危险吗?
  
  我再举现在人人嘴里挂着的“过激主义”做一个例:现在中国有几个人知道这一名词做何意义?但是大家都痛恨痛骂“过激主义”,内务部下令严防“过激主义”,曹锟也行文严禁“过激主义”,卢永祥也出示查禁“过激主义”。前两个月,北京有几个老官僚在酒席上叹气,说,“不好了,过激派到了中国了。”前两天有一个小官僚,看见我写的一把扇子,大诧异道,“这个是过激党胡适吗?”哈哈;这就是“主义”的用处。
  
   我因为深觉得高谈主义的危险,所以我现有奉劝新舆论界的同志道:“请你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
  
  更进一步说:“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
  
  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从人力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卖淫问题到卖官卖国问题;从解散安福部问题到加入国际联盟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那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紧急问题?
  
  我们不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社会主义;不去研究女子如何解放,家庭制度如何救正,却去高谈公妻主义和自由恋爱;不去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不去研究南北问题如何解决,却高谈无政府主义;我们还要得意扬扬夸口道,“我们所谈的是根本解决。”老实说罢,这是自欺欺人的梦话,这是中国思想界破产的铁证,这是中国社会改良的死刑宣告!
  
  为什么谈主义的那么多,为什么研究问题的人那么少呢?这都由于一个懒字。懒的定义是避难就易。研究问题是极困难的事,高谈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比如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研究南北和议如何解决,这都要费工夫,挖心血,收集材料,征求意见,考察情形。还要冒险吃苦,方才可以得一种解决的意见。又没有成例可援,又没有黄梨洲、柏拉图的话可引,又没有《大英百科全书》可查,全凭研究考察的工夫,这岂不是难事吗?高谈“无政府主义”便不同了。买一两本实社《自由录》,看一两本西文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再翻一翻《大英百科全书》,便可以高谈无忌:这岂不是极容易的事吗?高谈主义,不研究问题的人,只是畏难求易,只是懒。
  
  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的种种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这是思想的第一步工夫。然后根据于一生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方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这是思想的第二步工夫。然后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象的能力,推想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该有甚么样的结果,推想这种效果是否真能解决眼前这个困难问题。推想的结果,拣定一种假定的解决,认为我的主张,这是思想的第三步工夫。凡是有价值的主张,都是先经过这三步工夫来的。不如此,不算舆论家,只可算是钞书手。
  
  读者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并不是劝人不研究一切学说和一切“主义”。学理是我们研究问题的一种工具。没有学理做工具,就如同王阳明对着竹子痴坐,妄想“格物”,那是做不到的事。种种学说和主义,我们都应该研究。有了许多学理做材料,见了具体的问题,方才能寻出一个解决的方法。但是我希望中国的舆论家,把一切“主义”摆在脑背后,做参考资料,不要挂在嘴上做招牌,不要叫一知半解的人拾了这些半生不熟的主义,去做口头禅。
  
  “主义”的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从此用不着费心力去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法子了。民国八年七月。
  
  
  原载1919年7月20日《每周评论》第三十一号,后收入《胡适文存》卷二)

转载: 不能忘记的:文革时期女红卫兵故事

不能忘记的:文革时期女红卫兵故事

作者:XYZ


1,孙迪的故事

孙迪,男,北京第十女子中学教员,1966年8月下旬在校中被红卫兵学生打死。孙迪被打死时36岁。

孙迪是女子中学的教员。

笔者调查了北京的7所女子中学,发现在1966年夏天,7所女子中学的红卫兵打死了2名教员和3名校长,另有至少有3名教员和一名工友在被毒打后自杀身亡。这些女红卫兵还打死了一批校外居民。

北京第十女子中学位于北京西城区,新街口大街和西直门内大街的交会处。1949年以前是一所基督教教会办的女子中学。1949年以后取消教会学校,改名为第十女子中学。文革中取消了女子中学,这个学校改为男女合校,改名为北京157中学。

1966 年8月,第十女子中学像北京的其他中学一样,建立了红卫兵,对校长、教师实行暴力性“斗争”。第十女子中学的女校长名叫陶浩,被打得非常厉害。在“斗争会”上,陶校长的头发剃去半边,就是当时所称的“阴阳头”。陶浩被毒打。她的几个手指被打断,有一只手完全残废了。

红卫兵不但毒打校长,也“斗争”和毒打一般老师。目击者说,在第十女子中学的操场上,红卫兵包围了孙迪,用棒子和军用铜头皮带打他。当时正是盛夏,天气炎热。孙迪身上的衣服都被打烂打飞了。目击者看到铜头皮带打在孙迪几乎全赤裸的身体上,立刻呈现出一条一条的血印子。她说,她当时感到非常害怕,但是打人的红卫兵却看起来非常兴奋。

当天晚上,已经被打得奄奄一息的孙迪被关在学校里。学校教学楼对面有一排平房。那里的几个小房间,当时被红卫兵专门用来关押和殴打折磨所谓“牛鬼蛇神”。该校的一名非红卫兵学生说,走过那里,就闻到浓重的血腥气味,很是可怕。

不知道那天夜里孙迪是否继续被打。那天夜里孙迪死在关他的小屋里。目击者说,在第二天上午看到孙迪的尸体被放在一个独轮车里推出来,推到校门外,被装上了一辆收尸体的大卡车,运往火葬场去了。

被访者中没有人记得孙迪被打死的确切日期。这是容易理解的。死亡发生在多年以前,而且,最主要的是,在当时的文革思想卷裹之下,很多人并没有把一个老师被打死当作一个重要的事件来记住。

笔者曾经写信给北京第157中学的校长,请求查阅学校的档案资料以发现孙迪的死亡日期。因为人死以后,要注销户口停发工资,所以学校会有记录。我也曾经得到别的学校的老师的帮助,从学校的档案记录中查到别的死难者的死亡日期。这是一件应该很容易而实际上也可能很困难的事情,取决于能查看学校档案记录的人是否愿意帮忙。在孙迪的案例中发生的是,我没有得到任何回答,也就是说,被拒绝了,虽然甚至没有人说一声“不行”。

被访者说,孙迪被打死的时间,是在红卫兵抄家打人掀起高潮的那几天。在北京,红卫兵打人高潮发生在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接见百万红卫兵之后。这样推算,孙迪是在1966年8月下旬被打死的,那是文革中最为血腥的时期之一。

孙迪是教师,在文革一开始,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就被毛泽东定义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并成为文革的重点打击对象。另外,孙迪的“家庭出身”是“地主”。从这样的家庭出身的人,当时被红卫兵称为“狗崽子”或者“浑蛋”,当时被视为理应受到侮辱欺负的人。

据当时该校的学生说,红卫兵毒打孙迪的时候,还说他是“流氓”。至于他究竟犯有什么“流氓行为”,并没有人提供过具体的罪证。文革前中学对男女关系方面的事情控制很严,如果孙迪有这方面的过错,应该早已经受到处分并被清除出教师队伍。但是在1966年8月的恐怖气氛中,不但用残酷的手段折磨和处罚文革的对象,而且各种指控也常常相当随意。在打人的狂潮中,某几个红卫兵杀人性起,就可以用“流氓”的罪名把一个教员打死。

当时第十女子中学里有著名的“十三红”,是十三个红卫兵,以暴力和凶狠出名。她们的名字里都有个“红”字,其中有“继红”“卫红”“红虎”等等。她们都是共产党老干部的女儿,当时称作“革命干部子弟”。这是1966年夏天最为神气的一类人。这13个人不但把名字改成有“红”在其中以表明“革命性”,而且把头发剪得很短,腰里系着军用铜头皮带。这皮带既是军人服装的一部分,解下来就是很具杀伤力的打人凶器。

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上对给他献红卫兵袖章的红卫兵宋彬彬说了“要武嘛”,随后宋彬彬就把她的名字改为“宋要武”。红卫兵中也随此掀起过一阵改名风,改成一些有强烈文革色彩的名字。这十三个红卫兵不但把名字都改成带有“红”字,而且积极参加暴力行动。围绕孙迪毒打他致死的,就有这“十三红”。

当时在红卫兵中,有一些像“十三红”这样的以暴力出名的帮伙。在北京第四女子中学(现在的北京朝阳区陈经纶中学),有一群女红卫兵当时给自己剃了光头,打人十分凶恶,被称作“光头党”,在京城里闻名一时。第四女子中学的生物老师齐惠芹在校中被活活打死。在北京第27中学,有四个初中的女红卫兵,“革命干部子弟”,因打人凶狠被称为“四阎王”。她们在学校里打死了初二的一个女同学。死者的姓名尚未查处。另一个应该注意到的事实是,“四阎王”这样的外号,在当时并不是当作贬义的说法所使用的。凶狠和残忍,当时被视作“革命性强”的表现,被视作荣耀。

北京第十女子中学地处北京西城区。这个中学不是一个 “革命干部子弟”很多的中学。比如,在初中三年级有八个班,“革命干部子弟”单独编班,只是八个班中的一个,也就是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五的“革命干部子弟”。在文革前,干部子弟在学校受到优待,但是对他们在学习上和别的学生采用一样的标准,教师们在理论上也认为要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文革开始后,“革命干部子弟”的地位变了。他们公然控诉学校领导给他们的特权不够,他们自称“自来红”,把其他家庭出身的学生骂做“狗崽子”。这些“革命干部子弟”是1966年8月暴力迫害的主导力量。 

实际上,不但在女十中,在北京的其他中学,在1966年红卫兵运动开始的时候,红卫兵的负责人都是由该校的高干子弟担任的。这种新权力结构表明了红卫兵运动在那一时期的性质。这些人也因此对这一时期的暴行负有责任。但是,在文革的下一个阶段,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的身任高位的父亲也受到迫害。有的人被从原来的大住宅里赶出来,全家挤在又小又破的房子里。他们曾经使用于教育工作者身上的残酷迫害手段,有的也被使用到他们自己的身上。最后他们也变得痛恨文革。但是对他们自己在文革早期所作的暴行却很少反省。没有听到有参与打死孙迪老师的红卫兵做过悔罪或者自我检讨。

当年该校的一名“革命干部子弟”学生说,“革命干部子弟”红卫兵在1966年的暴力行为,不但是文革影响的结果,也和他们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有一定关系。因为“革命干部”们一贯不讲究亲情而强调“革命”和“斗争”,他们的孩子们因此往往缺乏基本的人性教育而可能变得非常残忍。这是一个相当认真的反省。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红卫兵暴力的事实一直被隐瞒或者忽略,所以关于为什么中学生会成为暴力迫害的兴高采烈的执行者,还没有得到深入的探讨。

在1966年夏天,红卫兵中间的骨干分子,可以当“红卫兵纠察队”成员。 “红卫兵纠察队” 中最早成立也最有影响的是“首都红卫兵西城区纠察队”(简称“西纠”)。“西纠”在红卫兵暴行中起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女十中红卫兵是“西城区纠察队”的发起者之一。这个学校初三年级有四个红卫兵当上了“西城区纠察队”的成员。其中之一曾经告诉她的同班同学说:她打人打得她自己“胳膊都抬不起来了”。

文革之后,有人问这个打人太多以致“胳膊都抬不起来了”的“红卫兵西城区纠察队”队员,她怎么能打人凶到这个程度。她回答了三条原因。第一,一开始也怕,后来认识到这是革命,需要有革命勇气,就努力打。第二,“西纠”别的人都打得很凶,如果自己要在其中待下去,就得一样打。第三,打人打上瘾了。

打孙迪是大白天在操场当着很多人的面打的。从这样的时间和地点,也可以知道当时红卫兵把这样野蛮残忍的行为当作“革命行动”,他们根本不以为需要隐瞒。行凶打人者是在後来才开始隐瞒这些事情的。

一位当时的学生说,虽然她没有上过孙迪的课,但是在文革前见过他。在印象里,是一个圆脸,中等身材,白面书生模样的人。

女十中是女校。学生都是女生。那里的红卫兵也都是女的。一群十多岁的女红卫兵,把一个36岁的男老师,在操场上用棍棒和铜头皮带活活打死,这是怎样的野蛮下流和残忍!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如果是男学生打死了老师就不是野蛮和下流。只是由于在我们的文明中,女性通常被教育得比较温和,所以,女中学生打死男老师,更加显出了文革的野蛮程度对文明的背离程度。

即使在文革结束后,多少年来一直还有一些红卫兵标榜他们当年的“理想主义”,却从来不提这样的暴行。掩盖这样丑恶的暴行,把这样的红卫兵的暴力行为称之为“理想主义”,世界上还有更大更明显的谎言吗?还有人把文革时代称之为“激情岁月”。杀人的狂热是否可以称之为“激情”呢?这是犯罪。

孙迪被害,在当时不是孤立事件,也不是偶发事故,不是例外事件,甚至也算不上极端事例。孙迪的死,只是1966年北京红卫兵的大量暴行中的一个事例。当时北京的街上常看到收尸体的卡车。女十中在大街边上。一名当时女十中的学生说,西城区开始大规模抄家打人的第一天,傍晚的时候,她在学校门口看到一辆大卡车驰过,卡车上结结实实堆满了尸体,可能有五六十具。後来,她又看到这样的两辆卡车,装的都是红卫兵在“破四旧”中被打死的北京居民。就在学校门口,她一个人总共看到了大约150具尸体。

不久以后,这个学生自己的母亲,一个医生,也在被“斗争”和关押后,跳楼自杀了。她得知母亲的死讯,悲痛加上愤怒,满头黑发竟然全部脱落,一根都没有剩下,此后几十年也没有再生长出来。

1968年开始的“清理阶级队伍运动”,是文革中另一个迫害高潮。在北京第十女子中学,有一名教员自杀。他姓夏,是高中的语文老师。当年的学生已经想不起来他的名字,只记得他姓夏,个子很高,有一米八零的身高,是个老教师,文革前他上课很受学生欢迎。

在文革的前三年,北京第十女子中学有两名教员被害死。一个被活活打死,一个自杀。该校的教师不到100人。而且,我们还未能了解哪些人被打伤打残,更不要说人们遭受的心理上的重大创伤。

当年女十中的学生说,他们曾经听说孙迪有妻子和一个孩子,但是不知道他们后来怎么样了。

2,北京27中四阎王

无名氏,女,15岁,北京第27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1966年8月被该校红卫兵打死。

北京第27中学位于北京市中心,离王府井百货大楼和东安市场很近。1949年以前名叫“孔德中学”。孔德是法国哲学家的名字。这个中学原来是中法大学的附中。所以用法国人的名字命名。

这个女学生是在1966年8月下旬被打死的。是在8月18日以后的一天,离8月18日不会隔多久。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接见了一百万红卫兵。这个日子那时的中学生都记得。第27中的学生说,在8月18日以前,校园里还没有大规模的暴力行为,虽然也“斗争”老师和“家庭出身不好”的学生。在第27中,打人的风潮是在红卫兵去天安门广场见到毛泽东以后兴起的。

这个女学生是第27中学校园里一个被打死的人。当时,第27中的红卫兵不但打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还把学校附近的居民拉进来,说是“逃亡地主”“富农份子”等等,在校园里打。打死了,用草席卷一卷就拉走了。别的学校也在这样打人。满城都一样。人们看得多了,不再觉得触目惊心,也不记得第27中校园里打死了多少人。但是第一个被打死在校园里的人,而且是本校的学生,当年的学生记得这件事。

第27中学当年的学生说,记得被打死的学生是一个挺老实的女生,不是出风头的人。据说是“家庭出身不好”,当时到处贴着一副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那些出身在所谓“坏家庭”的学生,随时可能被他们的当了红卫兵的同学侮辱和殴打,全凭那些红卫兵高兴不高兴那样作。

也有人听说,这个女学生被打死,是因为在什么地方席地而坐开会的时候(那时候常常开会),她把那时人人随身携带的红色塑料封皮的《毛主席语录》本,坐在屁股底下。红卫兵指此为大罪,就把她打死。

一位目击者说,那天上午,他听到在初二的一间教室里正在打人。教室里传出红卫兵大声的叱骂和被打者的惨叫。是一间平房教室,是初二的教室。当时这个学校男女分班。那是一个女生班的教室。他在窗外,看到这个女学生的衣服已经被打得破破烂烂的了。

打了一阵,这个女学生被拉到院子里。红卫兵罚她在院子里扫地。在院子里,她扫地的时候,继续被打。这时大约是吃午饭的时候。

后来,这个女学生被打昏过去,倒在地上,失去知觉。红卫兵说她是“装死”。说要试试她是否真死。他们把一块玻璃砸碎,拿起碎玻璃往她的眼睛里揉。眼睛流出血来。她醒过来。

她满脸浑身都是血。红卫兵用盆端来水浇她。他们先浇了脚,又浇头。血水流了一地。

她是在傍晚时死亡的。她死于长时间的殴打和折磨。

当时第27中的红卫兵中,四个女红卫兵,被叫作“四阎王”。因为她们打人特别凶恶残忍,所以得到这样的外号。她们都是所谓“革命干部子弟”。这样的家庭出身的学生,是当时北京红卫兵的主力。他们打人甚至打死人,没有任何顾忌,因为他们得到毛泽东和其他文革领导人的热情支持。“四阎王”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当时14岁。这个女学生也不是唯一的“四阎王”在1966年夏天打死的人。

据曾经和“四阎王”在小学里同学的人说,记得她们在小学里好象还是有点害羞的小女孩,怎么进了中学一年,文革开始,她们就变成了虐待狂和杀人狂。是她们本性中就有这样的种子,还是红卫兵运动把她们改变成这样?

从早上打到傍晚,很多人来打这个女学生,打得时间最长也打得最凶的,是“四阎王”。她们用铜头军用皮带抽她。

在打她的过程中,红卫兵的铜头皮带都打碎了一个。有人听到打人的红卫兵在喊,要叫她家的人赔皮带。

傍晚时分,她被打死了。她的尸体被用草席子卷起来,拉走烧掉了。她是初二的学生,她的年龄应为15岁左右。

第二天上午,学生到学校来,看到院子里乱七八糟。红卫兵端水来冲掉她身上的鲜血的脸盆仍然丢在地上。地上飞着一些破纸片,纸片上都有血迹。地上还有一片片的碎玻璃,是昨天用来揉进她的眼睛试其死活的。

在1966年夏天,在北京第27中学,还有一个女老师,是个班主任,被毒打,被关起来。她用自己的眼镜片割开动脉血管自杀。

有被访者在2000年见到“四阎王”中的人。没有听到她们讲她们曾经打死过人,也没有听到她们为此忏悔。那些被她们打死的人,特别是和她们年龄相仿的初二的那个女学生,是应该和她们一样活到今天的,是应该有她的生活和理想的。可是她在34年前就被打死了。 (题图:张大中/流金岁月)


2007年6月15日

读书写字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言文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文人墨客相互标榜每年发表的字数,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 书店里的书琳琅满目,可读的却不多。

古人可是是惜墨如金的。一部《易经》,寥寥数字,居然就把天地的道理说清了,这就是它的迷人之处。易经写的是作者(?)对天地变化的一种感觉,用的是表象/符号语言,读的时候,还要还原成一种感觉。这就给了读者极大的思维空间,领悟文章所描述的实际。

作者的文章(内涵) X(乘)读者的领悟(外延),才是一篇文章的全部。

这里内涵和外延是一种乘法(X)关系。有的文章,下笔千言万语,读者读不懂或读不下去,结果是零。有的文章文字不多(如《易经》)却包罗万象。

五千年文化积累的书籍的总量恐怕还不如现在一年书的数量多。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官宦一世荣。面对如今文坛的浮躁,又能说什么呢?开卷有益不再是真理,因为文不能再载道了。

焚书吧,焚书,但不要坑儒。儒实在不多了。

2007年6月12日

读易算卦

这两天孩子学校放假,请假在家陪孩子玩。没陪孩子太多时间,倒是陪文学城玩了。文学城里的书香人家在读书哩。

读书本是读书人的本分,想来实在惭愧,平生读书不多。当年来美国时只带了一本书《易经》,原因只有一个算卦。算卦是下九流的学问,虽然现在闹得纷纷扬扬,我还是不信。我又要算卦,又不信,难以置信!!

其实很简单,象许多文学爱好者一样,我很敏感。说诗人气质也好,说不成熟也好,反正我就是我。很多时候我对自己不是很信任。就算上一卦。做法很简单:找一枚硬币,用左手食指使其立起,右手用力一弹,硬币便在桌上飞转起来(转不起来多练一练)。等硬币落下后,用笔记下阴(- -)阳(——)面。从下而上画六次,就是一个卦象。然后,找出相应的卦辞,可以得到许多启示。我是不是在传布迷信?这全看读者啦。读者迷信就是,读者不迷信就不是。"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易经》是一门变化的学问,无论好卦坏卦,《易经》没有死卦,强调事物的消长。每一卦都可以指点迷津,引人向上。真真良师益友也。我很长时间不看《易经》了。年纪大了也不那么患得患失了。想当年,生活上有许多事需要别人帮助排解,大多数时候又说不清、或难以启齿,何不用五指画个卦,听听《易经》。《易经》之卦乃最初级的语言,手指的操作也是最初级的语言,谁敢说得到的卦不是心的诉说,不与心相通?我感觉和找个朋友出主意差不多。当年有一红颜知己,遇到难事,又不肯说清。我用此招,让她佩服得五体投地,感激得痛哭流涕(这两个成语打字真方便,哈哈)。

《易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一门变化的学问,一门生活的学问。前年回国时,买了一些书,读后觉得没保存价值。部分赠给了垃圾桶,另一部分进了垃圾堆(别让我姥姥知道,姥姥没文化,却对文化极其尊敬,她连一张有字的纸都要保存好),身边还是一本《易经》。

《易经》其实很简单。它借助于表象说明事物消长的规律。有学问的人引经据典,把《易经》搞得简单的人读不懂了。我读书常“扒了皮”再读,看不懂的,留给看得懂的人看。人对天地的认知很初浅,看不明白的地方,作者也未必明白。有些是因为生活体验没有达到作者的层次,也读不懂。

读《西游》时太小,读不出“身经百难方成佛”的道理,现在再读又觉得太孩子气。读《红楼》时太嫩,不知儿女情长。读《三国》时因人物关系复杂,一拖再拖。记忆中有四个好作品--《从奴隶到将军》,《刘三姐》,《天仙配》和《亮剑》。读《从奴隶到将军》时,身处困境,有求解脱的欲望。喜欢《刘三姐》跟人斗嘴,还喜欢水。《天仙配》在老八路片中拍得最美,印象一旦种下了,就改不了啦。《亮剑》的剧本绝对不同于连续剧,可以说连续剧篡改了剧本。《亮剑》的主人公极其有性格。

有一段时间着迷地喜欢古小说。象吃牛蹄筋,有嚼头。还读过一阵子文革时的《北京文艺》,喜欢看“某某公社亩产万斤”的纪实报道,象看“东”部片,哈哈。过瘾!武侠小说也读了些许,喜欢金镛。文学作品喜欢冲突,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作家本人修养就暴露了。金镛侠气。读过的许多书,象过眼云烟。也就那么一读,没有什么印象,象许多博文-- 晴天白云一团空气。词汇华丽,有阅读快感,没有信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市面上洁本的《唐诗三百首》都找不着了。《唐诗三百首》是和长篇大论的诗词鉴赏搭配着卖的,拆都拆不开。和老祖宗的精品搭配着卖,倒也创意无限,哈哈(有些挖苦人了,不全是这样,闹着玩)。

我也不知自己算不算读书人。推荐《易》,小心走火入魔。记住永远不要在思想上依赖于外物,准没事!把自己交出去,那就难说了。

2007年6月9日

名词解析

-- 我的字典和你的一样吗?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人小的时候,男孩子和女孩子和美相处。当(知道了)两性相互吸引,进而生活在一起时,却因双方的习性不同,而相互疏远了。假如不相互适应、修正,就会移情别恋。近,接近,相互吸引。教,适应、修正。

[唯物主义]
就是把周围的一切看作物质的。当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不带有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就是象对待设备一样对待同事。

[唯心主义]
是唯物主义的最高境界。指心不受外物所动,保持一种平静祥和的状态。

。。。


题图:红豆豆/狐

2007年5月31日

美国摄影现状


美术摄影

选自Wikipedia,自由百科全书(http://en.wikipedia.org/wiki/photography)


在二十世纪,美术摄影和纪实摄影开始逐步被英语语系的艺术世界和画廊体系所接受。 在美国,少数摄影记者花费其一生精力提倡摄影作为一种艺术。 阿尔弗雷德(Alfred Stieglitz),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约翰(John Szarkowski), 和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是其中最突出的.

起初,美术摄影试图模仿绘画的风格。这项运动被称为绘画摄影(pictorialism),常常利用柔焦产生一个梦幻,浪漫的景象。为了挑战这一倾向,韦斯顿(Weston),亚当斯(Ansel Adams)等人组成一个称作F/64的小组,主张‘直接摄影’--照片针对的事情本身,而不是仿制其他的什么东西。

尤其是在艺术界,摄影美学的问题被持续定期地讨论。许多艺术家认为, 摄影是机械地复制某个形象。如果说摄影是真正的艺术, 那么摄影的艺术范畴需要重新界定,例如确定照片的什么成分,使观众感到美。争议开始于最早的图片《光线的写作(written with light)》:尼埃普斯(Nicéphore Niépce),路易(Louis Daguerre),与其他一些最早的摄影家得到了喝彩声,但有人质疑这是否符合艺术的定义和宗旨。

克莱夫-钟(Clive Bell)在他经典的散文《艺术》中讲,只有一件东西能够区分艺术与非艺术:“重要的模式(significant form)”。 钟写道:“必须有某种品质,没有它一个艺术作品就不能称其为艺术品;拥有了它,最小程度地说,这件艺术品也不是毫无意义的。”

什么是这种品质?什么是所有艺术品共有的、可以引发我们审美情感的品质? 什么样的品质存在于索菲娅(Sta. Sophia)、窗户(the windows at Chartres)、墨西哥雕塑(Mexican sculpture)、波斯碗(a Persian bowl),中国地毯(Chinese carpets)、乔托的壁画在帕多瓦(Giotto's frescoes at Padua)、 和艺术大师们如狍孙(Poussin)、弗兰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与塞尚(Cezanne)的作品中? 只有一种可能的答案--重要的模式。在每个模式中,线和色彩以一个特定的方式结合,某些模式和模式之间的关系,激发我们的审美情感(张戟:这种模式是否可以是一种情感模式?不然,文学作品的审美又如何解释?)


1. 美

美是一个物体或人呈现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或者通过感官刺激(如形状,颜色,声音,等等),或者通过一个有意义的设计或模式,或者通过其他的什么东西(如人格),给人脑提供强烈的快乐或非常的满意。[1]另一种说法是,‘美’是一个人、一个事物、一个地点、或者一个主意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可以提供快乐、肯定、生命意义、或善良的感性体验。美的主观经验往往牵涉诠释一些实体的平衡和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导致强大的感情吸引力和情感的满足。

就其最深刻的意义而言,美可能产生一种关于自身存在意义肯定性反思的深刻体验。一个“美的事物”是任何一件能够揭示个人人生目的,或者与个人生命意义共鸣的物件。因此,宗教和道德说教往往注重神与美德,主张自然美作为灵性和真理的一个方面。

美的反义词是丑,即美丽在感觉上的对立面,刺激不快并产生对该事物的深刻的负面印象。丑陋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

“花不迷人,人自迷”是一个常见的短语,同属于这个概念[2]。


2. 美术摄影

美术摄影,有时干脆称为艺术摄影,是指高质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以实现专业人员创造性想象的摄影图片。 这种图片,通常只有有限的版本,以便将其出售给经销商,收藏家或博物馆馆长,而非大规模生产用于广告或杂志。这些图片,有时但并不总是,陈列在美术馆。

在19世纪,有意识的“艺术”摄影的成功尝试可以追溯到维多利亚时代的从业人员,如朱利娅-霭马伦(Julia Margaret Cameron),查尔斯(Charles Lutwidge Dodgson),和奥斯卡-古斯塔夫(Oscar Gustave Rejlander)等。

在20世纪最初的几年,绘画摄影(pictorialism)是一项风靡一时的运动,努力把摄影做得越像一幅画越好。在艺术世界里,这一运动几乎没有产生被视为具有持久价值的作品,其风格和方法现在已被看作是不合时宜的。

在二十世纪中,美术摄影开始逐步被英语语系的艺术世界和画廊体系所接受。 在美国, 少数馆长为此花费了毕生的精力;阿尔弗雷德(Alfred Stieglitz), 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约翰(John Szarkowski), 和爱德华(Hugh Edwards)。

70年代以来,许多画廊接受了这样一个观念--最佳纪录片摄影与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一起,是值得被陈列在画廊里的。从1975年左右兴起许多只展示摄影的新画廊。 这些画廊通常也乐意同时展示美术摄影和纪录片摄影。

传统上,直到七十年代末,以亚当斯(Ansel Adams)为代表的流派风格仍占统治地位;裸体,肖像,自然景观。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有所突破的星级艺术家,如萨利(Sally Mann)和罗伯特(Robert Mapplethorpe),虽然以新的眼光看待这些流派,但仍依赖这种流派风格。 其他的人则在研究抓拍的艺术方法。

整个二十世纪中,摄影图片的尺寸有显着增加。 小版面微妙薄框影像现已罕见,高光泽、墙面大小的相片,很平常的。目前的倾向是省去框架和玻璃,而直接打印到块状的帆布上去。

现在艺术界对彩色摄影的偏爱胜过了黑白,确认彩色摄影在艺术界的地位得益于馆长约翰(John Szarkowski)的大力资助。历史学家普遍把泽考斯基(Szarkowski)1976年在墨马(MoMA)主办的威廉太郎(William Eggleston)图片展定为“色彩的突破”。在英格兰,吉尔伯特和乔治(Gilbert & George)的早期作品被引证为确认彩色艺术摄影在艺术界地位的工作。

美洲组织,例如光圈基金会及其现代艺术博物馆,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使摄影保持在艺术的前列。


3. 当前趋势

目前趋向于谨慎的舞台和灯光设计,而非希望发现现成的图画。摄影师如榫蒂(Cindy Sherman) 和格雷戈里(Gregory Crewdson),等等,皆因高质量的舞台照片引起人们的注意。

艺术摄影家对中等幅面和大幅面相机的偏爱一直超过35mm,但随着高端的数码相机的迅速改善,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90年代以来,艺术世界内部美术摄影家和一些可称之为“用相机的艺术家”之间出现了一些紧张关系。

随着数码相机和图片处理工具(Photoshop)的出现,蒙太奇的艺术摄影再次成了热门;它主要表现在约翰(John Goto)的作品中,曾鼓舞了很多模仿者。纯粹电脑产生的数字艺术(如fractals),通常是明确区别于美术摄影。

在艺术界,除了有限的图书市场,没有试图普及美术摄影作品的具体尝试。 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必须有一双经过训练的眼睛,才能真正地欣赏美术摄影。 由于艺术摄影根本不在学校和教育家的议程上,发展一种大众传播市场的机会仍然有限。 自1995年以来,出现了许多在线的“网上杂志”提供了一种欣赏美术摄影的新出路,但即使这样,仍然只是留有一席之地,销售数字仍然不佳。艺术零售商尝试在网上出售摄影和绘画结果好坏参半,销售量主要来自传统的“大明星”摄影,如亚当斯(Ansel Adams)等。

根据《艺术市场趋势》,2004年拍卖客房销售了7000张照片,照片的平均价从1994年至2004年以每年7.6%递增。 大约80%在美国售出。当然,拍卖纪录,只占私人销售总和的一小部分。

自1980年左右,由于印刷技术的提高,精心印制限量发行的艺术摄影书籍现在已成为收藏家有着浓厚兴趣的一个新领域。这是因为书籍通常拥有高的价值,很少的印数和有限的市场,意味着他们几乎没有重印的可能性。珍藏个别摄影家的摄影书籍的市场正在迅速发展。

“艺术摄影”品牌的威望已经导致了一连串的伪劣产品运用这一品牌的尝试,例如挂历和廉价的海报。


舞台造型(Tableau vivant)是一种画面制作方法,始于早期的美术摄影开拓者,包括19世纪40年代的戴维(David Octavius Hill )和罗伯特(Robert Adamson )。 其他明显的例子有奥斯卡-古斯塔夫(Oscar Gustave Rejlander)的《两种生活方式(Two Ways of Life ,1857)》和查尔斯(Charles Lutwidge Dodgson)的《谢》,等等。今天,这种方法体现在美术摄影艺术家的作品中,如贾斯提(Justine Kurland),罗歇(Roger Ballen),简(Jan Saudek),桑迪(Sandy Skoglund),格雷戈里(Gregory Crewdson ),等等。它也影响到目前的画面构成的发展趋势。

这类摄影有时被随便地称为“舞台摄影”,但这是一个不精确的名词,因为简单乔装的时装模特在街上也是“舞台摄影”。如果图片明显地依靠戏剧或绘画的传统和习惯来设计,舞台造型(Tableau vivant)则一个更准确的词。观察认为,早期摄影的曝光时间长,因此,有必要摆出一个固定的姿势。



摄影 (大约摄于1905-1915,估计是滤光后合成):An undated color photograph between 1905 and 1915 by Sergei Mikhailovich Prokudin-Gorskii

[1] Random House Unabridged Dictionary, © Random House, Inc. 2006
[2] http://www.phrases.org.uk/meanings/59100.html

2007年5月23日

田园与大海

菜园里的笑声

我家的屋后,有个小菜园,种满了各种蔬菜。

残冬退尽,暖风拂拂,韭菜的嫩芽破土而出了,春霜染紫了韭叶,莴苣也长出了宽宽的绿叶。不久,黄瓜长出了巴掌大的绿叶,芸豆伸出须蔓爬上了棚架。丝瓜、辣椒、西红柿......也相继落地生根了。盛夏和秋天是瓜菜的丰熟季节。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芸豆爬满了棚架,开着白色的紫色的小花,结出的串串豆角,像些小佩刀似的挂满了棚架。丝瓜开着小朵的黄花,长出了长长的瓜条。拳头大的西红柿,笑迎艳阳。黄瓜是高产品种,有一次我们去亚特兰大聚会,回家后到小菜园一看,竟长了50多条,妈妈惊喜地说:“哇,长了这么多呀!”我们全家怀着喜悦的心情,吃着鲜美的黄瓜,大饱口福,笑声不绝。

我们可爱的小菜园,姥姥竟笑话爸爸妈妈种植的不规范。姥姥是从大陆来的,从小生活在农村,喜欢种菜,她说菜园的泥土耙得不细,菜畦不笔直,菜园还应该扩展。。。最可笑是爸爸竟把芸豆种在莴苣里,姥爷笑说:“博士种菜,千奇百怪。”引起了一阵阵笑声。

姥姥还让爸爸把通向菜园子的小屋的水泥板挪开铺在通向菜园子的小路上。雨后,小路不再泥泞。妈妈笑着说:“这小菜园让妈妈这一指点就大变样了。”爸爸说:“妈妈是种菜能手。。。”正说着脚下一滑,两手扎撒开,那怪怪的模样,又引起一阵开怀大笑!

大海

当海风轻轻拂去大海上弥漫的晨雾,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顿时涌动的大海腾起天边的火焰,刹那间,宇宙为之通明,那壮观的景象让人心灵为之震撼!

渐渐红日中天,无边的火焰熄灭在大海深处。蔚蓝的大海,横无际涯,蓝得令人心醉。海上白鸥点点,展翅盘旋,水族万宗,沉浮自如。商船.渔船.舰艇.潜艇,海上往复,通往五湖四海。

夕阳西沉,大海张起了天边的夜幕,满天的星斗,在大海里嬉戏,如眉的弯月,笑逐波涛。大海入睡了,海浪吟出夜之歌 --一支不老的和平幸福的颂歌。

大海盛产鱼虾,也不乏贝类,海水含蕴着各种金属,大陆架的石油令各国垂涎,不断地引起争端。繁荣经济,警惕战争,人们在谱写着和平与幸福的乐章。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国家有一片海洋,便有无尽的财富,便兴旺发达。

我爱生命,也爱大海,大海是美丽的,也是富饶的。

-- 父亲于北卡,教孩子们学写作

2007年5月22日

月华如练(八)

冬季里的草原小镇,干冷冷的,梁梁一个人在寒风中站着,望着空荡荡的家,心情格外的凄凉。几天没生火了,家里比家外暖和不了多少。阳阳妈几乎拉走了所有的物品。唯一留下的清式家具,不时地提醒着这是一个家。昔日的美好生活象梦一样。厂里决定把职工楼卖给原来的职工,梁梁在这个家里也呆不长了--家里的钱阳阳带走一些,这些年又花了不少,实在没钱买房子,只得转让给别人了。梁梁的妈妈生病了,梁梁寄了些钱回家,家里分文不取,爸爸给了梁梁一句话:“家里的事你别管,把自己的事理清再说。”梁梁听出了爸爸的不满。“爸爸,我一定给你争气。”“嗯,我相信你。”


天上下起了小雪,寒风卷着枯败的树叶和尘埃呼啸着。“我可以相信自己吗?”梁梁扪心自问,“人立志,而又不遂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梁梁实在没有心情坐在书桌前,信步走上了黑沉沉的街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劳其筋骨,侵其肌肤。。。”梁梁默默地念着,想从古人那里找到些慰藉,一丝苦笑揉歪了他那张本来英俊的脸。

远景里的工人文化宫里灯火通明,广场上依稀传来京剧票友咿咿呀呀的声音,梁梁的心中平添了许多忧愁。不知不觉他又想起了那只白鼠,。。。那白鼠机灵的眼睛望着他,从铁圈里跑了出来,在铁圈外扒拉着。两只前爪护着嘴,长长胡须的嘴飞快地嚼动着,顽皮地盯着梁梁看。原来那白鼠并没有被困在铁圈内,它只是权宜之时,自寻快乐罢了。快乐和痛苦决不是环境的给与,实在是自己的选择。梁梁第一次觉得那只白鼠的可爱,想买回家,又怕养死它。什么时候自己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呢。梁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决定找本武侠小说,回去烫烫脚,钻进暖暖的被窝里,放纵自己一个晚上。武侠小说借阅一天一元,梁梁一天可以看五本,有一家书店觉得亏本,一套书看了一半儿,不借给他了。梁梁央求了半天,人家才答应。后来梁梁也学乖了,遇到这种情况,多给五毛钱。嘿,好说话多了。这是梁梁唯一的奢侈了。梁梁觉得自己从来没缺过钱。

老部长给梁梁在一家工厂保卫科找到了一个工作。条件是给梁梁提供住处。梁梁觉得那套清式家具实在用不上了,就寄放在晴霞家,孑然一身来到这家工厂。新家原是一个废弃的车间的顶楼。车间原来没有墙壁,墙壁是后来改建补上的。墙壁因缩水与支柱之间有很大的缝。每个墙壁事实上是独立地站在地面上,风可以刮进来,月亮可以照进来,真有武侠小说里天人一体的感觉。只是刺骨地冷。厂里还不错,给梁梁安了个特号的大炉子,煤炭随便用。当炉火咆哮时,墙壁映照得通红,炉壁一回儿火红起来。家里也暖和起来了。可半夜醒来,炉子灭了,还是被冻醒,梁梁就这样在一冷一热煎熬着,算是没有被冻死,鼻孔了全是黑黑的煤烟,连汗毛孔里都是。


过了几个月,梁梁和大家都熟悉了。梁梁家因为大,梁梁又是一个人,就成了“工人俱乐部”。每到周末,大家通宵达旦地打扑克牌。打完了就在梁梁那睡。说是“打扑克,打得男女睡一起,打得夫妻闹分离”一点不过分。有一个工人,怀里揣着四幅扑克牌,钻进谁家,可以三天三夜不睡觉,大家叫他“扑克赖子”。大家恨他,躲着他。梁梁就是在这种环境中,练就了在吵闹中可睡觉,可看书的本领。梁梁心里有事,他还是想考出国,或考国内的研究生。所以对扑克总也产生不了兴趣。偶尔打打替补,还经常出错牌,恨得对家大骂梁梁。后来梁梁替补也不打了,旁若无人地吃饭睡觉。一到周末,大家还在梁梁家打扑克,梁梁不视他们存在,他们也不视梁梁存在。就这样,梁梁复习完了所有经济管理的研究生考试课程和外语材料。

小郑偶尔来找梁梁玩,看到梁梁的学习笔记,佩服的五体投地。梁梁总是淡淡地说:“你被逼到我这份上,也一样。”梁梁觉得真应当感谢下岗和离婚。要不然,梁梁决不会安下心来学习。所受的所有委屈,不断地冲击着他的神经,使他痛苦,也使他废寝忘食的学习。对穷途末路的梁梁来说,学习就是战斗,他是一个战士!

孰言书卷无硝烟,笔枪纸盾相竞逐。金榜上下英雄泪,古来征战曾息鼓?



临近年关,厂长请梁梁喝酒。厂长问了问梁梁爸爸的情况。梁梁的爸爸近来心情不太好,主要还是梁梁的事。厂长又问梁梁最近又什么打算,是不是还回厂里。厂长说了一下厂子兼并以后的情况。兼并确实给工厂带来了生机。最近原料车间接到一个很大的订单。想招回一部分熟练工人。梁梁说他还是想考好外语再说。厂长家的二公子开始神侃外语考试的事。厂长家的二公子说:“其实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一样,就是不断地练习、重复。就象毛驴碾米,一圈一圈就碾细了。”二公子惟妙惟肖地在空中画着圈,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晴霞说:“你为什么不去画圈推磨?”二公子说:“我聪明啊,看一遍就会。”然后看着梁梁说:“画圈也不容易,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安静的环境。”又看着晴霞说:“毛驴画圈要先蒙上眼睛。”厂长又问了问梁梁的婚事,梁梁说他还是想阳阳。晴霞说:“你别死心眼啦。人家早嫁给外国人啦。”死心眼的梁梁没再说什么。

梁梁越来越喜欢小郑了,耳鬓厮磨孰能无情。但梁梁总想见阳阳一面。阳阳,我的爱人。。。
小郑有一次对梁梁说:“你心里放不下阳阳。你可能一辈子也放不下。” 梁梁的一切都在小郑眼里。梁梁放不下阳阳,他也放不下小郑啊。

梁梁回到家里,琢磨着二公子的话,觉得自己应当在熟练上下些工夫。回到老家,看着妈妈,妈妈又添了许多白发。望着妈妈,梁梁的眼泪不知不觉地就流了出来。紧张了许久的心情也松弛了下来。“这才是我的家。”梁梁幸福地想着。


月华如练(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