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9日

曾国藩 -- 汇聚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曾国藩

-- 本文节选自《正说清史十二臣》, 余沐著 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清嘉庆十六年(1811)十月十一日,在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一个叫白杨坪的偏僻村庄,诞生了一位对晚清历史影响颇大的人物——曾国藩。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直到他的祖父曾玉屏时才成为当地一个拥有100多亩土地的小地主,而他的父亲曾麟书43岁时才考取一个秀才。但是中国人总是喜欢把一些灵异之事附会到大人物身上,对曾国藩也不例外。

出生:巨蟒转世的神话

传说曾国藩出生的前一天晚上,其曾祖父曾竟希公做了一个梦:一条巨蟒,盘旋空中,旋绕于宅之左右,接着入室庭,蹲踞良久。老人第二天早晨百思不得其解,随即有人告诉他:“恭喜公公,今早添了一个曾孙了。”老人一听,恍然大悟,认为这新出生的曾孙就是那条蟒蛇投的胎。他联想起唐朝名将郭子仪出生时其祖父也梦见大蟒蛇进门,因此认为曾家将来也要出一个大贵人。很快曾国藩是蟒蛇投胎之说就在当地传开了。随着曾国藩的名气越来越大,这个说法也就越传越远。

事也甚巧,曾国藩生有疥癣,小时还并无多大痒痛。到了35岁以后,曾国藩的功名官运,一天一天地高升,他身上的疥癣也随着一天一天地扩大,简直奇痒无比。曾国藩在日记中多次记载,苦不堪言。

在曾国藩祖屋的后面,“旧有古树一株,为藤所绕,树已槁而藤且益大且茂,矫若虬龙,垂荫一亩,亦世所罕见者”。这条巨藤,活像一条巨蟒,乡人称之为蟒蛇藤。曾国藩在世时,藤叶藤枝,迎风摇曳,得意洋洋;待曾国藩死后,该藤就叶落枝枯,不久就死了。人们对此觉得很是奇怪。

这样,巨蟒入梦,癣如鳞,祖屋藤似蟒蛇,种种异事都发生在曾国藩身上。有人因缘附会,杜撰了曾国藩是巨蟒转世的神话。

当然,上述传说或巧合、或附会、或杜撰,不足凭信。但是,如果我们抛开评判功过是非的定性评价,曾国藩一生为人处世、成就的事业,确实是常人所难以企及的,有时甚至真有点像是天佑神助。


出名:“曾剃头”、“曾屠户”与“中兴第一名臣”

可以说,曾国藩真正走上历史前台,施加他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独特影响,是以他在原籍襄办团练,协助地方官筹办“防剿”开始的。这不仅关系到曾国藩的一生荣辱,而且关系到大清王朝的气脉运数。从这时起,曾国藩的才能和个性逐渐得到展示;也是从这时起,人们给了他各式各样的骂名和美誉。


“曾剃头”、“曾屠户”。在太平军巨大声势的影响下,湖南政局动荡,许多不满地方官压迫和地主豪绅盘剥的农民趁机起来活动。曾国藩看到湖南的形势严峻,存在着爆发大规模起义的危险,因此断然采取铁腕高压政策。一方面,鼓励乡绅捕杀和捆送本乡、本族之敢于反抗之民,“轻则治以家刑,重则置之死地”,各地的土豪劣绅平时就欺压良善,此时更是为所欲为。另一方面,在团练大臣公馆直接设立审案局,“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审案局成为在司法部门之外可以随意捕人、审讯、杀人的机构。因为用刑苛酷,凡被抓入审讯者,很少能够生还。据曾国藩自己奏称,截止到咸丰三年(1853)六月,仅仅4个月,审案局就直接杀人137名,其中“立予正法”者就达104名,“立毙杖下”者2名,“监毙狱中”者31名。

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在家杀人,以至于该县县官熊某心知冤屈太甚,对自己不利,没有几天就要私哭一次。有人问他何故,他说:“曾四爷又欲假我手杀人矣。”

在曾国藩的恐怖政策下,湖南地方的地主豪绅势力又抬起头来,使湖南不仅没有成为太平天国革命新的策源地,反而成为曾国藩集团镇压太平天国牢固的后方基地。咸丰皇帝对曾国藩的做法十分赞赏,他在曾国藩的奏折上朱批道:“办理土匪,必须从严,务期根株净尽。”但是老百姓和社会舆论却激烈地抨击曾国藩的屠杀政策,“曾剃头”、“曾屠户”之类的诨号和诅咒传遍湘省。

“中兴第一名臣”。对于清廷而言,曾国藩能够带着他培养起来的湘军将几乎使清王朝灭亡的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下去,挽救了清王朝即将覆亡的命运,并将清王朝带向了所谓的“同治中兴”,自然是“功莫大焉”,也无愧于“中兴第一名臣”的“美誉”。关于曾国藩与太平军之战,许多历史读物中都有介绍,这里不必多言。而他以一介儒生开始带兵,从襄办团练开始,最后练就了近代中国第一支“兵为将有”的军队,并把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下去,其中的原因就不仅是“天佑神助”了,其人确有非凡之处。

从治军来看清朝的正规军主要为“八旗”和“绿营”两部分,八旗和绿营都有兵籍,父死子继,世代相沿。长期以来因为没有战事,养成骄惰的习气,战斗力很差。又因为兵归国有,“将与将不相习,兵与兵不相知,胜则相妒,败不相救”,所以战斗力很差。曾国藩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所以他要重起炉灶,编练新军。

首先,变世兵制为募兵制。从兵源来说,主要招募那些强健朴实的山乡农民,不收营兵,也不收奸狡之徒。从军官来说,主要招聘绅士、文生担任,曾国藩还提出湘军军官的几条标准:“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汲汲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可见其选拔很严。从军队组织来看,实行上级选拔下级的层层负责的制度,即统领由大帅挑选,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官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官挑选,士兵由什长挑选。曾国藩认为,这样由上级挑选下级,上下级经常是同乡、朋友、师生等关系,而且下级会感念上级的知遇之恩,这样平时容易团结,有了危难也会相互照应。他说:“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吾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这样,基本解决全军上下团结一心的问题。

其次,增加兵饷,诱之以利。湘军每月饷银是绿营兵的三四倍,这样,“将士愈饶乐,争求从军”。

再次,注意对军队进行纪律教育和政治教育。曾国藩看到清军因为军纪涣散,不仅战斗力差,而且在百姓中口碑很坏。为了取得政治上的主动,他强调军纪要严明,以争取民心。曾国藩作为一位文化型的军事长官,他以理学家的身份,每逢军队操演都要亲自训话,对那些以农民为主体的军人们进行儒家思想和精神的教育,“反复开说至千百语,但令其无扰百姓”。他还自撰一首《爱民歌》: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要先爱百姓。
  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人。
  百姓被贼吃了苦,全靠官兵来做主。
  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

  ……

可见,在曾国藩心目中,军队不仅要会打仗,而且要有思想、有信仰。这也是他选兵要选诚笃的农民,择将要择有文化的绅士和文生的原因所在。与同时代的将领相比,确实要高出一筹。

从政治来看在与太平军的较量中,曾国藩很注意争取政治上的主动。

首先,他把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美化成不仅是“保国”、而且是“保教”,《讨粤匪檄》中攻击洪秀全最激烈的一点就在于:

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
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焉能袖手坐视,不思一为之所也!

当以大清的名义已经很难唤起百姓支持的时候,他便抬出了孔子、孟子,攻击太平军信仰天父、天兄,其要害是要灭亡儒教、荡尽传统文化,那么他的镇压就成了为延续中国文化血脉而进行的正义行动。曾国藩的这一做法,确实赢得了一些人的支持。


出丑:处置天津教案不力

同治七年(1868),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就在他直隶总督任上,同治九年(1870)发生了天津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利用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特权,大量涌入中国,他们并不单纯地从事传教,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推行文化侵略政策的工具。由于他们背靠本国政府,在中国享受治外法权,使教会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权势力,成为西方列强侵略势力的突出代表。中国民众屡受欺压,清政府却一味忍让,使民众无处申诉,民族主义情绪越来越高涨,“怨毒积中,几有‘与尔偕亡’之愤”。因此,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民众多次掀起反对教会势力的所谓教案。天津教案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发生的。

天津作为当时清朝京师门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为对外通商口岸,也成为西方列强在中国北方的侵略基地。他们在这里划定租界,设立领事馆、教会,租地造屋,一味逞强,早为中国人民深恶痛绝。

同治九年五月,法国天主教育婴堂所收养的婴儿不明不白死亡的达三四十人,那时百姓的孩子也经常失踪,因此百姓中就流行着一种谣言,说是天主堂的神甫和修女经常派人用蒙汗药拐了孩子去挖眼剖心。而天主堂坟地的婴儿尸体又有不少暴露在野外,被野狗刨出吃了,“胸腹皆烂,腑肠外露”。百姓见了,更是群情汹汹,说这正是洋人挖眼剖心的证据。

5月21日,一个名叫武兰珍的拐犯被群众当场抓住,扭送天津县衙。经审讯,武兰珍供出系受教民、天主堂华人司事王三指使,迷药也是王三所授,先曾迷拐一人,得洋银5元。教民王三是一个开药铺的商人,依仗教会势力,欺压良善,早已引起公愤。

在这种情况下,通商大臣崇厚和天津道周家勋拜会法国领事丰大业,要求调查天主堂和提讯教民王三与武兰珍对质。

丰大业答应了这一要求,将王三交出与武兰珍对质。结果证明教堂并无挖眼剖心之事。哪知当衙役送王三回教堂时,一出署门,百姓就争骂王三,并用砖石掷他。王三向神父哭诉,神父又转告丰大业。丰大业两次派人要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派兵镇压。后见崇厚先后只派两人,不肯应命捕人,丰大业怒不可遏,不仅鞭打来弁,而且还倒拖其发辫,赶往三口通商大臣衙门找崇厚算账。他脚揣仪门,打砸家具,接连两次向崇厚开枪,幸被推开,没有伤人。但枪声传出,引起误解,街市哄传中法开战,鸣锣聚众,拥往通商大臣衙门“帮打”。崇厚怕出事,劝丰大业等民众散去后再回领事馆。丰不听劝告,狂吼不怕中国百姓,气势汹汹冲出门外。人们见丰出来,自动让道。不料丰大业走到浮桥时,遇到天津知县刘杰。丰不分青红皂白,就向刘开枪。虽没有打中刘,却打伤了刘的跟丁。这一来犯了众怒,百姓一拥而上,你一拳我一脚,将丰大业打死。发怒的民众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赶到天主堂,烧毁望海楼教堂,杀死神父两名,还到仁慈堂,杀死修女10名,又去了法国领事馆,杀死两人。就在同一天,还杀死法国商人两名和俄国人3名,信教的中国人三四十名,焚毁英国和美国教堂6座。这次事件中先后计打死外国人20人。这就是有名的天津教案。从事情的发展过程来看,天津教案是一次群众自发性的反帝斗争,根源还在于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侵略,是群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自卫行动。

天津教案发生后,法、英、美等国一面向清政府提出抗议,一面调集军队进行威胁。清政府大恐,一面要各地严格保护教堂,弹压群众,避免类似事情再发生,一面派直隶总督曾国藩前往天津查办。

曾国藩闻知天津教案后,十分惊恐。自从与洋人打交道以来,深知中国远非外人对手,因此对外一直主张让步,避免同洋人开仗,通过维护洋人在华利益,换取中外所谓“和好”局面。他认为以往教案,仅伤及教士,洋人就出动兵舰相威胁,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次殴毙领事,为前所未有,法国必不肯罢休。洋人凶悍成性,天津民风好斗,双方各不相让,很可能构怨兴兵,酿成大变,自己也可能丧命。因此他写下遗嘱,告诉长子曾纪泽在他死后如何处理丧事和遗物等。基于这种估计,他只得勉强硬撑,硬着头皮前往天津。

曾国藩于同治九年六月初十日一到天津,立即发布名为《谕天津士民》的告示,对天津人民的行动多方指责,诫其勿再挑起事端,引起天津绅民的不满;随后释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并在奏折中为洋人在中国的行为进行辩护和洗刷。该折传出后,全国舆论大哗,“自京师及各省皆斥为谬论,坚不肯信”,“议讥纷起”,“责问之书日数至”。曾国藩自己也承认:“敝处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护天主教本乖正理”,“物论沸腾,至使人不忍闻”。

尽管如此,曾国藩仍然坚持己见,按照法国人的要求在天津大肆搜捕五月二十三日参加反洋教的群众,名曰“缉拿凶手”。但天津民众却把他们当成英雄,致使曾国藩虽然抓了80多人,但其中供认不讳的所谓“真凶”只有七八人,其余都不肯吐供,也不愿指证。曾国藩认为只杀几个人数目太少,难以使洋人满意,仍不能很快结案。于是一面对被捕群众严刑拷打,一面加紧搜捕,一定要凑够20人,为丰大业等20个洋人抵命。曾国藩认为:“在中国戕(qiāng)官毙命,尚当按名拟抵,况伤害外国多命,几开边衅,刁风不可长。”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也认为“冀终归于一命一抵了案”。曾国藩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洋人满意,长保“和局”。他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认为“中国目前之力,断难遽启兵端,惟有委曲求全一法”。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结果是:判死刑20人,流放25人,天津知府、知县革职并流放黑龙江“效力赎罪”;支付抚恤费和赔偿财产损失银49万两;派崇厚作为中国特使到法国赔礼道歉。

天津教案办结之后,对曾国藩的谴责更甚,“诟詈之声大作,卖国贼之徽号竟加于国藩。京师湖南同乡尤引为乡人之大耻”,会馆中所悬曾国藩“官爵匾额”“悉被击毁”,并将名籍削去,即不再承认他是湖南籍人。曾国藩闻之引为大恨,中经几许周折,财、力兼施,只不过将难堪之处略为掩饰了一下。

这样,曾国藩这位“中兴名将”、“旷代功臣”,转瞬之间变成“谤讥纷纷,举国欲杀”的汉奸、卖国贼,“积年清望几于扫地以尽矣”。

客观地讲,曾国藩也只不过是秉承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意志行事,接替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李鸿章对最后判决并无多大改变,仅因俄国只索经济赔偿,不要中国人抵命,将原来20名死刑改为16名死刑、4名缓刑,其余无一更动。

曾国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我们摆脱各种政治因素后,从历史实际出发,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身上汇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他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补天者,他“承往古衰朽之续”,又“开近代风气之先”,他实现了从理学家到洋务派的转变;他是近代军阀的开山鼻祖,是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他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化身。

  

2007年11月27日

王蓉芬:撕裂“八.一八”的正气之花(下)

王蓉芬:撕裂“八.一八”的正气之花(下)
文章来源:篝火文丛 文章作者:守园人 发布时间:2007-11-16 字体: [大 中 小]
王蓉芬:撕裂“八.一八”的正气之花(下)

四、冰火“八.一八”

王容芬——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德语专业的四年级学生,是“八.一八”在天安门广场首批被接见的百万红卫兵和革命师生之一。那天,她在观礼台上,还是在红海洋中?其时她参加过红卫兵了吗?……绝对可以肯定的只是:她与同一天登上了城楼的宋彬彬——从十三天前校长惨死于麾下的阴影里,走到红司令巨大光环中的宋彬彬,那一天的观感之别,绝对不啻于霄与壤、冰与火——

彼日彼时的宋彬彬,如果原本还有所忐忑——如果说她尚有一丝未全泯灭的少女天性的慈柔,那么在城楼之上,这一切全被红太阳的光焰转化作了幸福、荣耀、骄傲、铁与血决心——有她次日登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的雄文为证;而十九岁的王容芬呢,却心坠冰谷,脑海里翻江倒海着从解放军报头版发《海瑞罢官》,讨村伐店的举国怒潮,到统帅欢呼“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掀起的神州狂浪,从8.5北师大女附中副校长卞仲耘被殴致死开始的红八月校园风暴,到红卫兵血腥地杀向社会……”

——“尊敬的毛泽东主席: 您在干什么?......
——请您以中国人民的名义想一想:您将把中国引向何处去?”

尤其是眼前发生的一切:“八.一八”撼天动地的红海啸,城楼上统帅与副统帅的一身戎装,宋彬彬亲手给红司令戴上红卫兵袖章,红司令“要武“的的耳提面命……无一不使对德国历史深有研究的王容芬,洞见城楼上“披上军装的皇帝”运动群众的暴力持仗;林彪的高腔长调,则让她想起希特勒睥睨世界、歇斯底里的录音——她说“两者简直没什么区别”!而广场上举着红宝书的欢呼呢,难道不像森林般的纳粹举手礼吗?!

——“文化大革命不是一场群众运动,是一个人在用枪杆子运动群众。”
——我郑重声明:从即日起退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五、淹没青春的苦难

抱着必死的决心发出这劫世之悲、邦国之忧、正气之吼之后——其时,遍体鳞伤的老舍早已自沉太平湖——喝下了四瓶敌敌畏的王容芬,已然倒在了苏联驻中国大使馆前!等她醒过来,她已经躺在公安医院;接着被送往监狱,开始了像林昭那样漫漫近十年的铁窗辗转。知情者说,“她在监狱受到非人的磨难。有一次看守把她的手拧在背後,上了半年的“背铐”,吃饭是滚在地上用嘴啃看守扔来的窝窝头。当背铐终于取下来时,锁已经锈住,用钢锯才锯开,手已经动不了……”直到在远离京城的一孔黄土窑洞里,一位当地专政人员疙疙瘩瘩地向她宣读了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她无期徒刑的判决书——迄今网传宣判王容芬无期之时是1978年1月,然而,既然后面这段文字所转述的,是依据王女士亲撰文字,笔者疑该是1976年中。

判刑后劳改了两年半,正当狱方以“拒不认罪、反抗改造”为名向京城申请给她加刑时,半人半神死后的神州,又在天旋地转:甚至一个在看守所给她上过刑的专政人员,竟也带着十年刑期被发配到她所在的监狱,还和她住一间牢房,成了名副其实的同窗。一九七九年三月,加刑的凭证也变成了平反的依据,“攻击无产阶级司令部”变成了“反对四人帮”。王女士辛酸的幽默,却是“法制中国”永恒的特色——“平反虽然留了尾巴,好在最后一句判词是:“宣布无罪,立即释放。”

进去时个十九岁的花季少女,等到出来时她已经三十三岁!

王容芬在狱中耗费了十三年的青春,与十年浩劫、三年徘徊完全同步的十三年!位卑与国难,思想与专制,监狱与劳役,在近5000个昼夜里交织绵延着一个大写女人的人生传奇,以致无数网贴这样感叹,又是女的!更多人则为这位巾帼肯定“壮烈”了而哀叹。十三年祖国啊——一个巨人用枪杆子运动的中国!历史的回音壁,终于以轮回反正而归趋于“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回应了花季少女当年早慧而勇敢的悲仰长天!这声音昭告天地人间:纵一代代青春仆下、老去,正气中国永恒!

——这样大写的“苟活者”,自与林昭、李九莲张志新烈士同在天地之间!

六、继续大写着的“苟活者”

感谢坎坷而古道热肠的的费孝通先生,为良知中国,顾念着这位巾帼。出狱后的王蓉芬被他推荐到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从事研究工作。她饱经磨难的体貌,显然与实际年龄不相称。然而不同于出狱后依然寄望于体制的胡风,更有别于曾经那么才气横溢、却木然于狱外的路翎,也与大洋彼岸用自然与大气包裹自己余生的宋彬彬大不一样——看到了造神运动的陨灭,并非王女士陶醉自得的界碑,而只是一颗悲悯心在精神天地不竭探掘的基石:“我如狼似虎读史书,补功课,一把年纪出国觅师写论文,求索人类历史上重大灾难的理论根源。......”

后来她终于成为著名的研究韦伯思想的专家,译介了大量德文社会科学名著,包括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与道教”。之所以1989年6月她前往德国,是由于她所申请和筹备的“韦伯与中国现代化国际学术会议”,原订于6月14日韦伯125诞辰开幕,万事俱备,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如期召开,只好改搬到韦伯故乡开。她甚至成了著名学者傅国涌回望中可以与太阳媲思想美的星星——傅先生深情地说:

“有幸以研究韦伯为业的王容芬曾是我最喜欢的学人。在韦伯的著作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王容芬译的《以政治为业》、《以学术为业》,我常常把韦伯的话当作格言。”

其实,继续大写着的“苟活者”——王蓉芬还出版了或正在出版《燧人氏》、《庖牺氏》、《有巢氏》等远古史小说系列。我相信,终有一天,她的文革红墙小说《乐人》也会面世——为了纪念文革四十周年,她不仅在读书公园以“我跟毛泽东不得不说的故事”序引了她的《庖牺氏》,还登陆了《乐人》的一章:《通天》。

七、为了正气中国,铭记

宋彬彬是“通天”并且留恋那“通天”时光的,她的“八.一八”风采才会穿越世纪,又走出玛雅《八、九点钟的太阳》的那团阴影,如此辉煌地出现在九月九日的母校庆典。不知道林彪的大女儿和章伯钧女儿那一天,会不会再一次,在电话两端唏嘘?倒是并非校友的我们,应该感谢宋彬彬——是恶之花,让我们不能不想起了美之花,想起美的追寻与守护同样应该穿越世纪!追寻着那十九岁的贞烈,原来依然还在如此执着、如此深情地呵护着正气中国!原来历史依然像四十一年前那样奇诡——王蓉芬也和宋彬彬一样,就六十岁了,还在不约而同,以依然各自花季那样的魂灵与方式、在另一个世纪继续着各自与一个巨人举世瞩目的故事。

为了中国,怎能不铭记这黑白故事——记住“八.一八”并蒂绽开的美与丑?!

王蓉芬:撕裂“八.一八”的正气之花(上)

王蓉芬:撕裂“八.一八”的正气之花(上)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守园人 发布时间:2007-11-16 字体: [大 中 小]
王蓉芬:撕裂“八.一八”的正气之花(上)

一、恶之花牵引着的追寻与守护

文革那年十九岁的姑娘,今年该正好六十岁了。所以举笔之际自己也茫然:究竟是难忘那正气浩然的花季巾帼呢,还是在遥祈王容芬女士的六十华诞?

也许都是吧。不过对于我,也许又都不是最重要的:是的,确实应该说,最是八.一八的恶之花——是九月九日宋彬彬穿越世纪的风采,牵引着王容芬几乎同时站在了我的追寻与守护之中!

王蓉芬:撕裂八.一八的美之花——正气之花!

追寻中才得知:也恰与恶之花高调穿越世纪不同,今年七月,奇迹般活着的美之花虽也现身读书网:上来第一句却是如此低调:

“苟活者与烈士天壤之别!”

不,历史就是历史!无情又有情的历史拒绝遗忘恶之花,也拒绝遗忘美之花。历史在本质上摒绝正邪黑白之间丝毫的茫然——宋彬彬穿越世纪的八.一八风采世所难容之时,就是撕裂八.一八的王蓉芬又一次被良知与正气拥紧之日。

政改维艰,但精神中国永远不会放弃这样的信念与努力:未来中国文革博物馆有耻辱柱、也一定会有正气馆;正气馆里,一定会有林昭致人民日报编辑部的那封信,一定会有李九莲的绝命书,一定会有遇罗克的《出身论》……也一定像不会忘记红八月符号的宋要武那样,绝不会忘记以正气撕裂八.一八的王容芬女士——作为八.一八宋彬彬为红司令亲自戴上红袖章的那张历史性照片对立的正气中国,一定会有王容芬写给毛泽东的这封退团信——

二、十九岁 撕裂八.一八的美之花

王容芬写给毛泽东的退团信

尊敬的毛泽东主席:
请您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义想一想,您在干什么?
请您以党的名义想一想:眼前发生的一切意味着什么?
请您以中国人民的名义想一想:您将把中国引向何处去?
文化大革命不是一场群众运动,是一个人在用枪杆子运动群众。
我郑重声明:从即日起退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四年级一班学生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德语专业

王容芬 1966年9月24日

是啊,林昭“告别组织性”的“良心”之花,孤绝地灿然着她25岁的绝代风华;叛逆的李九莲,由红卫兵团长转而全面抨击登峰造极的“九大”时,也已经23岁了;遇罗克写《出身论》是25岁。

那么历史怎能不把特别的敬意——赐予当年十九岁的王容芬?!仅仅十九岁啊!是慧气,是勇气,更是绝唱精神中国的正气:十九岁的王蓉芳竟能、竟敢、竟会那样石破天惊上书领袖:

您在干什么?

——在宋彬彬立马恪遵最高指示更名为“要武”的千万效颦、亿万狂醉之中,在那红潮滚滚、万马齐喑的日子!

历史竟是如此奇诡:即使在八一八,它也并开着恶之花与美之花!即使对七亿信徒疯狂顶礼的神,五千年正气中国也通过一个十九岁的尊严,大声请求:

请您想一想,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义,以中国人民的名义!

三、“那一天”还用问谁么?

这是文化大革命上书集中最著名、最脊梁、也最灵魂的正气篇!

是不是最青春的一篇呢?真是遗憾——月初在东郊送别包遵信先生时,老鬼引见的一位不就是《上书集》的主编吗?被他缠问好一阵李九莲,却忘了问问王容芬!
然而“1966年9月24日!”!

——王容芬上书的那一天,还用问谁么?

那一天,李九莲正在来北京朝圣的呼啸列车上——所有过道、连行李架、洗手间都层叠着躁动着狂热的青春的列车上。

——是的,即使对于同样正气的李九莲,王蓉芬也属早慧!

那一天的我呢,白天不是在人大门口参观冰心的高跟鞋展览,就是在冯友兰或作家协会的院子里虔诚地抄着大字报,或在北影等候老鬼电影版的妈妈——谢芳、崔嵬、于洋、葛兰等低着头、排着队劳改归来。怯怯回答着红卫兵的厉声喝问时,谢芳、葛兰那痉挛着的脸上,惨然着一缕不失优雅却因此更显凄然的笑,42年了,那恍然如昨惨笑,依然清晰而无限延伸地注释着王容芬上书中“眼前发生的一切”。

而也许正是那个晚上——我们学院是9.20到京等候“十.一”那次百万接见——在寄宿的北京矿冶学院某宿舍楼下,矿院红卫兵向列队而坐的我们所传之“经”所送之“宝”,竟然只是疯狂的铜头皮带下奄奄一息的一位教授与她的妻子。我至今记得那疯斗狂抽耸人听闻的罪名——“涉嫌杀害”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妹妹毛泽香!我也至今记得主持会议的那位红卫兵大姐,那张比宋彬彬还文静的脸上满是肃杀,比秋雾还阴沉。而且,正如宋要武(彬彬)是东北局首长的女儿,那位女红卫兵据介绍也是西南局某大员之女。不知道那教授夫妇是否能活过红八月开始的这场皮带风暴,1700场这样的风暴就是这样发生、展开着的!—— 或许就是在王容芬给“尊敬的毛泽东主席”上书分分秒秒里,在我眼前,呼啸着鞭子与呻吟!

毋庸讳言,面对在北京、在“眼前发生的一切”,最初确心随之痉挛,为之惊悸,也为之生发院系或社会运动环境层次上的忧疑与重新选择。可千百万个这样的“我”却何曾又何敢深想“眼前发生的一切意味着什么?”就更不曾疑问过伟大领袖“将把中国引向何处去?”了。——直到三年后,几乎同样的疑问在李九莲恋爱信中出现,我直到七年后为李九莲的悲悯与抗争中,还常常自扪是否异端?——相反,我永远不会忘记:所有的惊悸忧疑都淹没在十月一日海潮般的“万岁”声浪里——几乎可以说,大陆中国没有一个城市,不是被从北京朝圣回来,敬畏、麻木中虔诚而自负的我与我的几乎整整一代,亦步亦趋导入红色的疯狂!

——我和我的同代人这永远的耻辱,正是十九岁王蓉芬永与正气中国同在的荣光!

我的同代人啊,那一天,你眼前发生的难道不也是这些?那一天以及那一天之后你所做的不正如千百万个这样的“我”?当年我们是整整一代集体地疯狂和呐喊;四十一年了,我们又罕有例外地堕入沉默的大多数;权势的窒息与愈趋两极的现实,又从不同的方向共同地加深了这种沉默。无声的中国。拒绝为那一天和那一天之后忏悔的中国。狼图腾喧嚣的中国:宋彬彬的八.一八风采,不就是这样穿透着世纪中国的吗?


而那一天,王容芬在给中共中央、给共青团中央、给团校、给“伟大领袖”写的信上贴着邮票;然后买了四瓶敌敌畏喝下………

2007年11月23日

国运 -- 历史的转折

曾国藩

江山代有杰人出,各领风骚三十年。
-- 于右任

一八六〇年,曾国藩上奏折,洋务运动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14卷,第11页)。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欣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孙中山


一八九四年十一月,兴中会成立了

一八九四年十一月,在孙中山的积极推动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第一个团体--兴中会成立了。最初入会的会员有二十余人,以后陆续入会的又有九十余人。檀香山兴中会的章程是由孙中山起草的,这篇章程,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大声疾呼地指出当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说:“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在入会的秘密誓辞中,更明确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的革命纲领。

董必武同志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说:“孙中山在一八九四年的中日战争前后,开始他的革命活动。当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在中国民族遭遇到严重危机的时期发动了革命斗争。这个革命的直接目标是推翻那已经成为外国帝国主义走狗的清朝的腐朽统治。这个革命运动,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理想。”①[《新华半月刊》,1955年4号。]

李大钊
一九二一年三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这一天下午,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人民解放军三军受阅部队迈着威武雄壮的步伐通过天安门前。群众游行的队伍高举红旗,纵情欢呼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的诞生。


邓小平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讨论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会议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强调党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就是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WTO


二〇〇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國加入世贸组织

从2001年加入WTO,中国彻底告别了思想路线的争议,走上了融入全球经济潮流之路,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新的时代。虽然此后也发生过几次反思改革的争论,但也只是趋于完美的修正,再没有过去几十年间政策的大起大落。[ 21世纪经济报道: “伟大的社会”:一条路线的坚持]

东方网11月11日消息:据瑞典报纸11日报道,瑞典贸易大臣莱夫·帕格罗茨基10日在多哈发表讲话说,中国入世具有多重的重要历史意义。

帕格罗茨基说,首先,中国入世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成为一个以规则和解决争端为基础而不是建立在对抗和威胁之上的体制的组成部分,“世界现在变得更加完善起来”。

帕格罗茨基说,中国入世必将推动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正常化,其重要意义将不仅仅局限于亚太地区,并将波及全球。

帕格罗茨基还说,中国入世的第三重重要意义是,将加强发展中国家在世贸组织中的影响力。

此间媒体在11日的报道中高度评价了中国入世的重要意义。瑞典最大的晨报《每日新闻》说,中国入世将不仅给中国自身,而且也将给世贸组织其他成员和世贸组织带来巨大的变化,因此这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瑞典另一大报《瑞典日报》说,经过长征,中国终于实现了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性目标”。

新华网东京11月11日电(记者)日本主要报纸11日均以头版、多版详细报道了世界贸易组织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决定的消息,同时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经济本身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每日新闻》报道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加速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加剧竞争。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将在世贸组织内发挥与美国、欧盟不相上下的影响力。同时,中国因放宽限制,海外厂商加快抢滩步伐,也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 本文各段落全部节选于互联网

2007年11月20日

海外华人与文化渗透


关键词:海外华人,文化渗透


〇、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14卷,第11页)。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欣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一、

一八七九年,孙中山到檀香山后,在当了一个时期学徒后,就到英国教会所办的学校中读书,系统地接受了资本主义的教育。这种资本主义的教育,对孙中山思想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后来回忆说:“忆吾幼年,从学村塾,仅识之无。不数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学,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同国同学数人互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胞之愿,于是乎生。当时所怀,一着必使我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者。”因此,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榜样来“改良祖国”,就成为孙中山的朦胧的理想。[金冲及 胡绳武《论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兴中会的成立》 文章来源:《历史研究》1960年第5期]

二、

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日本成功地改变其在蒙古形象的主要做法是,除了经济援助以外,加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日本人知道,只有文化渗透才能在蒙古民众心中产生深远影响。[新闻来源:军事新闻网]

三、

中国驻比利时大使章启月表示,置身海外的每一位中国人,尤其是已经深入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身边的当地人,改变他们对中国的落后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位海外华人,都是一个国家的“发言人”[驻欧盟记者 杨丽明 - 中国青年报]


中国侨网消息:据马来西亚《国际时报》报道,中国驻古晋总领事谢福根拜访古晋海南公会时指出,海外华人不管是对中国或是各自所在国的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

他说,如今中国的崛起和经济腾飞,海外华人也是其中的推动因素之一。

同时他也认为,马来西亚能取得如今的发展、繁荣,华裔的贡献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无论是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亦或是教育都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谢福根也指出,倘若一个国家与社会没有文化,那么肯定也不会繁荣,甚至是没有前途。有鉴于此,他认为年长的一代在为了下一代着想,为国家的经济、教育及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文章来源:中国侨网]


四、

美国主要采取利用影视作品进行渗透的方式。实事求是地讲,美国电影工业确实发达,水平确实世界第一。美国所拍出的电影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美国式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融入其中。在你被电影情节吸引的同时,也接受了一些美国文化。在对美国大片痴迷的人中,绝大部分是青少年,由于知识层面和深度的限制,他们容易忽略一些问题,而只被情节吸引。

中国在文化渗透方面有自己的方法。这是一种“打入敌人内部”的方式。中国到美国留学和移民美国的人数越来越多,这些人就是文化的种子,他们在与美国社会相接处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开来。最长的电影也就3多个小时,鲜活的生命会用一生传播文化,并且他们的子孙会继承他们的工作。虽然他们也会渐渐的被美国文化同化,但这无法抹杀他们对中国文化传播所作的贡献。[MaJie - 新浪]


五、

对二十一世纪的海外华侨华人,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丘立本这样描述:人数将继续增加,主要聚集在欧美国家,最重要的是他们对居住国的认同感将增强,与当地的融合程度会更高。

这位多年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目前致力于人口国际迁移研究的专家说,二十一世纪人口的国际迁移是与资金、信息、商品的全球流动相一致的,是必然的和合理的,其趋势不可阻挡,华侨华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他认为二十一世纪华侨华人的心态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中国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移民到海外的中国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是一致的,华侨期待祖国的支持,祖国也对华侨寄予希望。二十一世纪的华侨华人则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可以做外国人,也可以保持中国人的身份,他们寻求自身的发展,他们可能作为当地的一个少数民族——华族而存在,他们与中国保持一种传统的民族关系的交往,从中华儿女变为中国人民的亲朋好友。

当然,中华文化仍旧会继续对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产生影响,但是海外华侨华人更多的属于世界。[赵海燕 - 畅想新世纪:海外华侨华人将为世界文明作出新贡献]

参考: 西学东渐的历程  

 
-- 本文各段落全部节选于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