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6日

弃老洞的故事

我依稀记得小的时候姥姥讲过弃老洞的故事。这个故事通常是家长教育子女善待老人的。

很久很久以前,中国古代有一个风俗——“六十岁还家”。大概是人到了六十岁时,就要到坟墓里去了。这种坟墓,称作“油篓坟”。幽幽坟墓一直到文革时期还有。

我们村后有一个土疆子,是高出村平面两米多的一块高地,很平坦。小孩在那里拾草,有人在那里打过兔子。疆子边上是丛生的山枣树。山枣树在秋天的时候,结着一串串的、红红的山枣。山枣和红枣不同,有一个很大的核,只有薄薄的果肉。这种东西却是妹妹的美食。妹妹在山枣树的丛中,跳来跳去,采摘山枣,追逐着蝴蝶。一会儿就采一口袋。

那年是七三年前后,妹妹只有五六岁。

依稀记得,就是在这个时间,见过油篓坟墓的样子。那座油篓坟在一片桦木的林子里。桦木在一片低洼地里,地面很潮湿,横七竖八地躺着一些枯死的桦木枝,斑驳陆离的桦木枝上,是一堆一簇的青苔,间或有白色的蘑菇和黑色的叶木耳。没有路,地面很滑,所以看得很仔细。

油篓坟就在这片桦木林里,当时感觉坟墓很深,一个七八岁的小孩进去,可能就上不来了。所以没敢进去。坟墓是青砖拱起的。有点像延安的窑洞。在地面以下,小得很,不到一个小孩高。虽然小,建筑质量一点不差。墓穴里有一个鼎状的香炉和一团头发,飘在黄绿色积水上面。没有骨植,骨植或许在水下。因为当时年龄太小,没想到要做进一步的探究。

人天生对死亡可能就有敬畏,虽然墓穴里没有什么,当时还是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回家的时候,看见一排排的桦树,树上长着又黑又大的眼睛,恐怖极了。想跑,又怕桦木枝绊倒,就那样一路胆战心惊地回到了家。回到家里,讲给大人听。妈妈说,骨头可能早就烂了,头发不会烂。

姥姥曾经讲过一个“五鼠闹东京”的故事。

很久以前,东京汴梁闹鼠害。皇宫里,到处老鼠泛滥。有五只大老鼠,象枕头那么大,有一只居然上了皇帝的龙床。那些大内高手都拿他们没办法。

皇帝张榜悬赏捉鼠者。有一农家子,揭榜进了皇宫。只见他从袖子了放出了一只“幼虎”,这只虎二目圆瞪,当即就逮住了一只大鼠。龙颜大悦。嘉彰了这位农家子。这农家子把那只幼虎进献给了皇帝,作为回礼。这只幼虎就是“猫”。皇帝看着那只猫,就问这位农家子,这法子是他从哪知道的。农家子起初不肯说。后来皇帝一再问,农家子说,说可以,你当赦我无罪。


那个时候,有一个陋俗,就是开始说的,六十岁还家。大概是与以前生产力太不发达有关吧。据考证那时人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几岁。六十岁在那时,人人都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了。那时,没有医疗卫生事业,吃穿都不足,活在世上只有受罪的份了。所以,我们不能以现在条件和思维猜度古人。姥姥说,那时虽有油篓坟,好人家的老人仍然可以受到很好的照顾。当然也有不管不顾的,就像现在一样。

这位农家子心地很善良,给年迈的老父在地下建了洞穴,每天送饭给父亲吃。无意间就说起了五鼠闹东京的事。父亲说,以前有过这样的事,山里有一种猫,可以捉老鼠。

皇帝听了这个故事,感慨与老人的智慧,善心大动。号令天下,善待老人,弃老洞的风俗就被废止了。从那时起,平民家的老人和皇帝家的老人一样,就可以在家安度晚年了。

“六十岁还家”是不是皇家的法令,无法考证。好像是说只有皇家才有六十居家的特权。只是一个传说。孔子感叹,苛政猛于虎也。那时这种法令出之皇家也有可能。中国从来就是一个等级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贱民如草芥”的社会意识,至今依然。

老人们因为感激猫,就在家里供养了猫。这种风气很快遍及全国。皇宫里没了鼠害,尊敬老人也成了社会风气。

“五鼠闹东京”大概说的就是那个时候的事。现在奉行的六十岁退休,与这个传说是否有关,就不得而知了。可从那以后,皇宫里因为没了老鼠,就闹起了“老人害”——老皇帝们恋栈不下台。

三侠五义中的“五鼠闹东京”,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演绎而来。那个时候,五鼠闹东京的故事已经流传很广了。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特别是朴实的农家子是多么地善良。

没有评论: